
中经联播8月13日上海讯(周子智 张宇晖 雨蝶)南京西路上,一艘1600平方米的“巨轮”破墙而出——路易威登“路易号”融合展览、购物与餐饮业态,开业即成全球游客打卡地标。

距此60公里的金山,丰田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工厂建设正酣;浦东特斯拉储能工厂的电池产品整装待发,即将出口澳大利亚。
这些看似无关的项目背后,透露出同一个经济信号:上海持续成为全球资本“强磁场”。今年1-6月,上海新设外资企业超过3000家,实际使用外资突破85亿美元。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累计达1042家和605家,两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
外资数据新高地:逆势增长的密码

在跨国企业全球投资收缩的背景下,上海外资数据持续逆势上扬。今年上半年,实际使用外资超过85亿美元,新设外资企业数量突破3000家关口。
更值得关注的是功能性机构的聚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1042家,外资研发中心605家,上海继续稳居中国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集中城市。
56个外资项目近日集中签约,投资总额达36.8亿美元,涵盖生物医药、金融、汽车等关键领域。罗纳第纺织科技将意大利袜机生产线首次移师海外,选择了上海作为新家。
德国永恒力集团全球董事会主席拉尔斯坦言:“长三角供应链高效、灵活、充满创新活力。”该企业在上海设立的全球OEM中心,正成为其智能物料搬运设备研发与全球分销的枢纽。
标杆项目加速度:“上海速度”刷新认知
重大外资项目的落地速度,成为观察上海营商环境的放大镜。路易威登“路易号”从启动到开业仅用6个月,总裁彼得罗·贝卡里感慨:“只有在中国才能有这样的速度”。
丰田雷克萨斯项目更是创造了行业纪录:
4月22日上海市政府与丰田签署战略协议,6月27日金山工厂即开工建设,全程仅两月有余。这种“专班式服务”和“链式化保障”模式,已成为上海吸引外资的隐形竞争力。
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年初投产,商用储能电池已准备出口澳大利亚;中国首座乐高乐园在沪开业,迅速成为文旅新地标。这些项目不仅是资本投入,更是对上海产业链水平和消费能级的信任投票。
制度创新突破点:改革破解企业痛点
8月初,松江区颁出首张“一照多址”跨区备案营业执照,上海辉思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为首个受益者。其在长宁区开设新店无须办理分支机构执照,彻底告别“多头跑”历史。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今年2月推出市场准入便利化10条措施,“一照多址”跨区备案是破冰之举。企业使用微信扫描营业执照上的企业码,次日即可获取经营场所备案信息,管理成本大幅降低。
8月13日,科技创新券政策升级版出台。新修订的《上海市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全面推行“免申即享”,通过大数据比对自动覆盖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上海市科委强化“直达快享”服务机制,让财政支持精准滴灌创新主体。
区域协同新维度:长三角共建创新生态
9月1日,长三角科创协同发展将迎来法治化里程碑。三省一市同步出台《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这是长三角首部科技创新协同立法。
决定明确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建立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完善“揭榜挂帅”科研机制。更突破的是推进人才评价标准、职业资格跨区域互认,为战略科学家流动扫除障碍。
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普陀区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5月发出全球首张人形机器人“中国标准”证书(CR证书)。长三角企业获得该院29张CR证书中的超50%,埃夫特机器人更创下12万小时无故障运行的行业标杆。
南通分院将检测服务送到企业“家门口”,为振康机械等企业定制解决方案,甚至开发出“绿叶菜无人种植自动化产线”,使种植能效达人工2.5倍。
未来增长路线图:全球资源配置再升级
陆家嘴金融城“十四五”规划勾勒出清晰蓝图:到2025年,集聚金融机构超1万家,持牌机构突破1000家,建成全球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
其目标直指“全球顶级资产管理中心”,目前已有76家国际资管机构设立106家外资资管公司,占全国90%以上。
前滩国际经济组织集聚区7月底揭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副行长莱斯利·马斯多普评价:“浦东为国际经济组织提供了非常友好的环境”。
好市多将亚太创新中心落户浦东,渣打银行则看到金融开放的“想象空间和蓝海”。
上海市商务委主任何冬宾指出,吸引外资的不仅是市场优势,更是“人才、基础设施、营商环境构成的创新研发高地优势”。随着长三角实验室创新合作网络深化,光子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重大设施跨区域开放共享,这一优势将持续放大。

格力高中国总监西胁照夫看着上海工厂的AI检测系统,道出外资企业的共同选择:上海研发中心已成为“全球创新的重要支点”,“为中国、向全球”的创新路径让中国区营业利润持续增长。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副行长马斯多普站在前滩新落成的集聚区里,窗外是专为国际经济组织定制的共享办公区。“浦东为国际经济组织提供了非常友好、有吸引力的环境,”他告诉记者,“我们下一步将继续助力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当全球资本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上海以创新为锚、以制度为帆,持续构筑着不可替代的竞争壁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