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8月19日上海讯(蒋伟民 严晓娟 刘明瑄 )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上海制造业正掀起一场由算法定义的新型工业革命。
今日,上海三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启动“模塑申城·AI+制造”专项行动。

目标直指未来三年:推动3000家制造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型和100个标杆智能产品;推广100个示范应用场景,建设10个左右“AI+制造”示范工厂。
技术底座:空间计算、工业元宇宙与智能云平台
方案的技术布局直指制造业转型的核心痛点。在基础技术攻关层面,上海明确提出发展工业元宇宙,构建工业基础模型库和信息库。
通过空间计算技术,实现工厂、仓库、实验室等物理空间的全要素数字化映射,支持工厂布局优化、自动引导车寻路等创新应用。
边缘智能是另一关键方向。方案要求探索“云-边-端”模型体系,开发虚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智能边缘设备,推动模型小型化、边缘化部署。这将解决工厂现场响应速度的瓶颈问题,使智能决策直达设备终端。
数据治理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方案明确要发展工业数据治理技术,开发面向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的“采洗标测用”工具链。构建工业符号语义标准化库,推动形成行业数据字典和数字主线,为AI模型提供高质量“工业食粮”。
在平台建设上,上海将推动工业云企业升级打造工业智算云平台,攻关低延迟分布式推理架构、工厂级算力调度等技术。这些平台将提供“语料包”“算力包”“模型包”等新型服务,支撑大中小企业差异化转型需求。
十大行业全覆盖,从芯片到时尚的AI赋能路线图

方案精准锁定十大重点行业:集成电路、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船舶海工、航空航天、先进材料、钢铁、时尚消费品、医药制造。每个领域都有明确的智能化路径。
在集成电路领域,方案要求推动电子自动化设计(EDA)企业构建智能化设计能力,缩短设计周期;在芯片制造环节应用AI技术于计算光刻、缺陷检测等场景,提升良率和效率。
汽车制造业将迎来机器人部署高峰。方案支持在重复性强、危险性高的场景规模应用工业机器人,目标将行业机器人密度提升至每万名工人476台,汽车应用占比超35%。焊接车间智能机器人已覆盖90%以上精密工序,喷涂环节自动化率提升至82%。
医药制造领域将打造智能化药物研发平台,开展药物靶点智能筛选、分子结构设计优化、晶型预测等技术攻关。同时建设柔性产线与供应链协同系统,强化药品全流程追溯能力。
即使是钢铁、船舶等传统行业,方案也规划了智能化路径:打造人机协同智能制造作业单元,实现复杂工序无人化。数据显示,在船舶焊接车间引入汽车行业视觉识别技术后,复杂曲面结构自动化覆盖率提高到75%。
示范工厂:人形机器人“持证上岗”与软件定义制造
方案最具突破性的内容是提出建设以智能体高密度分布为特征的“AI+制造”示范工厂。这些工厂将综合应用空间计算、多智能体协同等技术,推进人形机器人在典型场景中的实用化部署。
为确保人形机器人的安全可靠,上海将制定工业场景安全性可靠性检验检测方法,推动产品“持证上岗”。在汽车零部件装配等高精度环节,新标准涵盖动态负载测试、环境适应性验证等7大类指标,使关键工序良品率从91.5%提升至98%。
示范工厂的核心是“软件定义工厂”理念。方案要求打通ERP、MES等工业软件系统壁垒,构建覆盖设计、生产、物流的全链条智能中枢。数据表明,此类模式可使产线调整周期缩短40%,设备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2%以上。
方案还提出探索“完全按需制造”新模式,将客户需求直接转化为动态生产指令。据测算,该模式可使定制化订单响应速度提升3倍以上,库存周转率优化27%。工业元宇宙支持下的设计制造一体化,将实现基于需求的自适应生产过程重构。
政策工具箱:模型券、算力券与500亿产业投资
上海为方案落地配备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包括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以项目建设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企业研发应用AI技术。创新推出“模型券”“算力券”“语料券”等政策工具,对企业相关服务费用按比例给予支持。
在产业生态培育上,方案计划发展5家综合集成服务商,培育一批专业服务商,形成“组团式”服务体系。通过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支持超300个智能化改造项目,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达180亿元。
市场反应迅速热烈。方案发布当日,上海本地AI产业链股票应声上涨,芯原股份盘中一度触及20%涨停,灿芯股份、翱捷科技等企业跟涨。资本市场看好在政策催化下本地AI企业的增长潜力。
据预测,智能产品装备的规模部署将撬动超500亿元产业投资,其中人形机器人等具身智能设备采购占比预计达18%。到2025年底,上海制造业AI渗透率将突破60%,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
上海制造业的AI渗透率已达92%,显著高于全国78%的平均水平。政策实施后,生产效率预计提升25%,运营成本减少约18亿元。
智能机器人在焊接、喷涂等危险岗位的应用,已使相关岗位人力需求减少60%,生产安全事故率下降85%。
随着今日政策发布,资本市场迅速反应:本地AI概念股盘中异动,芯原股份一度触及20%涨停。
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近日透露,中国日均Token消耗量已从2024年初的1000亿猛增至30万亿,一年半时间增长超过300倍。这一数据揭示了中国AI应用规模的爆发式增长,为上海“AI+制造”战略提供了广阔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