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上海推出“模塑申城”行动!3000家企业迎智能化革命,十大AI工厂将落地



中经联播8月19日上海讯(蒋伟民 严晓娟 刘明瑄 )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上海制造业正掀起一场由算法定义的新型工业革命。


今日,上海三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启动“模塑申城·AI+制造”专项行动。


目标直指未来三年:推动3000家制造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型和100个标杆智能产品;推广100个示范应用场景,建设10个左右“AI+制造”示范工厂。


技术底座:空间计算、工业元宇宙与智能云平台


方案的技术布局直指制造业转型的核心痛点。在基础技术攻关层面,上海明确提出发展工业元宇宙,构建工业基础模型库和信息库。


通过空间计算技术,实现工厂、仓库、实验室等物理空间的全要素数字化映射,支持工厂布局优化、自动引导车寻路等创新应用。


边缘智能是另一关键方向。方案要求探索“云-边-端”模型体系,开发虚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智能边缘设备,推动模型小型化、边缘化部署。这将解决工厂现场响应速度的瓶颈问题,使智能决策直达设备终端。


数据治理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方案明确要发展工业数据治理技术,开发面向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的“采洗标测用”工具链。构建工业符号语义标准化库,推动形成行业数据字典和数字主线,为AI模型提供高质量“工业食粮”。


在平台建设上,上海将推动工业云企业升级打造工业智算云平台,攻关低延迟分布式推理架构、工厂级算力调度等技术。这些平台将提供“语料包”“算力包”“模型包”等新型服务,支撑大中小企业差异化转型需求。


十大行业全覆盖,从芯片到时尚的AI赋能路线图



方案精准锁定十大重点行业:集成电路、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船舶海工、航空航天、先进材料、钢铁、时尚消费品、医药制造。每个领域都有明确的智能化路径。


在集成电路领域,方案要求推动电子自动化设计(EDA)企业构建智能化设计能力,缩短设计周期;在芯片制造环节应用AI技术于计算光刻、缺陷检测等场景,提升良率和效率。


汽车制造业将迎来机器人部署高峰。方案支持在重复性强、危险性高的场景规模应用工业机器人,目标将行业机器人密度提升至每万名工人476台,汽车应用占比超35%。焊接车间智能机器人已覆盖90%以上精密工序,喷涂环节自动化率提升至82%。


医药制造领域将打造智能化药物研发平台,开展药物靶点智能筛选、分子结构设计优化、晶型预测等技术攻关。同时建设柔性产线与供应链协同系统,强化药品全流程追溯能力。


即使是钢铁、船舶等传统行业,方案也规划了智能化路径:打造人机协同智能制造作业单元,实现复杂工序无人化。数据显示,在船舶焊接车间引入汽车行业视觉识别技术后,复杂曲面结构自动化覆盖率提高到75%。


示范工厂:人形机器人“持证上岗”与软件定义制造


方案最具突破性的内容是提出建设以智能体高密度分布为特征的“AI+制造”示范工厂。这些工厂将综合应用空间计算、多智能体协同等技术,推进人形机器人在典型场景中的实用化部署。


为确保人形机器人的安全可靠,上海将制定工业场景安全性可靠性检验检测方法,推动产品“持证上岗”。在汽车零部件装配等高精度环节,新标准涵盖动态负载测试、环境适应性验证等7大类指标,使关键工序良品率从91.5%提升至98%。


示范工厂的核心是“软件定义工厂”理念。方案要求打通ERP、MES等工业软件系统壁垒,构建覆盖设计、生产、物流的全链条智能中枢。数据表明,此类模式可使产线调整周期缩短40%,设备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2%以上。


方案还提出探索“完全按需制造”新模式,将客户需求直接转化为动态生产指令。据测算,该模式可使定制化订单响应速度提升3倍以上,库存周转率优化27%。工业元宇宙支持下的设计制造一体化,将实现基于需求的自适应生产过程重构。


政策工具箱:模型券、算力券与500亿产业投资


上海为方案落地配备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包括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以项目建设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企业研发应用AI技术。创新推出“模型券”“算力券”“语料券”等政策工具,对企业相关服务费用按比例给予支持。


在产业生态培育上,方案计划发展5家综合集成服务商,培育一批专业服务商,形成“组团式”服务体系。通过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支持超300个智能化改造项目,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达180亿元。


市场反应迅速热烈。方案发布当日,上海本地AI产业链股票应声上涨,芯原股份盘中一度触及20%涨停,灿芯股份、翱捷科技等企业跟涨。资本市场看好在政策催化下本地AI企业的增长潜力。


据预测,智能产品装备的规模部署将撬动超500亿元产业投资,其中人形机器人等具身智能设备采购占比预计达18%。到2025年底,上海制造业AI渗透率将突破60%,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


上海制造业的AI渗透率已达92%,显著高于全国78%的平均水平。政策实施后,生产效率预计提升25%,运营成本减少约18亿元。


智能机器人在焊接、喷涂等危险岗位的应用,已使相关岗位人力需求减少60%,生产安全事故率下降85%。


随着今日政策发布,资本市场迅速反应:本地AI概念股盘中异动,芯原股份一度触及20%涨停。


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近日透露,中国日均Token消耗量已从2024年初的1000亿猛增至30万亿,一年半时间增长超过300倍。这一数据揭示了中国AI应用规模的爆发式增长,为上海“AI+制造”战略提供了广阔空间。

【责任编辑:雨蝶】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