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8月26日北京讯(李文闻 崔岳莺 )今天,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正式对外发布,这份重磅文件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明确了到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的目标。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三阶段目标,明确时间表
《意见》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演进规律,明确了我国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阶段性目标。
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到2030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六大重点行动,覆盖关键领域
《意见》部署了6大重点行动,为各方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应用落地指明了方向。
“人工智能+”科学技术行动将加速科学发现进程,驱动技术研发模式创新和效能提升,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致力于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创新服务业发展新模式。
“人工智能+”消费提质行动着眼于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
“人工智能+”民生福祉行动旨在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打造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有序推动人工智能在辅助诊疗、健康管理、医保服务等场景的应用。
“人工智能+”治理能力行动将开创社会治理人机共生新图景,打造安全治理多元共治新格局,共绘美丽中国生态治理新画卷。
“人工智能+”全球合作行动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共享,共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
八项支撑,夯实发展基础
《意见》结合内外部形势变化,提出强化8项基础支撑能力。
包括提升模型基础能力、加强数据供给创新、强化智能算力统筹、优化应用发展环境、促进开源生态繁荣、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政策法规保障、提升安全能力水平等。
应用驱动,中国AI发展迅猛
我国人工智能发展遵循场景驱动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迭代进行的特色演进路径。
随着大模型爆发式发展,我国人工智能逐步突破从感知到认知的跨越,从专用智能走向通用智能,技术研发及应用范式发生了深刻变革。
截至2025年上半年,我国大模型备案总量达439款,覆盖医疗健康、农业、教育、智能制造、金融科技等30余个行业。
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长率。
在医疗领域,智能医生助理项目应用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77个区县、3万家基层医疗机构、1亿居民。
在农业领域,智慧农业平台项目覆盖31省市2千多县农民1500万人,累计服务60亿次。
战略意义深远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郑南宁表示:“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人工智能+’为牵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必将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支撑。”
《意见》的这一系列重要部署释放了以人工智能应用发展的确定性,应对技术和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的鲜明信号。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徐波指出:“《意见》的出台为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绘制了宏伟蓝图。必须牢牢把握人工智能的新发展机遇,以场景驱动和产业落地为发展初心”。
智能经济新时代的序幕已经拉开。随着《意见》的贯彻落实,人工智能将深度融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血脉,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强大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