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9月7日沈阳讯(何东 崔岳莺)9月6日,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在辽宁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启新章 智造新质”为主题的盛会,吸引了来自全球32个国家的政企学研代表齐聚一堂。展区内,机器人自主完成高精度焊接、与观众对弈围棋,人形机器人双臂协作斟茶——这些曾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如今正通过“工业大模型+AI智能体”技术走向现实,勾勒出中国制造业从“互联网+”向“人工智能+”跃迁的壮阔图景。
从“平台App”到“工业大脑”:AI重构生产逻辑
在鞍钢集团展台,一套智能钢水处理系统正实时优化炼钢工艺参数。“通过工业大模型对温度、成分等2000余个变量进行毫秒级分析,生产成本降低15%,废水排放减少21%。”鞍钢技术负责人透露,该系统已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跨越,良品率提升至99.3%。
这种变革正在渗透至传统产业的每个角落。中粮集团在吉林的智慧养猪场里,AI兽医通过声纹识别技术,能在猪咳嗽瞬间定位病栏并推送治疗方案。“声纹库已收录37种猪病特征,诊断准确率达92%,人工巡检频次减少70%。”技术人员演示时,系统突然弹出预警——某栏猪只体温异常,值班员随即前往处置。
具身智能崛起:机器人从“工具”到“伙伴”
大会创新成果展区,中国移动辽宁公司展示的具身智能操作系统引发围观。一台双臂机器人现场拆解遥控器,机械臂精准避开细小螺丝,将零件分类摆放。“通过强化学习算法,机器人已掌握2000种物品的拆装技能,故障率较传统机械臂下降85%。”公司负责人章启星介绍,该技术将应用于柬埔寨“兆云科技经济特区”的电子产品组装线,助力中国智慧园区模式“出海”。

更具突破性的是人形机器人的进化。优必选科技推出的工业版Walker机器人,不仅能完成质检、搬运等任务,还可通过多模态交互系统理解人类指令。“在比亚迪工厂的试点中,Walker与工人协作效率提升40%,预计2026年量产价将降至15万元以内。”公司CTO熊友军表示。
民生领域渗透:AI学伴、智能诊断走进生活
工业互联网的变革浪潮正溢出工厂,重塑社会服务形态。辽宁向日葵教育科技展出的“AI学伴”系统,可通过分析学生作业数据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在沈阳某中学的试点中,学生数学平均分提升12分,教师备课时间减少60%。”总经理李艳飞透露,该系统已覆盖全国2300所学校。
医疗领域同样迎来智能革命。东软医疗发布的“NeuMR Atlas”磁共振设备,搭载AI辅助诊断系统,能在3秒内识别脑卒中病灶。“在辽宁14个市的基层医院部署后,急性脑梗患者从发病到溶栓的时间从4.5小时缩短至1.2小时。”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说。
全球协作加速:中国方案输出“一带一路”
大会开幕式上,12项国际合作协议集中签署,其中“柬埔寨产业大脑”项目备受瞩目。中国移动将整合柬埔寨纺织、食品等行业的设备数据,构建跨境产业链协同平台。“项目一期已接入300家柬企,订单匹配效率提升3倍。”柬埔寨工业部代表索肯·帕拉介绍。
这种协作模式正在多国复制:与巴西合作建设铁矿石智能运输系统,与阿联酋共建光伏电站AI运维平台……数据显示,中国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已服务全球68个国家的超10万家企业。

辽宁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潘宏用“驾驶革命”比喻技术跃迁:“‘互联网+’是修好信息高速公路,而‘人工智能+’是让车自己学会驾驶。当5G、大模型与工业场景深度融合,我们正见证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转折。”
据组委会介绍,本届大会将持续至9月8日,期间将举办22场专题论坛,发布《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指数(2025)》等成果。在这座承载新中国工业记忆的城市里,一场由“数”与“智”驱动的新质生产力革命,正以沈阳为原点,向全球加速蔓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