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讯(马正江 魏勇 季壮)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节点,我国正式启动“十五五”两化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并明确将研究出台“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加速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我国正以系统性布局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力争到2027年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数字生态体系。
顶层设计:两化融合“十五五”规划锚定三大方向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发布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2025年工作要点》,我国将围绕“技术突破、场景落地、生态共建”三大核心,高质量编制“十五五”两化融合发展规划。规划重点包括:
技术攻坚:加大5G-A、6G、智能算力等前沿技术投入,推动工业5G独立专网建设,计划到2027年实现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连接数突破2亿台(套)。
场景深化: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支持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环节应用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垂类模型,打造100个国家级智能工厂。
生态协同: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推动东数西算、东数西训、东数西渲,降低中小企业算力使用成本超30%。
“‘十五五’期间,两化融合将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集成’。”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强调,规划将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力争到2027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5%。
专项行动:“人工智能+制造”方案落地,赋能千行百业
作为两化融合的关键抓手,“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已进入论证阶段。方案提出四大任务:
模型开源共享:启动动力装备、有色金属、智慧水运等首批行业垂类模型项目,推动模型代码、数据集、算力资源开放。
智能工厂梯度培育:到2027年建成500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实现重点行业全覆盖,带动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国产化率突破60%。
跨境技术合作:依托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输出中国AI技术标准,助力东盟国家制造业升级。
绿色低碳转型:通过AI优化能源管理,降低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15%,培育一批零碳工厂、零碳园区。
“以大模型为例,其训练与调试需要海量数据和算力支撑,而东盟国家拥有庞大的市场但技术薄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指出,中国与东盟的“链联通”合作可降低区域产业成本,形成互补性产业链。
基建升级: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构建“数字底座”
为支撑两化融合,我国正加速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算力网络:截至2025年7月,全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1085万标准机架,智能算力规模突破788EFLOPS(FP16半精度),计划到2027年建成10个国家级算力枢纽节点。
5G-A与6G部署:累计建成5G基站459.8万个,实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开展6G标准预研,推动卫星互联网与地面网络融合。
数据流通:启动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可信数据专区建设,构建跨境数据安全流动机制,已吸引16家东盟企业入驻。
“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的‘路和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表示,通过“建、用、研”协同发展,我国正构建“东数西算”资源优化配置体系,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低时延、高可靠的算力服务。
企业行动:头部玩家布局“AI+制造”,催生万亿市场
政策红利下,企业加速抢占赛道:
华为:在广西建设“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助力汽车、机械等行业智能化升级。
阿里巴巴: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超1000家制造业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设备预测性维护等服务。
迈越科技:与越南企业合作开发AI翻译大模型,支持中越双语实时互译,应用于跨境电商、职业教育等领域。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人工智能+制造”领域新签约项目投资总额超1200亿元,带动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21.6%,软件信息服务业增长13.2%。
全球视野:从区域合作到全球数字治理
我国正以两化融合为契机,深度参与全球数字治理:
标准输出:推动中国-东盟AI数据流通、算力调度标准互认,降低跨境合作成本。
开源生态:成立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开源联盟,共享行业垂类模型代码,已吸引老挝、缅甸等8国加入。
人才共育:实施“东盟AI学者计划”,每年支持200名东盟科学家来华研修,首批学员已进入清华大学、广西大学深造。
“当AI技术遇上‘中国制造’,我们不仅在重塑产业链,更在定义全球数字规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金照指出,通过“十五五”规划的系统布局,我国将构建起“技术-产业-人才-治理”四位一体的数字生态,为全球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的方案。
从南宁的智能工厂到东盟的跨境口岸,从5G基站的密集覆盖到行业垂类模型的开放共享,中国正以两化融合为笔,绘就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图景。随着“十五五”规划的落地,一个覆盖14亿中国人口与7亿东盟人口的数字产业带,正从蓝图走向现实,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