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中国南极科考进入地空立体时代

我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成功飞越位于南极冰盖最高区域的南极昆仑站;“雪龙”号在地球上船舶所能到达的最南部海域之一——南极罗斯海地区测绘;队员登上罗斯海的难言岛,进行中国第5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新站优化选址;在温度接近零下50摄氏度的深冰芯钻探房,队员们成功钻取351.5米深的冰芯……

这些骄人的成绩,是两个多星期前回家的第32次南极科考队员们取得的。“南极是一颗时空胶囊。”他们经历158天、超过3万海里的漫长航行,只为探究南极的科学奥秘。在这个过程中,更让人钦佩和感动的是科考期间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和故事。

104035164.jpg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中外合作助“雪鹰”完美“首秀”

这是注定要载入中国极地考察历史的一幕:今年1月9日,一架红白相间、尾翼喷绘着五星红旗图案的固定翼飞机,以距离地面最低不到20米的高度,掠过南极冰盖最高区域、海拔4087米的昆仑站上空。

这是我国首架自有的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它从南纬69度的中山站飞来,飞越纬度达80度的昆仑站,再返回中山站,持续航程超过2600公里。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英国和德国之后,第5个拥有多功能极地固定翼飞机的国家。

为了这次历史性的首航,固定翼工作队队长张体军和他的团队进行了精心准备。张体军坦言,和自己的苦比起来,他最怕的是“雪鹰”生病。有一次,飞机的自动驾驶仪出现故障,机组人员不得不人为操控,“他们操控了七八个小时,劳累和危险程度非外人所能想象。”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再次发生,同时为了首航达到最佳测试状态,张体军每天对设备进行检查,同时决定在下午3时开始试飞,经过七八个小时航程,大约夜里10时多结束,之后再进行数小时的数据收尾。这意味着,整个团队每天要从早上奋战到第二天凌晨。

“雪鹰601”飞机的机长布拉德是一个加拿大人,由于此次飞行纬度高、海拔高,飞机的发动机动力很弱,他和中国队员们要在氧气稀缺的环境下工作。布拉德表示,“中国队员工作很努力,很友好,让我眼前一亮”。首次加盟中国南极考察队的他很快和中国队员们打成一片,并顺利完成了首航。

据了解,我国将在“雪鹰601”基础上,组建首支南极航空队,初步构建极地区域的陆—海—空观测平台。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新址以“岛”为家

2月6日,南极罗斯海,停泊在南纬77度47分的海域,海拔3794米的埃里伯斯火山脚下,“雪龙”号抵达这里,刷新了中国船舶到达地球最南纬度的新纪录。

罗斯海是南太平洋深入南极洲的大海湾,是地球上船舶所能到达的最南部海域之一,也是人类通过船舶抵达南极大陆、前往南极点的传统线路,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

乘坐“雪龙”号的队员们此行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我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前4个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选址,开展建站选址的优化工作。之所以说是优化,是因为在第29次、第30次、第31次南极科考期间,科学家们已经选择了罗斯海一个名叫难言岛的地方作为主要备选站址,并进行了测绘、地质、环境等方面的前期考察。

大小约70平方公里的难言岛,名字听起来似乎很苦涩。传说是因为曾经有几名极地探险家受困于此,度过了整整一个冬季,历经的磨难难以言表。

中国科学家们选择的建站地点是一片平坦的碎石地,毗邻罗斯冰架,背靠雪山,面朝大海。“蓝天、白云、碧海、雪山,并不是难言岛的全貌。”很多登岛队员事后说,地上的碎石大小不一,稍不留神就会崴脚、摔跤。岸边覆盖着冰雪,特别滑,一不小心就摔个四仰八叉。而且很多冰面是伸出陆地的,稍不留神就有掉入海中的危险……真是个“一言难尽”的岛屿。

难言岛上还有一个“不速之客”——风。老队员说,这里的风常年有六七级,瞬时风力可达到8级以上。所幸这次队员们登岛后没遇到很大的风,但很多人还是经常被吹得摇摇晃晃。由于光秃秃的海岛上没有能躲避和把扶的地方,队员们只能咬着牙迎风作业。

尽管困难重重,队员们在近4天时间里,还是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他们在岛上搭设了全新的自动气象观测站,以全面掌握难言岛的气候条件。在一处企鹅聚集地,队员们对数万只企鹅进行了观察,以了解新建站是否会对它们造成影响。

伍德湾4号点附近的海岸,这里将可能成为新站的码头。队员们完成了登陆区海岸平地的测量工作;还使用无人机对全岛进行了俯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既是运输机又是实验室

此前有媒体对“雪鹰601”解读时,说它是一架“老爷机”。专家对此表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雪鹰601”南极考察飞机只是保留了美国C—47军用运输机(美国道格拉斯公司二战期间研制的一种双发动机活塞式军用运输机)的气动外形和机体。针对极区飞行的特点,专家对飞机进行了多达16项改进或者更新,动力系统、操作系统以及内部结构完全是崭新的。

这架飞机有何特别之处呢?通过近距离观察可以发现,“雪鹰601”的起落架下方安装了一块3米多长的雪橇板,让它可以在冰雪上起降,而传统的轮胎可以在一般跑道上起降。在机翼、尾翼前方,还安装有一大圈橡胶材料。如果这些地方结了冰,橡胶可以膨胀,打掉冰块。飞机对起飞的要求也不高,在很低的滑行速度下就可以起飞。

此外,“雪鹰601”加装了冰雷达、重力仪、磁力计、激光高度计、高清摄像机和高精度差分GPS等先进装备。其中,冰雷达可以穿透冰层超过5000米,空间定位精度达到25厘米,是名副其实的空中“鹰眼”。同时,“雪鹰601”的时速只有380公里,可以和科考设备达到完美结合。

正因为这些优化设计,让“雪鹰601”可以在极地科考中大显身手。

首先,它是运输工具。此前,我国南极科考主要靠考察站、破冰船和内陆地面车队,每年前往内陆腹地超过1200公里的昆仑站时,科考人员和物资必须全部依赖雪地车进行地面运输,往返一个半月,使得在昆仑站的实际作业时间只有20多天。等到“雪鹰601”飞行成熟后,队员和物资运输可以打“飞的”,省时又经济。此外,如果队员突发意外,它将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为科考队员的生命保驾护航。

此次科考期间,“雪鹰601”已经发挥作用,用近13个小时时间,运送了澳大利亚一名殉职的考察队员遗体;还临时安排为澳方运送了人员和货物。

其次,它是飞行实验室。从空中看南极,既减少了队员们陆地测绘的潜在危险,同时让测绘数据更为精确。此次科考期间,“雪鹰601”通过测绘,首次获取了东南极冰盖中山站到昆仑站断面及东侧,面积约86万平方公里的航空重力、磁力以及冰雷达等关键数据。中国科学家们经过分析,初步探明这个地方底部存在着比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还大的峡谷,大小堪称世界之最;同时还发现那里存在冰下湖、冰下河流和暖冰等异常现象。

【责任编辑:张慈】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