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VR电影会取代传统电影?拍摄经验会全盘推翻

VR电影会取代传统电影?拍摄经验会全盘推翻
VR电影会取代传统电影?拍摄经验会全盘推翻

我更愿意将VR电影称之为“VR叙事体验”,它将是一种介于游戏和电影之间的东西。VR电影可能并不只是一个类似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或者从2D到3D这样一个技术意义上的进步;它更大的可能是一个艺术种类的跃进,未来VR电影肯定将会进入我们的生活,但是它并不会取代电影,我们还是会呼朋唤友一起去电影院,就跟电影没有彻底取代舞台剧一样。

1 VR是什么?

虚拟现实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个时时刻刻被提起的词汇——就如同2008年的智能手机一样,消费电子业界都坚信虚拟现实将会成为下一个巨大的技术浪潮。然而真正了解,甚至仅仅是实地体验过虚拟现实的人都很少。那么虚拟现实到底是什么?

从最简单的角度来讲,现在的虚拟现实就是一个看起来怪怪的头盔:头盔里有两个显示屏,贴在人眼上,你可以看到双眼有视差的图像,于是就产生了纵深感;然后,你移动头部,虚拟现实头盔就显示出对应的图像变化,你就感觉自己不再是看着一个屏幕,而是看着另一个现实的景象。所以,我们把这件事叫做“虚拟现实”,即VR(Virtual Reality)。

虚拟现实首次将虚拟的,人类所创造出的想象从一个二维的屏幕带到三维空间中去,这就是虚拟现实的革命性之处。以往我们只能够在屏幕上看到我们所虚构的事物,而虚拟现实则让我们能够在整个由我们虚构出来的世界中漫游,这种可能性是无穷无尽的。

自从虚拟现实作为一种技术被发明出来,人类就在它上面寄托了各种各样的想象。上世纪90年代,虚拟现实曾经风靡过一段时间,然后由于技术尚未达到门槛而沉浸下去;直到2010年之后,当我们的计算机图形和硬件技术终于达标之后,虚拟现实的浪潮又开始掀起:这回它将变成海啸。

2 VR电影又是什么?

虚拟现实领域目前的主要应用都是在游戏方面,这也是很自然的——游戏本身就关注于给我们带来另一个世界的体验。到现在,关于虚拟现实和电影之间的结合也开始有了讨论:如何制作虚拟现实电影?它与一般的3D电影有什么区别?它未来会淘汰现在意义上的“电影”吗?

大众,甚至很多业内人士都认为,VR电影无非是一个技术上的进步:将传统的电影摄影机换成360度摄影机,能够让观众随意转动脑袋观看360度的场景,就算VR电影了;实际上有很多目前的 VR 电影也是这么干的,Youtube 有 VR 频道,Google 有 Google Spotlight Stories,都是这样的传统电影手法配上360度摄像机,观众只需要拿一个手机就可以观看:手机转过不同的角度,就可以看到同样的场景的不同视角。

当然,这样的VR电影在技术上是相当困难的——导演必须考虑每一个视角的可看性,而不是仅仅一个视角;以往的取景、运镜、剪辑等等手段都彻底完蛋了,需要考虑新的镜头语言。Google Spotlight Stories 中的短片都是一镜到底,中间没有分镜;但是摄像机仍然会跟着故事一起运动。

不过这并不是真的VR电影。真的VR电影,当然需要使用VR头显,需要双眼视差来营造纵深感;观众能够感到身临其境,自己就在场景中。

传统的实拍只能让观众的视角固定在一个点,目前的VR电影都是使用游戏引擎进行实时渲染而非传统的电影或者动画拍摄,因为观众在这样一个虚拟的环境中需要自主去探索电影中的故事。同样,VR技术中的很多限制也要遵守,比方说不能强制性地限制观众的视角(否则观众会觉得非常的不自然),一定要将VR中的运动和观众的身体运动相结合(否则会造成晕动),还有基本帧率的限制(大于90帧),等等。但这只是技术意义上的要求。

3 与传统电影的冲突在哪儿?

VR是三维空间中发生的。观众不再是从一个屏幕的窗口往外看,而是就身处于那个环境之中,去体验那个虚拟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所以,现在的电影里假设,观众只是作为一个客体(摄像机)观察电影中发生的事情,在 VR里实际上并不成立。

VR天生就需要一种“在那里”的主体存在性,这与电影和传统意义上的戏剧的场域是天然冲突的——电影和戏剧的场域要求观众“不在场”的同时“在场”,这就是所谓“第四面墙”的含义:它要求观众假装如同目睹真实事件那样目睹一个虚拟的演出,即“怀疑的悬置”。而在VR电影中这一点并不成立,Oculus Story Studio——探索VR叙事的先锋就在他们的制作中不停地试验和总结他们在制作VR电影的经验和教训。

Oculus Story Studio 就发现,在VR叙事中,“悬置怀疑”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VR所带来的史无前例的临场感让观众产生了“在场”的错觉,但在这样的叙事中,临场感越强大,观众就越疑惑于一件事情:自己到底在这个场景里是一种什么样的地位?既“在场”,又“不在场”:你明明就身处于那样一个虚拟的环境之中,又无法对那个世界造成任何影响——那个世界没有任何线索表明你在那里,那么观众为什么要去关心故事?

4 观众能否与角色互动?

让观众能够跟故事中的角色有互动是一个解决办法。让故事中的角色做出一些举动来表明观众的在场,是增强观众与故事间情感联系的好方式。在外国短片《Lost》里,那只巨大的机械手会跑过来试探观众的存在;而在《Henry》中,Henry 可以用眼神来对观众示意。尽管在这里,观众的身份仍然是模糊不清的。在《Henry》里,Henry 是一只孤独的一个人过生日的小刺猬,但是它既然能够发现你的存在并且对你示意,意味着 Henry 事实上不再孤独,整个短片的逻辑也就不成立了。

观众在场,但是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在场,仍然是没有答案的。我们以往所看到的,打破了第四面墙的那些电影和戏剧(比如《纸牌屋》中弗兰克会时不时冲镜头外说话),所面临的问题仍然存在:打破了第四面墙,就消解了叙事的意义,观众意识到了自身的存在,就脱离了场域,“怀疑”也就不再被悬置。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5 如何更好传递故事和情感?

在这样一个沉浸的互动环境中如何传递故事和情感本身,我必须举一个例子:2007年的游戏《使命召唤4:现代战争》。在第一关“Crew Expendable”中,玩家作为英国 SAS特种部队的成员,参加了一次对北太平洋汹涌波涛上的货轮的突袭,发现上面装载的核弹头,然后撤离。虽然玩家在游戏中名义上是有自由行动的权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一直在被制作者使用脚本和气氛渲染一步一步地进行引导。在发现核弹之后,玩家所在的小队知悉有两架战斗机对货轮进行了攻击,必须马上撤离,此时整个气氛渲染到了最高潮,在那一刻,玩家仿佛真的化身为 SAS 特种部队成员,拼命地想要逃出这艘即将沉没的货轮。在最后一刻,救援的直升机已经起飞,玩家惊险一跃,被普莱斯队长一把拉上直升机,到这时玩家才长出一口气:我们都安全了!最后一秒脱出!任何一部惊险的好莱坞动作大片可能都无法给予观众这种层级的体验。

这个游戏近乎完美地解答了如何在一个互动的环境下进行叙事的问题。玩家是一个行动的参与者,同时也是观众;这两重身份非常好地结合起来。VR 电影在未来完全可以吸收这样的方法,来探索出一套全新的叙事语法。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在未来的VR电影中,这样的体验是可以被复现的,以一种更加沉浸和强烈的形式。

6 现有技术能做怎样的电影?

从目前的VR技术而言,拍摄虚构的VR电影或许并不是最好的手段,VR的叙事语法究竟如何目前还没有确定。而非虚构则会是更好的用VR呈现的形式,如(伪)纪录片。

虚拟现实公司Vrse的创始人与CEO Chris Milk在TED的讲座中,他的观点是,虚拟现实让人类更有人性。虚拟现实提供的不再是一个画框,一个平板的视角,而是世界本身。他的公司与联合国和合作者Gabo Arora联合起来拍摄了一部虚拟现实电影《乌云下的西德拉》,讲述的是位于约旦一个叙利亚难民营中一个叫做西德拉的12岁女孩的故事。她全家作为叙利亚难民逃过沙漠来到了约旦,在难民营里住了一年半。

(录像中)西德拉:“我的名字是西德拉。我12岁。我上五年级。我来自叙利亚,德拉省的Inkhil市。我住在约旦的Zaatari营已经一年半了。我家里有很多人:三个兄弟,其中一个还是小宝宝。他总是哭。我问我爸爸当我是小宝宝的时候我会哭吗,他说不会。我觉得我是个更坚强的小孩子。”

Chris Milk是这样说的:“事实上,当你从耳机中听到这个的时候,你看到的不是这种景象。你其实是在环顾周围的世界。你会发现你能看到360度全方位的世界。当你坐在她的房间中看着她的时候,你不是在透过一个电视屏幕看,也不是透过一个窗户看,你是和她一起坐在那里。当你往下看的时候,你其实是和她坐在同一个地面上。正因为这样,你会更深切地感受到她的人性。你和她在更深层次上产生了共鸣。”

7 VR电影会取代传统电影吗?

VR 电影可能并不只是一个类似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或者从 2D 到 3D 这样一个技术意义上的进步;它更大的可能是一个艺术种类的跃进,就像当初绘画转变为雕塑,或者摄影转变为电影这样的跃进。电影从一个二维屏幕的窗口中蹦出来,进入到一个三维空间之中。

我更愿意将VR电影称之为“VR叙事体验”,它将是一种介于游戏和电影之间的东西。未来的VR电影,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观影体验,比方说VR电影的时间长度就不再固定了。VR电影也同样可能是一种非常私人的体验,与电影的公共性完全不同。它会是一种全新的形式,之前的电影拍摄经验会被全盘推翻。

VR电影未来肯定将会进入我们的生活,但是它并不会取代电影,就跟电影没有彻底取代舞台剧一样。目前在二维屏幕上的电影仍然会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还是会呼朋唤友一起去电影院,在漆黑的场所下与所有人共享一次虚构的经历。不过,我们同样也会戴上VR头显,去真实地经历一场伟大的冒险。


【责任编辑:刘晶晶】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