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黄胖鱼” 勇闯深海 揭开水下机器人神秘面纱

近日,“黄胖鱼”回家了。这条长相萌萌的“黄胖鱼”,历经三个多月的印度洋海底探险,终于顺利完成了所有试验探测任务,载誉归来。

其实“黄胖鱼”有一个很高大上的名字:潜龙二号。大名鼎鼎的“蛟龙号”是它的亲戚。它是“十二五”国家863计划“深海潜水器技术与装备”重大项目的课题之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是它的诞生之地。

中国水下机器人的探索已有30年,这一次,“黄胖鱼”的海底探险,有哪些新的突破?又意味着什么?新华社记者将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探秘深海石林,首次征服中脊海底

长3.5米,通体鲜黄色,头尾各有两个红色“鱼鳍”型推进器,“潜龙二号”看上去就像一条黄胖鱼。

1月10日8时许,西南印度洋,海面风平浪静。但在深达3000多米的海底却崇山峻岭,最大落差高达1000多米。与此前在湖中和浅海的“模拟考试”不同,“黄胖鱼”要在这里完成它的第一次大考。

在止荡绳的牵引下,“黄胖鱼”缓缓由“向阳红10号船”的后甲板没入水中。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刘健此刻既激动又紧张,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小黄点逐渐消失在蔚蓝色的大海里,才忙着回到监控室。作为“潜龙二号”总设计师,“黄胖鱼”就像刘健的孩子。

这时,研发团队的所有人也都簇拥到监控室,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黄胖鱼”每隔24秒出现一个新的数据,并逐渐形成运行轨迹。约半小时后,“黄胖鱼”到达预定深度,开始自主航行。

“有时候数据会超过一分钟甚至更久不更新,心里就有点着急,过一会运行轨迹又出现了,才松了一口气。”“潜龙二号”软件负责人徐春晖说,印度洋中脊海底环境复杂,作业难度极大。稍有不慎“黄胖鱼”就会发生碰撞,甚至一去不复返。

为了提高“潜龙二号”海底实战力,研发团队改进了传统的回转型设计,使用立扁形设计和可旋转推进器减少行进阻力,还首次采用基于前视声呐的避碰控制方法。刘健说:“本次探测时的一次下潜探测中,就触发了90次避碰,它都有效规避了,没有发生一起触碰事故。”

近90天的海试中,“潜龙二号”首次成功完成了对“海底黑烟囱”——深海硫化物热液区的探测,这个区域富含铜、锌、铅、金与银、钴、锰等金属元素。单次下潜最长时间超过32小时,最大深度超过3200米,连续4个长航程成功探测成绩为我国深海机器人之最。同时“黄胖鱼”还拍摄到含有硫化物、玄武岩、贝壳及多种未知名字的鱼虾类生物高分辨率照片300多张,为将来硫化物矿区的评估及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三十年磨砺,大国工匠显身手

75岁的封锡盛,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他见证并参与了中国水下机器人从零起步到发展壮大全过程。

上世纪70年代末,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院士提出发展水下机器人。1986年,中国研制出我国首个水下机器人“海人一号”,1995年诞生了“CR-01”6000米水下机器人,但二者均为原理型样机,没有进入实际应用。

2010年以后,水下机器人发展进入“快车道”。“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7000米级海试中打破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紧接着,无人系列的“潜龙一号”和“潜龙二号”也横空出世。

屈指一算,从“海人一号”到“潜龙二号”,中国水下机器人整整走过30年,科学家的不懈追求让它“游”得更深更远。

“研制‘海人一号’之前我都没见过水下机器人什么样,全靠团队自主摸索。”封锡盛说,研发1000米自主水下机器人时,靠全国大协作,几十家单位院所联合攻关;研制“CR-01”时,和俄罗斯科学家合作,从1000米直接跨越到6000米,克服了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的重重困难……作为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潜龙二号”,可以说标志着中国水下机器人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已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为什么要研发水下机器人?这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

据了解,日本研制的“海沟”号,1997年在关岛附近成功地下潜到10911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底部;号称“黑匣子搜索神器”的美军“蓝鳍金枪鱼”号,曾潜入南印度洋搜寻马航失联客机MH370的下落……

进入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都凭借本国的实力希望更大限量地分享深海海底资源这块“蛋糕”。于是,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框架内,“蓝色圈地”运动正日趋激烈。

封锡盛说,正是通过几代水下机器人的探测,我国已在太平洋申请了1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矿区,在西南印度洋申请了1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区,为了解深海资源奠定了坚实基础。水下机器人技术发展为我国“蓝色圈地”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未来目标:马里亚纳海沟

印度洋归来,刘健团队已经开始谋划“潜龙二号”的2.0版。这个团队除刘健外,都是80后,年龄最小的出生于1992年,他们将赋予水下机器人更多可能。

“希望它更智能识别障碍,拥有在水下更强大的生存能力和执行能力,甚至实现自我保护及自我健康诊断。”80后王晓飞是载体结构负责人。团队中最年轻的一员,1992年出生于的孙波则说自己的名字似乎注定了与海洋结缘,在他眼中,未来的水下机器人将更像一条人鱼——拥有人类智能的鱼。

“潜龙二号”的成功海试,巩固了中国科学家乘势而上的信心,但并没有模糊自己与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

我国水下机器部分单机性能与国外相齐,但生态体系建设相差甚远。封锡盛说,国外的水下机器人已形成研究、设计、制造、应用、服务、科普、比赛、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全体系,“而我国目前还大多是科研机构主导研发,企业参与很少。”

刘健表示,即使是单机,智能化水平和通讯能力仍有许多问题待解。如何让“黄胖鱼”像人一样有更多的智能,永远没有止境,甚至我们取得的一切,只是刚刚开始。

科学家们对水下机器人革命的预测是,水面和水下相混合,成为混合机器人。“它可以是一体,也可以是模块化的组合,还可以和空中、地面机器人共同开展工作。”封锡盛说。

“十三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加强深海、深地、深空、深蓝等领域的战略高技术部署。“以‘潜龙二号’为新的起点,中国水下机器人开始游向下一站。未来十年,中国的水下机器人一定能到达马里亚纳海沟。”封锡盛说。

 

【责任编辑:张慈】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