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为中国民航机开路,ARJ21做到了

2016年6月28日,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国产支线喷气客机ARJ21首次执行商业化航线运营。可以说,从这一天开始,中国旅客只能坐国外喷气客机的日子,结束了。笔者作为一名民航从业人员,一想到以后会在工作中接触到ARJ21,就颇为一颗赛艇。这次执行商业航线是ARJ21的一小步,也是中国航空业的一大步。那么,ARJ21对中国航空业代表着什么呢?

筚路蓝缕,十四年的风雨是最宝贵的财富

2002年4月,国务院批准ARJ21项目立项,ARJ21开始孕育。

2007年12月,首架ARJ21总装下线,ARJ21在满满的期待之中,来到这个世界。

2008年11月,ARJ21首飞,在期待的目光之中,怯生生地走出第一步。

2012年4月,ARJ21完成所有试飞科目,完成训练准备迎接第一场考核。

2014年12月,ARJ21通过中国民航总局的适航审定,得到一生中的第一份合格证书。

2015年11月,ARJ21交付成都航空,找到了第一份工作。

2016年6月28日,ARJ21终于执行了第一班商业飞行,开始正式上岗工作。

在这14年的历程中,ARJ21从无到有,经历了287个科目,1600多个试验点,试飞2942架次,5258飞行小时。从零下43度的严寒之地,到50度的酷暑之地,ARJ21在每一处都留下了自己的身影,也留下了更为宝贵的试飞数据与经验。

建国以来,中国民航业多次向喷气客机发起冲击,其中最令人遗憾的就是运十了。三十年前,由于国家经济条件的限制,在试飞状态下的运十不得不下马,试飞流程没有走完,使得我国航空业缺了这重要的一课。现在,ARJ21不仅将试飞科目全部完成,还完成了民航总局适航审定,锻炼了试飞团队,摸清了验证流程,填补了人才空白、程序空白、规则空白。其中所获得的经验,将会在C919上开花结果。

对于民航总局而言,对ARJ21的适航审定也是对适航审定队伍的一次重大考验。在中国民航总局颁布《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CCAR25)以来,ARJ21是第一个根据该标准进行适航审定的飞机。在ARJ21的适航审定中,民航总局的适航审定人员也即是考官,又是考生,因此其取证合格也是对中国适航审定能力的一次检验。而ARJ21成功的进行适航审定也为未来C919的适航审定积累了重要的经验。

内蒙古海拉尔,高寒地区实验

长沙,酷热下的考验

翔凤的背后,是钢铁般的意志

ARJ21的诸多子系统由国外供应商提供,对于中国民航业来说,与西方供应商打交道也是全新的一课。由于商飞是民航机领域的新玩家,国外供应商对于ARJ21项目也是颇为不看好。毕竟在西方看来,当年造出零战的老牌厂商三菱的MRJ飞机和ARJ差不多同期立项,MRJ都如此坎坷,初出茅庐的商飞岂能比历史悠久的三菱还强?

15年11月才首飞的三菱MRJ,与ARJ同为支线客机

ARJ21在试飞过程中多次遇到子系统问题。由于项目研发经历时间较长,最初向国外供应商提出需求时,还得依靠经验设计,没图纸、没规范。同时也出于对ARJ21项目的不重视,许多资料并不完整。随着十几年来整个行业开始信息化、无纸化,很多资料没有妥善保存下来。这使得在之后的试飞阶段中发现问题时,国外供应商由于缺少资料,没法立即给出解决方案,加上不看好ARJ21项目,态度非常消极。

其中颇为典型的就是ARJ21前起落架应急释放问题。2009年上半年,在试飞过程中发现ARJ21的起落架在应急放时无法达到预定设计目标。随后设计人员使用蓄压器应急解决这个 问题,但这只是解决了试飞问题,不符合适航当局的相关适航安全飞行规定。到了2011年,通过大量试验与分析才找出起落架应急放的问题所在。2011年10月,商飞方面找出了解决方案,并提交给起落架供应商——利勃海尔公司。然而当商飞试飞团队做出详尽的分析报告后,却与利勃海尔的分析并不相符。在与利勃海尔的交流中,利勃海尔方面对商飞的报告提出质疑,并表示商飞研发团队太年轻,没经验,不够专业。然而商飞研发团队并没有放弃,有理有节,用翔实的数据与分析,在漫长的拉锯战中彻底说服了利勃海尔,并得到认可。

问题虽然找到了,然而利勃海尔凭据自己错误的经验依然认为ARJ21项目支撑不下去,“吃枣药丸”,空客方面更加重要。直到2013年初,按照全新图纸生产好的起落架才交付。从ARJ21发现起落架问题到设计上解决起落架问题,前后耗时两年多。

这种事情在ARJ21的研发中比比皆是,一直到ARJ21开始交付,国外供应商们才意识到商飞,或者说中国对于搞客机的决心有多坚定。钢铁般的意志与坚持让供应商们开始重视来自中国的客户,让西方供应商们知道这不是闹着玩的,也不是看到亏损就可能被砍掉的商业项目,而是铁了心要搞下去的国家意志。他们对于商飞也没了以往的轻视与敷衍,开始重视商飞未来潜在的巨大市场,也为以后C919与供应商打交道时铺平道路。

商飞推广ARJ21打开市场的决心,也是不容动摇的。据笔者获悉,首批ARJ21订单的价格折扣非常巨大,堪比目前正在进行的某打折活动。当然大幅折扣是不能持久的,在打开市场后,ARJ21还是要回归到市场定价的。

翔凤展翅,前景如何

目前,中国是全球民航市场中增长最快的一个。根据波音的预测,到2034年为止,中国市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民航市场,需要的单通道客机需求将达到4630架,ARJ21也在其列。目前国内支线飞机主要由ERJ系列与CRJ系列构成,ARJ21与其形成直接竞争关系。对比同为尾吊布局的CRJ700,ARJ21有着空间大,航电先进等诸多优势。在国内航线中,多为支线飞机的西部航线正是ARJ21的用武之地,ARJ21也根据西部地区的高原高温机场起降与复杂地形地貌进行了针对性设计。

与ARJ21同为尾吊布局的CRJ700支线客机

ARJ21作为新生的飞机,也是商飞首款飞机,缺少市场的考验,同时其经济性也有待检验,对于民航市场而言接受度有待观察。然而在高速发展的中国民航业中,ARJ21只要没有暴露出严重缺陷,必然会有一席之地。ARJ21通过了中国民航总局的适航审定,也代表着民航总局对ARJ21安全性、可靠性的认可与国内市场的准入。截止到2015年为止,ARJ21的订单已经达到308架,多为国内订单,在国内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剩下的就是用时间来证明自己。

虽然ARJ21通过了CAAC适航审定,确保了国内市场有着一席之地,然而目前ARJ21尚未通过FAA适航审定,使得其国际市场上举步维艰,甚至一度传出ARJ21准备放弃FAA适航审定的传闻。获取FAA适航认证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历程,据相关消息人士称,商飞也不准备在FAA适航审定这一颗树上吊死,也与EASA接触准备进行适航审定。若能通过EASA适航审定,对于打开国外市场也是个好消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论ARJ21性能如何,在市场上是否会成功,其诞生就是中国航空业的里程碑,代表着中国喷气客机从无到有。作为先驱,艰难来到世上的ARJ21其一生注定坎坷。然而其最大的意义是为中国民航机开路,让后续的C919、C929能少走弯路,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道路来。从这个角度来说,ARJ21已经成功了,初试啼声,一飞冲天。

【责任编辑:张慈】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