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创新

1467658496759_1.jpg

1467658503249_1.jpg

1467660163170_1.jpg

“你多大了?”今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的探索展上,世界经济论坛管理委员会成员、区域战略中心总监菲利普·罗斯勒(Philipp Rosler)望着眼前这位身着汉服,风采出众的“女孩”。女孩答道:“菲利普,永远不要问一个女士她的年龄。”实际上,这个“女孩”名叫“佳佳”,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发的体验交互机器人。

“相信今后我们将会有更大的进展,人工智能正给我们带来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世界。”6月28日,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菲利普在谈及佳佳时这样说道。

近年来,中国的改革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取得的新进展,令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在本次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布的报告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跨国企业高管依然看好中国市场潜力。而联合国贸易发展组织6月份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认为,中国仍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

创新实践获多方赞赏

2016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创新成了中外嘉宾热议的话题。无论是在“创新生态系统”还是在“中国智造”等分论坛上,“创新”、“发展”之词频频出现。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在创新方面做出的努力与成果得到了参会外国嘉宾的特别关注。

中国政府给予企业创新的大力支持给许多外国嘉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认为企业最主要的增长源泉是什么?”这是毕马威全球董事长约翰·维梅耶尔向部分全球公司中国CEO提出的一个问题。“关注创新。”从大部分中国CEO的口中,约翰得到了这样的答案。他说道:“在一次社会调查中,有一半的中国CEO都说过他们的主要责任就是推动创新,这比我们看到的其他国家的数字大。”约翰认为“这源于中国政府对他们的鼓励与支持。”

“中国政府不断寻求发展,鼓励创业和创新的态度,让小微企业和互联网巨头都能在中国繁荣发展。”优步公司首席执行官特拉维斯·卡兰尼克认为,“中国政府对创新、创业的开放态度,使北京出现了可与美国硅谷相媲美的创业生态系统、创新企业和企业家。”此外,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在论坛期间说:“中国‘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理念,尤其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为中国迈入新的工业时代铺就成功之路。”

此外,许多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综合“平台”也让外国嘉宾赞叹不已。“我认为微信是很好的中式创新的例子,它能够整合多方面,从而形成一个平台。”斯坦福商学院讲师艾米·威尔金森给予微信高度评价,她说:“在美国,以前我们有不同的应用如健身、预约医疗、约会等,现在这些都可以在微信上通过发语音用了。”除了威尔金森,亚洲航空公司CEO艾琳·奥玛尔也十分欣赏微信的创新模式,“微信是一个很好的整合在一体的工具,旅客可以通过它来我们平台订票,我们可以通过它来了解中国的市场份额。”

除了微信,中国的海尔公司也在尝试着把公司转换为平台。“互联网时代你要么拥有平台,要么被平台拥有,”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介绍说,“把海尔打造成一个互联网时代的平台,变成一个很多的生态资源都可在上面共赢的生态圈就是我们的目标。”谈及海尔公司的创新形式时,以色列国际科技风险投资公司(International Technologies Ventures)的董事长约西·瓦迪十分赞赏。他认为,“这是非常有前途的,英特网公司在过去20年当中一个重大的转折,就是因为大家非常关注平台,让科学家们集中精力创新。”

除了中国制造,近年来,中国“智”造也逐渐走入外国专家的视野。在此次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规划得到了与会外国专家的高度评价。

软件营销部队(Salesforce)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克·贝尼奥夫表示,《中国制造2025》计划目标非常清楚、精细,涉及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中国还计划减少传统行业的就业,并将劳动力转移至新兴行业里面,而且中国政府有大约1000亿元资金用于这样的努力。这种长期的计划、长期的思索值得我们学习。”贝尼奥夫说。

今年4月,来自欧盟驻华代表团、西班牙等1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20余位驻华大使、外交官等参与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的“外国人看中国——创新中国”走进广东活动。他们在实地参观考察广州和东莞两地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升级相关情况时,不时发出阵阵赞叹。

“平日里常见的自动提款机(ATM)竟然还能发展出这么多种类和功能!”在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科技创新集聚区的广电运通集团的样品展示区,几位外国驻华使节一边参观一边感慨。这里生产的ATM不仅种类多样,外观时髦,而且功能强大,有些新产品可以实现静脉识别、人脸识别、虚拟柜员等功能。据了解,这家企业是曾濒临破产的民营企业,被国有企业收购重组后通过持续的核心技术创新和突破,一跃成为国内行业市场销量冠军,产品远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看到各式各样富含科技和创意元素的设计产品后,冰岛驻华使馆公使衔参赞、副馆长拉格纳尔感慨万千:“1998年我第一次来东莞时,这里还是一大片田地。当时我怎么也想不到,这里会变成一个大学和创新公司众多的高新区。”他认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一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我以为类似这样的机器生产线价格少说也要上千万,没想到只要300多万元。”当欧盟驻华代表团中欧项目执行人纳吉·麟参观位于东莞大岭山镇的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时,听说公司的一条机器流水线能代替80多名工人时非常吃惊,“如今雇工的人力成本非常高,我相信欧洲很多国家都需要这样的技术,这项技术的前景非常广阔。”

中国创新与世界同步

18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前三次工业革命使得人类发展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代,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巨大的全球能源与资源危机、全球生态与环境危机、全球气候变化危机等多重挑战,由此迎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

这一次,中国与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在国家发展层面,中国正在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打造成为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核心力量。在全球经济治理层面,中国作为今年的G20主席国,正聚焦世界经济面临的核心挑战和突出问题,希望贡献中国智慧,创新增长方式,挖掘增长潜力。

“我想不出,除了中国以外还有任何其他的国家会更适合进行这样的讨论了,因为中国正在经历经济的转型,其速度和广度是我们星球上前所未有的。”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大中华区首席代表艾德维表示,“这是一个既充满风险又充满机会的未知时代。”

而这样的未知时代,需要中国和世界作出大刀阔斧的改变。当今,世界经济复苏依然乏力,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而走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中国,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不仅仅包括中国也包括世界,我们必须要实现这样一个转变——从旧到新的转变。很多时候我们也称之为‘创造性的破坏’或者是‘破坏性的创造’。”施瓦布在今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如此表述。

施瓦布十分同意“新常态”的提法。他表示,尽管面临着全球增速放缓、世界动荡与不确定性,但中国有能力把握自身的发展势头与方向。“全球都面临着转型,而且转型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这就需要中国与全球共同面对新技术带来的机遇。”

美国铝业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克劳斯·柯菲德认为,在过去5年中,中国在鼓励青年人释放自身创新力量方面做得非常好,中国经济自身也正在进行转型,更多转向技术和消费品。

来自瑞士圣加伦大学中国事务研究中心主任托马斯教授认为,与欧洲、美国不同的是,中国经济在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没有进行大面积的经济刺激,而是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济转型,其结果是喜人的。

世界献策中国创新

在本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许多外国嘉宾从不同侧面为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创新发展献计献策。

目前,中国的科研创新加速发展,中国在引用率高的专业期刊上发表的科学论文数量已仅次于美国。外界也十分关注,中国如何把这些一流的科研能力,更好地转化为技术创新成果和商业机遇。

就此,艾德维认为,重要的是如何让技术走出实验室,变成真正的服务和产品,这是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艾德维注意到,中国企业对新技术的重视度在不断提高,不过他指出,创新的关键并不仅仅是技术的引进。“我们见证了许多中国的海外投资都聚焦引进核心技术,但是如何能够迅速提升价值链才是关键。去年,中国已成为第一大工业机器人购买国,但重点在于,如何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降低社会成本——这是中国面临的挑战。”

人才也是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关键因素。2016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联合主席、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院长雪莉·安娜·杰克逊表示:“我们发现,中国的大学非常愿意跟美国的大学进行交流,这将会有助于提升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创新有赖于拥有知识和技能的高教育人才。现在,很多中国人在海外学习,这些人将可以把先进的知识和技能带回中国,这将推动中国的科技创新。”

中国的发展速度飞快,因此如何设计一个灵活、具有前瞻性的标准或监管体系来适应这种增长非常重要。卡兰尼克表示,技术应用越来越发达,创新者和创新技术面对的却是存在严格监管的现实世界,“一般来说,既有监管规则的设计都是服务于现有的社会参与者,因此带有一定滞后性,会对创新带来一定的障碍。为了保证创新的不断发生和技术的持续进步,我们需要不断创造一些新的规则,让它服务于创新者和新技术。”

施瓦布提醒人们重视共享经济的理念。他表示,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创新是关键,但面对这次革命可能产生的一些负面效应,比如很多人由于不能熟练使用互联网而变得更加贫穷,因此,“共享”十分重要。

在这场变革的浪潮中,企业主体如何实现转型?荷兰皇家帝斯曼集团董事长谢白曼分享了百年煤炭企业成功转型的经验。他提醒说,面对一场急剧的、颠覆性的产业革命,只有积极拥抱变革才能赢得发展。只有最适应环境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

正如毕马威新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企业比全球同行更重视创新,把创新推动增长作为首要战略任务。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初创公司,还有很多公司高管也希望通过创业来改变人生轨迹。目前,中国创新生态系统已经发生深刻变化。

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必须靠自主的科技创新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第四次工业革命催生转型的力量,恰是中国经济寻求新动能的来源。

谢白曼相信中国能够抓住机遇、实现创新飞跃。“中国经济有着良好的基本面、庞大且不断发展的市场以及为资本提供强大支撑的优质基础设施,我对中国经济最终能够实现成功转型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张慈】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