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引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8月15日报道,神舟11号载人飞船已按流程完成出厂前所有研制工作,并在前天下午从北京空运至发射中心,开展发射场区总装和测试工作。

报道称,目前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各项准备工作正按计划有序进行。
神舟11号载人飞船主要有两项任务。首先,为今年9月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进一步考核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和性能,特别是空间站运行轨道的交会对接技术。
其次,与天宫二号对接后完成航天员中期驻留试验,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
神舟11号与天宫二号的交会对接将在距离地面393公里的太空轨道进行。这是未来中国空间站运行的轨道高度,比之前的轨道提高了几十公里。
执行这次任务的飞行乘组由两名男航天员组成,他们正在进行任务强化训练。这两人的身份尚未公布。
在轨飞行期间,航天员将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空间应用技术、在轨维修技术、空间站技术试验以及科普活动。
据央视网报道,作为神舟家族的新成员,神舟11号飞船继承了神舟10号的技术状态,虽然主要功能和技术指标保持不变,但是针对这一次的任务还是进行了局部改动。
例如,中国的载人飞船设计为最多承载三人,这一次神舟11号只搭载两名航天员,空出来的位置就可以用来运货,多带一些进行天地往返的实验物品。
神舟11号飞船作为天地往返的运输工具,承担的首要使命是运送航天员。而同时利用此次任务,验证空间站的相关技术也是飞船的核心任务之一。
神舟飞船总设计师张柏楠介绍,这次的神舟11号任务是中国神舟飞船的第二次应用飞行,这也是未来中国空间站建设和运营的重要基础。从神一到神九,神舟飞船都是试验性飞行,每次在技术上都有很大跨越。
如今到了神舟10号,技术状态基本确定,它只是根据每次任务的不同进行适应性调整,所以称为应用性飞行。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神舟11号任务,将是神舟飞船在中国建造空间站之前的最后一次载人飞行。为了验证空间站建设的关键技术,神舟飞船这次在太空的运行高度将和未来空间站运行轨道保持一致,而这也给飞船的研制带来不小的挑战。
展望未来,中国将把重点放在空间实验室的研制建设和载人空间站工程。预计空间站在2022年建成后,将有航天员长期在轨生活和工作,进行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
中国近年一直寻求在航天领域赶超美国和俄罗斯的地位,致力成为拥有独立太空能力的航天大国。
有国际舆论对这种可能达成军事目的的太空竞赛感到担忧。
不过,中国对此屡次回应称,其他国家不必将中国的太空计划视为威胁,并承诺和平发展太空技术,强调反对外空武器化和外空军备竞赛。
也将发射全球首颗科学实验量子卫星
除神舟11号和天宫二号外,中国将在本月中下旬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目前这颗卫星在发射前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央视网昨天报道,量子卫星(quantum satellite)上月初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后,相关部门对卫星开展了为期20多天的技术区测试与检查工作,包括卫星的光学性能、电性能,及安装精度的检验,另外为卫星供电的太阳能阵帆板也已安装完毕。
据介绍,这颗量子卫星是一个立方体,高1.7米左右、重640公斤,内部构造分成上下两层:下层是卫星的常规装置,上层是和实验相关的量子卫星的核心装置。这些装置主要是参与量子卫星实验中的一些核心部件,将同地面实现与量子相关的一系列实验。
有媒体早前报道,中国发射的这颗量子卫星将展示一系列先进科技,当中包括黑客无法破解的通信技术。
报道也说,如果该卫星成功运行,中国将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北京就能在无惧资料被第三方破解的情况下,跟远在太平洋的核子动力潜艇沟通。
新闻背景
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
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发射载人飞船,实现航天员的天地往返,这一步已经由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实现。
第二步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从神舟七号到神舟10号,已经验证完成两个航天器太空交会对接技术。
今年9月发射的天宫二号,主要验证空间站关键技术,为中国建造空间站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步为最终阶段,就是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