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中国高铁制造企业在南亚地区首个铁路工厂投产

01.jpg

中车先锋(印度)电气有限公司正式投产后生产线上的中国和印度工人。记者 苑基荣摄

02.jpg

在中车先锋(印度)电气有限公司厂区里,中印双方一同种下橡胶树,寓意公司快速成长。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车头跑得好,电机少不了。电机就好比列车的心脏……”年近半百的杨卫东谈起跟自己打了半辈子交道的铁路电机,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如今,这位中国中车永济电机公司的“金蓝领”有了自己的海外传人——印度技工格拉韦·杜比。8月20日这天,在位于印度新德里和孟买之间的哈里亚纳邦巴沃工业园区崭新的电机生产厂房里,他们俩和数百位来宾共同见证中印合资中车先锋(印度)电气有限公司的投产仪式。从这一天起,印度千百辆铁路机车将迎来印度技工亲手打造的“机车之心”,中国高铁制造企业中国中车也从此拥有了在印度乃至南亚地区的首个铁路工厂,“印度制造”和中国交通装备企业首次实现本土化合作。

从“手把手”到“放心走”

在中车先锋(印度)电气有限公司的投产仪式现场,一个茶几大小的“黑疙瘩”旁居一角。它看上去并不起眼,却是中印技工过去半个月来共同合作的结晶——首台在印度装配调试达标的列车电机。“这台电机昨天才通过各项检测,刷上漆,称得上是中国师傅手把手带印度徒弟生产出的第一台产品,一台内燃机车需要6台这样的电机。”中车先锋(印度)电气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薛迎江向本报记者介绍说,“电机过关,火车才能跑起来,它是轨道列车传动系统的关键,就像人的心脏,心脏没毛病,四肢才听使唤。”

“心脏”好不好,光看看可不成,得试。中国中车副总裁余卫平在本次投产仪式上坦承:“万事开头难。几年前当我们的电机刚进入印度市场时,中国电机和美国的3台电机同时装在机车上做测试,第一天就出现了问题,这让印度方面的总工程师很不高兴,最终还是我们的工程师找出了美国电机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解决方案,这才让中印双方的合作顺利展开。”

随着包括电机在内的中国中车产品相继进入印度市场,印度铁路方面对中国产品的信任日渐增强。2007年至今,中车产品已连续7次获得印方订单,成为印度铁道部一级供货商。在此基础上,中印合资建厂,让列车电机等相关产品在印度实现生产成为可能。2014年,中车永济电机公司与印度先锋贸易公司共同投资6340万美元,组建了中车先锋(印度)电气有限公司,其中中方持股51%,印度先锋贸易公司持股49%。历经两年多的厂房建设,工厂如今已具备投产条件。

中车先锋(印度)电气有限公司目前已招聘了17名印度员工,他们今年6月被送往中国培训,杜比就是其中一员。“我这个徒弟人很踏实,很愿意学,我相信过不了多久他就能完全上手。”在杨卫东看来,杜比还只能算是“初级蓝领”,和自己差了至少6级,但中国这套技工评价体系的引入同样会带动印度技工水平的提升,这种以人为本的技术进步才是实现“印度制造”的根本所在。

什么时候回中国?面对这个问题杨卫东很坦然:“我相信,个把月后我们就能放心回国了。他们已经在中国接受过培训,我们在这里又手把手地教,很快他们也会有徒弟,这个厂的生产终究要靠印度人来实现。”

从“走出去”到“走上去”

中车先锋(印度)电气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和维修铁路电机,为印度铁路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为石油钻井、风力发电、矿山装备提供整套电传动系统。

“在印度6万公里的铁路面前,仅仅建设一个电机制造工厂是远远不够的。”余卫平在20日晚新德里举行的“中车制造”推介会上说,“中国中车还要进一步建立转向架、车体、牵引系统这些核心部件和整机的工厂。”随着工厂正式投产,中国中车在印度的出口模式将从单一的产品输出转变为技术输出、资本输出、服务输出等综合性输出,带动当地轨道交通产业链的完善和升级。

中国中车进一步走出去的计划与目前正蓬勃展开的印度铁路改造计划不谋而合。中车先锋(印度)电气有限公司印方副总经理阿曼阿格瓦对本报记者说:“印度铁路建设正处于快速增长期,仅牵引电机的年采购量就达2000台,我们这个厂还会进一步拓展产品线,让运行在德里、孟买、加尔各答等地的列车都用上我们自己生产的产品。”

“从过去产品走出去,到如今产能、技术走出去,今后我们还要实现品牌‘走上去’。”中车永济电机公司党委书记宁文泽向本报记者强调,印度的投资环境正在明显改善,中国产品理应抓住这一时机真正投入到印度大市场的竞争中来,凭借自身过硬的质量与服务赢得客户的信任。他补充说,印度铁路系统基本上属于国营,此前也有“铁老大”之称,但他们正跟中国学习公司化经营,中国铁路大发展的经验被认为值得在印度复制。

从“本土化”到“国际化”

哈里亚纳邦雷瓦利区行政长官库夏对本报记者说,中车先锋(印度)电气有限公司是印度莫迪政府提出“印度制造”后,首家在印度本土投资兴建的轨道交通装备电气牵引设备制造企业,对哈里亚纳邦乃至印度来说意义重大。库夏表示,印度铁路建设潜力巨大,中国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资金,两者合作空间巨大,中车先锋(印度)电气有限公司就是两者合作的首个尝试,这一合作不仅将推动“印度制造”和印度铁路系统的升级换代,而且将为哈里亚纳邦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的不仅仅是双赢。

中国驻印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李柏军对本报记者表示,中车先锋(印度)电气有限公司是中国在印度投资兴建的首个轨道交通装备电气牵引设备制造企业,也是中国铁路高端制造业投资印度的首个标志性项目,代表着中印产能合作正在朝着高技术、高层次、高标准方向迈进。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技术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中车集团落户哈里亚纳邦,“中国品牌、印度制造”的机车将广泛服务于印度的铁路系统,“MADE IN CHINDIA”(中印制造)将成为现实。

“我们不仅要做到印度生产、印度销售,中国中车更希望实现以印度为基地,产品及服务辐射整个南亚的长远目标。”中车先锋(印度)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荆跃鹏在电机生产车间向本报记者表示,“这里不止是一个新的起点,更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出发点。相信中印制造业都能在这里找到新的增长点。”正如李柏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所言:“圣雄甘地把中国和印度看作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同路人。愿中印两国经贸合作的未来如同中国中车和印度先锋贸易公司的合作一样,携手前行,再创辉煌。”


【责任编辑:雨蝶】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