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华南首例!江西少年移植“猪角膜”后复明

猪的角膜,移植到人的眼睛里,会发生什么奇妙的效果?2月25日,华南首例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手术,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获得成功。来自江西的14岁少年,成为华南第一例接受生物工程角膜移植的患者。生物工程角膜开发方专家表示,选择的生物工程角膜,是来自猪的角膜。经过一星期的治疗,目前恢复良好,该少年的视力已经达到了0 .1。“在移植手术开展前,孩子的右眼仅有眼前指动,几近于盲人。在随后的康复过程中,孩子的视力有望恢复到0 .6的水平”。中山眼科中心角膜病专科袁进教授表示,“这意味着在全部500万角膜盲病患中,有1/3-1/2的病患可以通过这一技术来解决失明的问题。”

 

我国角膜病变

致盲人数超过500万人

如果说人眼是一部相机,角膜就是这架复杂相机的镜头。人体的角膜厚薄不均,但平均厚度也就是0 .5毫米左右。可就是这么单薄的角膜,也可以分成5个层级,分别是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和内皮细胞层。

这些角膜的不同层面,所起的作用各有不同。比如上皮细胞层,虽然仅仅由5-7层细胞组成,但它是角膜抵御外来侵犯的第一道防线。而角膜最厚处为基质层,它占据角膜的厚度的90%,可以称为眼角膜最为核心的支架部分。基质层的结构和构成非常有利于光线通过和曲折,一旦基质层出现受损,会对视力造成一定的损害。

也正是因为角膜的纤细、脆弱,外伤、感染等刺激都可能导致角膜疾病的发生。严重的角膜病变,可导致患者失明。解决的办法只能是进行角膜移植。“在我国,因角膜病变导致的失明患者数量超过500万人,而且仍在进一步增加,它也成为我国第二大的致盲原因”,袁进表示,这些角膜盲患者,完全可以通过角膜移植的方式来恢复光明。

 

角膜移植技术可实现

哪层受损就移植哪层

今年2月25日,华南首例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手术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获得成功。来自江西的14岁少年成为华南第一例接受生物工程角膜“艾欣瞳”移植的患者。少年的眼睛年初不慎被鞭炮炸伤,形成角膜溃疡,因病情加重面临失明风险,家长带着他慕名来到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求助。

袁进亲自主刀,为患者实施了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手术。经过一星期的治疗,目前恢复良好,孩子的视力已经达到了0 .1。“而在移植手术开展前,孩子的右眼仅有眼前指动,几近于盲人。在随后的康复过程中,孩子的视力有望恢复到0.6的水平”。

据悉,在角膜移植术刚刚出现的阶段,眼科医生进行手术往往是将移植体的全部五层统统移植到患者眼部,这称之为穿透移植。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和对角膜移植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手术进步到了患者哪层角膜受损就移植哪个层级的板层移植阶段。“以我们中心为例,以往的穿透移植超过70%以上,而现在超过一半的手术都是进行的板层移植。”袁进介绍。

 

国内41个眼库

眼角膜库存几乎为零

虽然在技术层面已经能够非常成熟地开展,可手术的最主要来源———角膜的匮乏,却一直在制约着500万角膜盲病人的光明之路。根据角膜移植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的角膜材料来源一直只能是依靠捐赠,如活体或者尸体捐赠。

但类似的角膜捐献者数量有限,和我国庞大的角膜盲人数量相比存在巨大的缺口。据悉,在我国有能力长期保存眼角膜的眼库,全国共有41个,但库存几乎为零。大部分能做角膜移植的三甲医院,都同样面临“等米下锅”的困境。中山眼科中心的角膜移植量非常庞大,但一般病患的排队等候时间往往需要半年至一年以上的时间。

“为缓解角膜短缺的问题,我国还不得不从角膜捐献量比较大的国家进口以供移植”,袁进表示,在发力宣传角膜捐献,鼓励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在去世后捐献角膜之外,利用生物技术制造成生物角膜也成了重要选择。

 

生物工程角膜来源于猪

猪角膜要去除免疫原性

2015年4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投入临床应用的“艾欣瞳”,就是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也是唯一完成临床试验的生物工程角膜。“现阶段,该生物工程角膜是不含有上皮细胞、内皮细胞两层附带有细胞活性的角膜层,但对于近一半的角膜盲人而言已经能够起到帮助恢复光明的效果了。”

生物工程角膜研发专家表示,之所以选择猪角膜来做移植角膜也经历了非常漫长的探索过程。专家表示,用动物角膜替代人体捐献的角膜,研究方首先选择了与人类较为相近的猴子做实验,但由于其饲养成本较高、繁殖率低,来源上成了一大难题。通过对猪、牛、羊、鸡、鸭、鹅等筛选后,发现猪的角膜参数和人比较接近,其携带的病毒不太容易传染给人类。

相比人的角膜,猪角膜来源丰富,最重要的是它具有和人角膜基质相似的组织结构,应用后角膜的厚度、屈光度保持不变,感觉神经可以长入,能够恢复知觉。而且通过脱细胞方法去除猪角膜的免疫原性,可以降低猪角膜移植的炎症反应和免疫排斥反应。为了保证猪角膜的供应,他们还专门设立了养殖场,同时在猪的品种上也有要求。使用生物技术将猪角膜去细胞去抗原处理后,保留其天然角膜三维立体结构,降低其免疫原性,以防止产生免疫排斥反应。患者移植后,可以逐渐与自己原有的角膜组织整合,从而终身使用。

 

患者完成移植手术后

需使用1年以上抗排斥药

袁进表示,由于移植角膜体毕竟来自于和人类不同种属的猪,属异种源性移植体,因此其原本附带的细胞体必须通过脱细胞技术完全脱除,只保留基质胶原本身。即便如此,剩下的这部分材质,还需要经过钴60的放射性辐照予以严格消毒。必须确保一些动物源性的疾病(发生于猪的疾病),不会因为移植而感染到人。“使用生物工程角膜也有着严格的适应症,比如患者是患有角膜内皮失代偿或者角膜内皮营养不良引起的角膜溃疡患者,需要全层移植的患者并不适合应用该技术。”

他同时强调,在完成移植手术后,患者需要使用抗排斥的滴眼液一年以上。“这和移植捐献角膜基本上一致,患者在使用捐献角膜后,同样需要使用1年以上的抗排斥药物。”针对性地进行了上述措施后,生物工程角膜的安全性还是有保证的。资料显示,在该角膜前期进行的临床试验显示,接受该生物工程角膜手术中,男性占75例,女性40例,年龄在18~75岁,平均年龄54岁。术后随访复查显示,生物工程角膜清晰透明,与原来正常角膜结构高度融合,使用安全有效,最佳视力达到了1 .2。多中心临床数据也显示,角膜移植后的总有效率高达94 .44%,愈后的效果也接近人体捐献角膜。

 

角膜

角膜:就是我们俗称的“黑眼珠”,位于眼球的正前方,形似圆球体的一部分。角膜透明无血管,感觉神经非常丰富。角膜可以保证外界光线毫无障碍地通过,到达眼底,获得清晰的成像。

人工角膜:国外虽然已有以异质性材料如玻璃、硅胶等为原料研发制作的人工角膜,但这些人工角膜均为人造高分子化学材料制成,存在生物相容性、力学特性差,临床试验效果不佳,无法形成连续化上皮,不能与患者自体组织完全整合等缺点,病人排异反应明显。

生物工程角膜:2015年4月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为“艾欣瞳”颁发医疗器械注册证书,标志角膜再生医学领域的重大突破。这是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并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角膜,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完成临床试验的生物工程角膜的上市。

 

生物角膜

移植

板层移植,患者哪层角膜受损就移植哪个层级。“使用生物工程角膜也有着严格的适应症,比如患者是患有角膜内皮失代偿或者角膜内皮营养不良引起的角膜溃疡患者,需要全层移植的患者并不适合应用该技术。”

 

去细胞

去抗原

处理

通过脱细胞方法去除猪角膜的免疫原性,可以降低猪角膜移植的炎症反应和免疫排斥反应。即便如此,剩下的这部分材质,还需要经过钴60的放射性辐照予以严格消毒。必须确保一些动物源性的疾病(发生于猪的疾病),不会因为移植而感染到人。

 

猪角膜

供应

通过对猪、牛、羊、鸡、鸭、鹅等筛选后,发现猪的角膜参数和人比较接近,其携带的病毒不太容易传染给人类。相比人的角膜,猪角膜来源丰富,最重要的是它具有和人角膜基质相似的组织结构。为了保证猪角膜的供应,研究方还专门设立了养殖场,同时在猪的品种上也有要求。

 

相关

广东贫困山区

角膜病患者可免费筛查

为推动生物工程角膜“艾欣瞳”在广东地区的使用,更好地为广东地区的广大眼盲患者带来福音,中国再生医学国际有限公司联合广东三嘉公益组织将开展“助力光明-角膜盲精准扶贫项目”。广东三嘉公益执行理事长付明先生表示,该项目将对贫困山区角膜病患者进行免费筛查,并首批捐赠10枚生物工程角膜(价值二十余万元),用于患有角膜盲的贫困患者,为中国政府实现“2020年消灭可避免盲,让人人享有看见的权利”提供了强有力保证,这也推进了医疗卫生领域惠及民生工作。同时也呼吁更多的社会组织及相关企业共同来参加活动,让中国数百万的角膜盲患者有望重见光明,为我国的眼盲患者提供更多的便利与支持。


【责任编辑:张慈】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