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一口唾沫就能测孩子天赋?专家:无任何科学定论

原标题:一口唾沫测天赋,不靠谱

“一口唾液,就能测出孩子的天赋。家长可以有的放矢地去开发孩子的天赋和潜能,不用尝试那么多的兴趣班来挖掘特长。”最近一段时间,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这么一条信息刷屏了。这是脑洞大开?还是黑科技?

“如果他有运动基因,他可能是下一个博尔特;如果他有音乐基因,你可能把他培养成肖邦……”类似的广告词让不少家长怦然心动。最近有一种检测在妈妈圈流行起来,那就是儿童天赋基因检测。据称,一口唾液,就能测出孩子的天赋。

不过,家长们也有点犯嘀咕,真的只需要提取一点口腔黏膜细胞或唾沫,再交上一笔不菲的费用,就能知道自家孩子是否“天赋异禀”吗?

只用唾液就能检测出基因?

唾液中口腔黏膜细胞具有完整DNA序列

在网上输入“天赋基因检测”,显示搜索结果28万个。据宣传,天赋基因检测是针对0—18岁人群进行的基因检测,通过棉签进行唾液采集,就可以检测基因,确定某人是否有“某些领域的天赋”,从而“让孩子茁壮成长”“赢在起跑线上”。这听上去十分诱人,让很多想为孩子早作打算的家长心向往之。

在上海一家资质正规的进行“天赋基因检测”的公司网站上,这样解释了检测原理:用棉签蘸取一点唾液可以收集到多达1万个细胞,可从中分离出11种不同的基因。他们能从遗传密码中提取有关孩子智商、情绪控制、注意力、运动能力等多种信息。

利用一点唾液就能进行基因检测,真的靠谱吗?

北大医院实验中心马祎楠副研究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从理论上讲,DNA可以从身体的任何细胞中提取。但口腔黏膜的上皮细胞具有代谢旺、更新快、易脱落的特点,可以自然脱落到唾液中。这样的细胞具有完整的人类基因组DNA序列。而且相关实验结果表明,分别利用来自唾液里的DNA与血液里的DNA进行聚合酶链式(PCR)反应,二者测序结果完全一致。“之所以用唾液采集是因为比血液方便得多,而且不具备破坏性,免得小朋友受苦,因此用前者进行基因检测顺理成章。”

基因检测真能测出天赋?

基因与天赋关系目前尚无任何科学定论

虽然用唾液检测基因是可行的,但用唾液检测孩子是否具有天赋,却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世界卫生组织专门负责“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方面媒体联络的新闻官员表示,到目前为止,她没有听说过基因检测可以预知一个孩子是否有音乐、绘画等天赋。

“目前我们的基因技术和应用方向更侧重于疾病与基因的关系,疾病与基因的关联是确凿的。儿童天赋与基因到底有无关联,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论证。”马祎楠认为,孩子的成长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的作用甚至更大。就算基因能检测出孩子在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具有天赋,也需要有人“领进门”,需要刻苦练习,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另外还要顾及到孩子的兴趣所在。“只通过简单的唾液检测就断定孩子是否有天赋,是完全不靠谱的一件事。”家长不妨将其当成一个有趣的测试,但绝不能因此就给孩子贴上标签。

在天津欧德莱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常子嵩博士看来,科学上从来没有一种基因是天赋基因。“市面上的某些天赋基因检测项目,很可能不过是对一些基因功能相关性研究成果的一种曲解,个体发育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很多基因位点跟真正表现出来的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明显。基因和天赋的关系,目前科学上没有任何定论。”因此一些公司推出的天赋基因检测属于消费型检测产品或娱乐型检测产品,科研人员不支持也不鼓励。“尤其希望媒体不要推波助澜,千万别误导家长”。

商业基因检测项目鱼龙混杂?

国家重点实验室也难做到确实判断基因情况

基因检测的发展,得益于2006年人类完整基因图谱的绘制完成。但由于缺乏相关的准入标准和管理规范,2014年初,国家食药监总局、卫计委等部门曾联合发文一度叫停基因测序临床应用,其中就包括用于疾病预测的基因检测。

“现在商业基因检测项目鱼龙混杂。事实上,很多检测项目是直接将国内外基础科研文献中对基因功能研究的结果作为解读依据,这样的做法在临床级别的检测产品上是不恰当的。精准医学不只是嘴上功夫、分析能力,能够确实地判断基因情况,即使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到也很难。”常子嵩透露,基因研究技术含量很高,尚处于初始阶段,还不适合推广,此时用于公众的临床检测为时尚早。并且基因研究是个庞大的工程,人类的很多基因秘密还未被探知,目前揭示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基因检测仅仅是将其中研究的相对确切的成果进行转化,而转化出来的检验方法是要经过临床试验验证的。

此外,由于基因检测方法和依据有差别,导致最终的解读结果可能截然相反。测序仪产地各不相同,各家基因公司使用方法和检测标准也有差别,加上试剂不一、使用的数据库不同,可能导致同一个人在不同公司做的基因检测,结果也会有差异。另外,对基因检测结果还需要既有生物医学专业素质,又对基因检测有深度了解的高层次生物工程人才来解读。

在常子嵩看来,这个行业涉及领域的广度和深度甚至超过了制药行业,是医学检测、生物工程、生物信息、分子医学、分子药学、临床医学、生物化学等多学科的综合应用。因此监管部门亟需须熟悉市场又精通技术的高层次复合专业人才来协助制定相关的指导、实施和监督标准。

但他也表示,虽然说用唾液检测孩子的天赋科学依据不足,会对整个行业的形象起到一个负面的影响。但有时候我们确实需要这些消费级、娱乐级的产品替我们去做一些市场开拓性工作。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它们存在的价值和功劳,不能一概抹杀掉。只是希望消费者保持一颗理性的心,切勿盲目追捧。

相关链接

基因检测仅用于疾病诊断和预测

目前基因检测只用于疾病诊断和预防。分两种:一种是无创DNA产前筛查,针对孕妇腹中的胎儿,利用外周血,检测游离DNA,筛查宝宝有没有患上染色体异常中发病率最高的唐氏综合征等先天性疾病;另一种是进行药物代谢基因和肿瘤易感基因检测,包括家族性乳腺癌基因的基因突变检查,以及血友病基因、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检查等在内的20多项。

“到现在为止,有1000多种疾病可以通过基因技术做出诊断。”马祎楠介绍说,北大医院实验室专门从事遗传病基因诊断及产前基因诊断。比如苯泵酮尿症,用足跟血找出病变原因;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只需采取12孕周以上孕妇5毫升的静脉血,就可同时针对包括唐氏综合征在内的多种非整倍体染色体疾病进行检测,准确率在99.9%以上;耳聋基因检测比传统检查拥有更高的准确性、更远的前瞻性,使人们在面对耳聋时,从只能患病后治疗,首次转为可提前主动预防和干预。(记者 李颖)


【责任编辑:雨蝶】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