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袁俊:“三经”在现代医学上的应用

7 - 副本.jpg

[编者按]我国首部《中医药法》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2017年7月1日正式施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说,将党和国家关于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将人民群众对于中医药的期盼和要求用法律形式体现出来,对中医药行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站在时代的转折点上,从人民群众的普遍福祉出发,打通中医、中药与西医、西药之间的藩篱,愈发显得迫切。经过深入挖掘传统中医文化资源,并结合世界现有淋巴系统西医诊疗实践,我们会发现,在两者的结合处,也许会有新的解决路径。

实际上,这种结合创新、边界创新,正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一种普遍规律。本文正是建立在这样的方法论基础上,尽量尊重典籍原文,从传统文化与时代需求、东方与西方融合、创新的角度阐发,希望能为全世界的医者、文化学者以及对中西文化融合感兴趣的朋友,提供一些借鉴。

黄帝内经.jpg 

[概要]在破除封建迷信、妄托鬼神的前提下,本文主要内容是诠释《黄帝内经》中的传统经文,同时把一些关键概念如“胃气”等经文做出符合现代语境的注解。主要采用的方法是以复古《黄帝内经》《黄帝外经》《黄帝阴符经》三经合参,并简单阐述诸法在现代医学上的应用。

《黄帝内经·素问·著至教论》载:

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

雷公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著至教,疑于二皇。

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輸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载:

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清代高士宗在《素问直解》中说,非其人勿教,人难得也。非其真勿授,真难遇也。得人得真,自古难之,勿教勿授,自古秘之。金匮真言,此之谓也。

尊祖宗教诲之谓医、道同参。尊祖宗教诲,听圣人教诲是中华民族传统中的文化信仰!

针对全国慢性病越来越多,久治不愈,并且肿瘤、癌症高发的形势,我们应该怎么办?发展现代医学的同时,继承、发扬传统医学中的精华部分,并据此展开研究,不失为一个科学、有效的方法。

屠呦呦老师和青蒿素的发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上世纪60年代,我国基础研究条件非常差,连像样的试验室都很难找到。即便这样,屠呦呦在大量试验基础上,根据传统医方的提示,于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她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而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10月,屠呦呦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有些人认为中医、中药不科学。因为那些医学理论和验方,都没有经过所谓临床对比试验和双盲对照试验。其实,所谓现代医学也只有200多年历史,人类数百万年积累的医学知识,大部分都是依靠经验累积起来的。可以说,大量的医案,就是精彩的临床研究成果。传统医学的精华,仍然是现代医学的宝藏。植物药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礼物,我们不应该用单一标准去否定人类上百万年的积累。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先从胃气说起。

《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载:“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手太阴也,故五脏者各以其时,自为而致手太阴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人的体温热量就是阳气来源于胃,五脏自己没有气。现代生物学的解释是,通过胃贲门、中脘(胃窦)分泌胃酸跟食物磨合消化产生的热气,按照肺的呼吸推动力把一个个营养颗料也就是气血营养有时间规律(子午流注)地输布全身。这也是全国绝大多数慢性病人中,很少有人胃好的原因。

从胃气理论出发,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金钟伯乐耐热SOD酵素茶.jpg

第一个现象与血液循环的动力有关。

现代西医解剖学已经证实,血液循环的直接动力是心脏收缩形成的压力。心脏就像拳头一样,“打出去”产生了推力,动脉血液开始由心脏处向四肢末端处流布;“收回来”就是静脉血回流的过程。那么问题来了:心脏收缩这个“拳头”的力从哪里发生的呢?西医并不研究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中医传统里边已经有了定论———与胃气、肺气有关。动脉血液不是心脏从大动脉打出去,因为心脏一分钟跳动70多下,没有办法控制全身循环,动力来源于肺,“出入升降”。中医因此把心称为君主之官,肺为相傅之官。基本的逻辑是,肺呼吸产生负压,并且有规律地按照心肺血管粗细、距离远近、呼吸次数来均衡的输送营养,健康人一天“呼吸”13500次,血液循环像河水一样有波浪,一浪接一浪,后浪推前浪,中医把它叫盈溢。心脏中有一种物质叫心钠素,把静脉血液变成红色动脉血液。

《黄帝内经》的记载叫“心收藏精汁三合”,比现代医学早记载了2000年。从物质形态上看,这股波浪样的血液来自两个地方。白天肝脏把储存的血液对外供出,晚上睡觉时,人躺或者卧时血液归肝。这个时候脾脏就输出储存的血液形成波浪。此时,催动人体波浪血液的是胃气。胃中有储存的水一斗五升和粮食二斗,可以不吃不喝维持7天生命。在胃酸的保护下,7天内不会腐烂。虽然实际上没有这么多量化的实形物质,但有一种类似的功能存在,中医称之为胃气。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个胃气是热的阳气,食物和水跟胃酸、粘液、蛋白酶原混合后产生的反应而形成,胃气要高于人体体表温度。要注意的是,中医讲的这两股存血之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只是在不同的时段各自表现的显著性不同,有主次之分。这也是前述“解而能明,明而能别”在医理上的要求。

胃气性质上会热胀冷缩。它源源不断,根据饮食而变化,并且能隔开胃壁防止食物直接摩擦出现大出血。从一定的意义上讲,人体不仅食物能量来源于胃气,热量也主要来自于胃气。它主要产自三个地方——上脘贲门、中脘胃窦和下脘十二指肠、小肠所分泌的小肠液、胆汁、胰液。它们产生的热能提供人最初的第一股体温,中医叫元气、真气,又把胃气、阳气归为此中范畴。比如,胎儿在子宫时,肺都不参与循环,只有器质形而没有功能,但此时胃中已经有了胃气。这一点要注意。胎儿出生后,胃中储存的热气会通过贲门、毛细淋巴管输送到脾脏、后上升到膻中胸腺、汇入心肺再上升到眼耳口鼻而出,称为呼。因为出生离开子宫,婴儿眼耳口鼻通空气了,同时胃气上升冲开肺循环,呼出去的气高于体外,后体外低温空气由肝肾吸入,再由肾传到脾,胃气加热至心肺再呼出去,热上升、冷下降,先呼后吸,所以叫呼吸。

气机有升有降,贲门主升,幽门主降,放屁、排便均需要气。当胃中阳气热度低于体外时,人体温度会下降,这个时候心肺会加快运动形成超负荷加热,继而会引发呼吸急促,心慌、心率加快、咳嗽、哮喘等,原因是体内温度低于体外呼不出去,从而容易发生休克、闷死。这个基本机理是目前猝死中比较常见的原因,也是现代西方医学世界所忽略的重要诱因。正常饮食、忌食生冷这些中医常见的医嘱,有时就是我们人生健康的护身符,千万不要忽视!这就像维生素发现的历史一样,每一小点滴的进步,都是无数生命换来的;每一条医嘱后边,都有无数的血泪史。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第二个现象是组织液的循环问题。这是本文所论述的中心议题之一,因此篇幅稍长。

现代西方医学已经证明,淋巴回流是人体功能正常的基本保障。它主要指人体组织液中的一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后,沿淋巴管汇集,最后经右淋巴导管和胸导管返归血液的过程。淋巴液生成和回流的重大意义在于: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运输脂肪和其他营养物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间的液体平衡以及清除组织中的红细胞和其他异物等。在正常情况下,淋巴管内的淋巴缓慢而不断地向心流动。流速相当于静脉血的1/10左右。正常人在静息状态下,每小时约有120毫升淋巴液回流入静脉。已经有许多医学论文也指出,组织液循环特别是淋巴系统循环与许多现代病有正相关关系,但具体运转机制还没有搞清楚。这里,中医中的三焦理论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三焦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一个关键,传统中医理论一般认为它将躯干划分为3个部位,但具体内容历代医家有所分歧。仅从焦字而言,就有三种说法。有认为“焦”当作“膲”者,膲为体内脏器,是有形之物;有认为“焦”字从火,为无形之气,能腐熟水谷之变化;有认为“焦”字当作“樵”字,樵,槌也,节也,谓人体上、中、下三节段或三个区域。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载:“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原文大体指出了膈上为上焦、胃部为中焦、胃以下为下焦,并指出了三焦基本功能。《难经·三十一难》说:“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以膈作为上、中两焦的分界处,以胃下口作为中、下两焦的分界处。对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已较明确:膈上胸中为上焦,膈下脐上腹部为中焦,脐下腹部为下焦。”

我认为,应该从功能上分,并且从整体论角度出发,以上三种观念都有科学之处。因此,应对症使用,不应有所偏废。仅就本文所指的组织液循环问题而言,三焦应为组织液重要通道无疑。需要强调一点,三焦淋巴系统包括了神经、韧带、皮肤淋巴、外分泌内分泌等部分,是一个整体性存在。这也是中医与西医的医分标准不一致之处。

焦在古代是指火烤鸟兽。三焦经取义有纪念意义,出自传说周武王赐封神农炎帝后裔于焦国的典故,即今河南焦城。从这个意义上说,三焦经与水道、组织液也有直接的关联。当然,三焦也仅为指代方便,并不是只有三条通路。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三焦经所系繁多。比如肺经中的肺淋巴管可以起名叫三焦,心取名五焦,膈旁有小心胸腺取名七焦,肝取名九焦,脾取名十一焦,左肾取名十四焦。这也仅为叙述方便而命名。

另外,有一点需要注意,焦与椎的关联。焦为液道,椎为中空、内含造血之器。而液与血在本质上都是体液,并没有办法完全分清。在这个意义上讲,要高度关注三焦经与椎之间的关联。比如,三焦所系器官都是由筋韧带悬挂在脊柱上,上焦贲门、中焦胃窦、下焦盲肠又都是人体温度产生的本源位置,它们与三焦、与椎之间的关联,更为值得深入探讨。

西医认为淋巴管是组织液回流的通道,但对其他功能的研究,还不是十分清晰。在传统中医的三焦理论中,有另外一些功能应引起关注:白天上焦如雾是津,形成气道体温来源,肌肉供养,濡腠理皮肤毛孔,汗出如雨是外分泌;白天中焦如沤腐熟五谷,出而不行者为液,为内分泌;晚上体温下降,气变成水溜于胃肠;下焦“肓之原气海穴”是盲肠,起决渎、分泌糟粕大便、分清浊、清热淋巴液的作用。内经记载的“盲(Huang)”,现在叫盲肠。它把盲肠IGA免疫球蛋白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通过淋巴管输送到脾脏受血营养繁殖,再上传到胸腺进一步分裂,一部分水通过盲肠阑尾毛细淋巴渗透到膀胱,水道出成尿液,这个过程是90%的淋巴组织液过滤,10%的血液,密度大不能渗透,向缺盆锁骨静脉回流入肺。

这里顺便说一下营卫之气。《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篇》说: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这里所谓“清”和“浊”主要是从功能上的差异而言。“清”是指营气的作用比较柔和,“浊”是指卫气作用的剽悍滑利,无所不到。

三焦淋巴管中循行的组织液,其实也受营卫之气驱使。“常于营俱行于阳二十度,行于阴二十五度。”白天是水化气,气道出;晚上是气化为露,水道出于肠胃。

最后说一下致病机理。淋巴管、血管本身也是由细胞组成,除了输送、循环,自身也需要营养。肺呼吸控制动脉左边出、静脉右边回,中间上升和下降,完成动、脉静脉、淋巴管三条体循环不停留。肺把动脉血液输送出去后,有淋巴管和静脉分两路回流,必须是同时。如果淋巴管不循环,或者慢,那么动脉输送出去的压力全部给了静脉,静脉回流太快,压力太大导致静脉曲张,而淋巴管停止地方就臃肿、溃疡、化脓,皮肤肌肉之间组织液温度过高,同时堵住皮肤毛孔,引发皮炎、湿疹、牛皮癣、皮肤癌。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第三个现象是水循环。

需要注意的是,血、组织液、水三者之间的循环有很大一部分是共通的,也有一些特殊性。分别论述三个现象,是为了把特征说得更清晰,并不意味着三者完全独立。人作为一个有机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常态。

中医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是动脉血液,动脉叫血脉;静脉叫魂脉,静脉血叫魂,动脉跟静脉循环叫神魂颠倒。气源于水,在体内变化后叫津液。热的上升营养肌肉皮肤是浸、出汗,从贲门出去行走皮肤肌肉的淋巴管毛细淋巴管是微循环。现在划分皮肤科,是外分泌。出而不行者是液,重的、冷的、下沉的,现在叫内分泌。晚上温度下降,人睡觉津液变成了露水一样,形成组织液代谢,这个问题也是现代医学忽略的重大环节。

现在具体说说水循环。

气机生降,水道行焉。肺为水上源,肾为水下源。这是水道运行的根本所在。

五行表里,相辅相成。气经由心肺呼出去,肝肾吸纳进入体内,脾缓冲定息使胃加热到人体恒温,从而形成了一呼脉走三寸,一吸脉走三寸,呼吸定息脉走六寸,脉跳五下,十二时辰循环五十周而大会,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次为平常的健康人。这也是切脉的标准,用以衡量病人的脉动判断病情。

相比较气运行,水道运行更为复杂一些,水道组织液淋巴循环。

水往低处流,是古代对地球引力的表述。肾代谢尿液是血液循环中产生的原尿,每天过滤1.5升左右,血液只占据人体水分的8%,而人体70%是水。这么多水是无法进入血管再经过肾代谢的。因此,水循环的好坏,决定了人的很多健康问题。水流经胃、下面到十二指肠、小肠,经过盲肠浮洛毛细淋巴管渗透到膀胱。如果这个时候胃肠没有分解的蛋白质、脂肪、肌酐、血糖等人体有毒物质,可能经过尿检确诊为高血糖、尿蛋白+、糖尿病被误诊。

比如肾炎。肾炎的前兆是膀胱炎、前列腺炎。膀胱在下是空的,如果膀胱炎热,热气会上升,导致肾尿无法通过输尿管渗透入膀胱,同时膀胱热气会上升到肾,使肾温度高形成炎症;尿液停留肾形成结石,同时产生大量自由基攻击肾小球、肾小管细胞,使细胞复制产生错误,引发肾系统其他疾病。

再比如,胃炎、溃疡、肠炎、十二指肠炎、膀胱炎导致了这些空的器官里面有热胀气,像气球一样膨胀,产生的后果是组织液无法渗透入胃肠、形成了腹水、浮肿。膀胱热胀气膨胀、导致肾输尿管无法滴入膀胱,停滞不下,尿液中沙石堆积沉淀结石,肾的停滞导致血管循环慢,尿酸不代谢引发痛风、肾炎、尿毒症等。膀胱炎热温度高,导致附近的大肠热而便秘、痔疮等症。痔疮可堵住任督二脉。

因此,有些可能只是炎症,有些可能是炎症的并发症或者假症,一定要区分清楚,不能被所谓检查指标蒙蔽了双眼。这些只是简单举例。科技发达的解剖学研究到了细胞层面有时反而忽略了人体是需要水的简单事实,忽略了人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对象,这是不应该的。

(本文为作者长篇论文《黄帝内经中的传统智慧与当代价值》的第一部分,标题为编者所加)。

作者简介:

袁俊,湖州金钟铠乐生物有限公司、苏州金钟伯乐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科技创新成果SOD耐热酵素研发带头人,金钟伯乐品牌创始人,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唐祖宣传承人,中关村化促会慢性疾病细胞营养食疗国际专业委员会会长,世界针灸养生联盟副主席,2016中国十大创新人物,国际交流医科大学传统医学科学双博士。

 


【责任编辑:雨蝶】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