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俊,湖州金钟铠乐生物有限公司、苏州金钟伯乐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科技创新成果SOD耐热酵素研发带头人,金钟伯乐品牌创始人,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唐祖宣传承人,中关村化促会慢性疾病细胞营养食疗国际专业委员会会长,世界针灸养生联盟副主席,2016中国十大创新人物,国际交流医科大学传统医学科学双博士。

【本文概要】《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与《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并称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2000多年来,人们除了研习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运气学等学说外,对其从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综合角度论述的“整体医学模式”,以及其中蕴含的治世、平齐、修身之道,也颇为推崇。本文从医学社会学的角度,对《黄帝内经》蕴含的当代价值做一点浅显的解析,抛砖引玉。
自然整体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根。这一点,在《黄帝内经》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黄帝内经》认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一法天,二法地,三法人,四法时,五法音,六法律,七法星,八法风,九法野。
《黄帝内经·灵枢·邪克篇》进一步描述,“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阴阳、人有夫妻”。
宇宙万物,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万事万物根据天地间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规律,其中变化是显著的规律。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治必求于本,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知道标本,如百会为本,会阴为标,春夏治标,秋冬治本,治国、治病都要效法天地变化之规律,否则灾害不可避免。比如,现代慢性病越来越多,西医强调针对上半身五脏治疗,忽略了六腑及下半身的调理,分科制只把目标对准病而忽略了人作为一个整体的价值,等等,都是违背了自然整体规律的表现。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则不能为工。一年分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三十六旬,七十二候,每一天气候温度都有变化,用太阳、少阳、太阴、少阴来区分一天的四时温度变化。天人合一、是人要与天气结合,天要下雨,冰雹自然灾害我们无法阻止。但是可以规避,如果医生不分气候变化、一年四季都开空调,这样是不合适的。
对于气道这个基本生理现象,《黄帝内经》就认为它不单一动作,白天胃腐熟食物,跟煮饭一样,饭没熟,气已经雾化是一个意思,而由五脏六腑共同协调完成。体内温阳之气的通道,包括眼耳口鼻喉咙,舌苔、肚脐、肛门、尿道、皮肤毛孔、手腕、手肘、腋下、髀骨、腹股沟、膝盖腘以及脚踝四肢十二节、皮肤、毛孔和肚脐等等。其中,眼睛是命门,眼睛睁开,气道开启,肝对外供血,动脉营养六腑;眼睛闭上,气道关闭,体温下降人思觉,肝血开始储存。脾脏储存的血液开始对外输送,营养五脏并进行自有修复,同时五脏细胞代谢组织液渗透入胃,完成组织液回收、排毒。
气又分为五种基本类型。比如按季节分的春、夏、长夏、秋和冬五气。五气吸入肝肾藏于心肺,呼吸的气新鲜还是污染,温度高还是低,气中水分多还是少,都有不同的结果。气热,心肺就会加快跳动、咳嗽、喘息、血压高、血液循环加快;气凉,心肺相应就会收缩,血液产生凝结反应,血管收缩容易产生梗塞。热量、氧气、温度输送出去慢,身体就容易寒,特别是距离远的地方会有凝结效应。这也是输液挂盐水导致血液淤寒、消耗胃中阳气的基本原理。夏天空调冷气经由肝肾吸入也会消耗胃中阳气,吸入的气冷而且没有太阳紫外线消毒,消耗胃阳之气,此时大量进食,就可能导致胃中阳气虚脱,胃壁摩擦大出血,胃寒缩卷萎缩,血液体循环慢,动脉血液有脂肪形成淤血等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