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无限流量”套餐何时替代WiFi 使用仍有流量限制

来自美国市场的消息显示,伴随着各自最新套餐产品的推出,围绕“无限流量”的主题,美国四大运营商展开新一轮的竞争。什么是“无限流量”套餐?类似的套餐国内市场有了吗?“无限流量”是否意味着淘汰和替代WiFi已成为可能?

动态

联通推冰激凌套餐试水“无限流量”

近期,美国移动运营商Verizon宣布将推出无限数据套餐,承诺客户可以享受“上不封顶”的流量,以及不限时的语音通话时间和短信。至此,美国前四大电信运营商全部加入“无限流量”产品的市场角逐。

此前,T-Mobile率先宣布推出名为T-Mobile One无限套餐。根据该公司公布的2016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净新增用户210万,93.3万后付费用户,两项增长均超另三家竞争对手。消息称,T-Moblie目前正计划将无限流量推广至所有旧套餐中。与此同时,另一家运营商Sprint亮出“低费用”王牌,2018年3月底前,单人套餐50美元/月;而AT&T方面,相关的“无限流量”套餐也已问世。

“无限流量套餐将成为常态,消费者们不愿意非等到连接到WiFi热点时才观看最新视频,他们可以一直使用蜂窝网络。”一家海外机构的电信分析师这样表示。

实际上,国内市场方面,类似的套餐产品也于近期试水亮相。中国联通不久前推出的冰激凌套餐,被业内认为是三大运营商全国性4G套餐中对于“无限流量”的率先尝试。

现状

“无限流量”产品也有超量限速

相关报道称,联通冰激凌套餐中含398元和198元两档,其中398元档套餐为国内无限语音和无限流量套餐。不过,在联通冰激凌套餐的产品促销海报上,北京青年报记者看到并没有“无限流量”的字样,而是使用了“超级流量,全国畅爽”的主打宣传语。

联通官网平台的套餐信息明确说明,冰激凌套餐基本价位分为398元/月及198元/月两档。其中套餐流量部分,“398元国内流量放心用,当天全部国内数据流量未达到2GB或当月未达到40GB提供4G网速,当天全部国内数据流量达到2GB后或当月超过40GB后降至3G网络速度(最高7.2Mbps)。”

而对于198元档,网页产品信息显示,“国内流量放心用,每月前15GB提供4G网速,超过后上网速度降至最高3Mbps。”两款套餐说明同时显示,“当月累计使用100GB之后将关闭数据上网功能,次月自动恢复。限速功能启用前将通过短信通知。”

分析

“超量限速”是为了网络的公平使用

“国外的无限流量套餐产品也是有超量限速的。”资深通信业专家柳杰告诉北青报记者。他自己不久前出差美国时就曾购买当地的“不限量”通信套餐,同样是有一定条件的流量限制,“比如,有的当每天使用超过2G时,就会有网络限速,前几年的当地产品中限速后网速低的只有256K,现在的一些产品限速后有2M或者3M。”

信息显示,美国四大运营商近来相继推出的无限流量套餐售价在每月50至百余美元不等。以Verizon的一款“无限流量”套餐为例,套餐设定月流量为22GB,共享给伙伴的流量则设定10GB为界限,超出上述额度后流量仍可使用,但网速将降级到3G水平。除此之外,在其他几家的类似产品中,对于禁止使用无线热点共享、达到一定流量关闭数据功能或者视频观看限定网速上限等也有说明。

“对于这样做的原因,它们的一些产品包装上做了说明,是基于网络的公平使用原则。”柳杰表示,保证服务辖区内更多用户的正常网络使用,而不是让少数持续超量下载的用户长时间占用掉全部带宽,是所谓公平原则的初衷。运营商对超量后的网速或者流量总量仍要提出一些限制,主要目的在于限制非正常用户的行为,“完全没有限制约定的话,有可能会造成投诉和纠纷。”包括“长时间不间断持续下载”、“多人共享”等使用行为,对于基站和网络资源的消耗非常大。

柳杰指出,按正常基站的服务状态,单个基站能够同时服务几百个甚至上千用户,而通常的状态下用户不太可能同时都在持续下载视频。“比如一个基站500兆带宽,正常100个或者200个用户,有人刷网页,有人上QQ,有人上微信,不同用户对带宽的使用情况差别不会太大,基站完全可以满足这些用户正常使用网络。但如果有10个都在长时间持续下载,每个用户要分掉5M带宽的话,其他用户想上网就难以满足了,有可能连网页或者QQ都上不去。”

关注

“无限流量”能否替代WiFi

“如果套餐流量对于超量后完全没有任何的限制约束,可能就真不需要WiFi了,一份无限流量套餐加一个无线路由,就可以全家共享甚至可以整个办公室共享。”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至少目前来看这是不可能的,关于“无限流量服务可以替代或者淘汰WiFi”的说法目前还并不现实。

相关专业人士介绍,美国运营商早在2G/3G时代,就曾推出过不限流量产品,但由于当时相对落后的网络基础条件限制,一度造成网络瘫痪,因此不得不叫停。而随着4G以及4G+的推进和网络条件的提升,“无限流量”的概念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

“完全无限流量将来是有可能的,但4G可能性不大,5G或有可能。”柳杰认为,套餐内提供超大流量而超量后设定一定网速限制,这样的产品模式未来会成为市场的主流。这一方面是基于用户对流量的需求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则是通信网络条件不断升级的综合结果。他同时认为,未来类似的产品将走向更加多档次的细分化,以对应更多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另一位业内资深专家则向北青报记者表示,通信产品升级发展的最根本原因还在于技术的进步,“2G时代一个基站带宽只有2M;3G带宽提升到几十兆,但运营商尝试了‘无限流量’后不得不叫停;4G带宽到了几百兆,条件仍不充分;而5G带宽有可能达到几个G,只有基于频谱和带宽资源的不断提升才能为无限流量提供可能性。”(记者 任笑元)


【责任编辑:孙晓曼】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