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微信六年来首次变脸 互联网+气象科技改变生活

六年等一回!9月25日17时至28日17时,微信六年来首次迎来“变脸”,更换程序启动页,由NASA公开的“蓝色弹珠”地球图变成我国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拍摄的华夏大地上空云图。

这一消息在各大论坛、微博和朋友圈等社交媒体迅速刷屏,各路媒体也纷纷报道和跟进,成为这两日网络上的热点话题。

1、“中国视角”引爆网络热点

一个渺小的人孤独地背向而站,仰望着风云变幻的地球。经常使用微信的人,都会对这一程序启动页面感到熟悉。然而,大多数人对这一启动页背后的故事却知之甚少。

为了迎接微信“变脸”,微信团队首次对这张原始图的来历和用意给出了解释。实际上,启动页选用的照片素材是NASA向全世界范围公开的第一张完整的地球照片。这张照片还有个浪漫的名字,叫作“蓝色弹珠”。

“蓝色弹珠”正式公布的意义在于,这是人类第一次从太空中看到地球的全貌,画面中所显示的是非洲大陆。

“非洲大陆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地,我们将非洲上空的云图作为启动页的背景图,也希望将‘起源’之意赋予启动页面。因为人类的出现,才有了沟通的存在和意义。”微信团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变脸”后展示“风云四号”拍摄画面,则是寓意从“人类起源”到“华夏文明”的历史发展,旨在向全世界用户展示华夏大地的河山风貌。

为什么启动页“变脸”会选在9月25日?因为在这一天,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正式交付“上线”,“变脸”就是为了庆祝这一重大科技突破。新换的这张地球图片正是风云四号拍摄的地球气象云图。

这张时长一秒钟的动态启动图发布后,迅速引发网友对互联网、科技、气象等相关话题的热烈讨论,纷纷为这一全新的“中国视角”感到自豪。

网友“徐华”忍不住感慨:“微信启动页面改变的是一小步,背后却是国家进步的一大步。”网友“大吉大利”也在朋友圈点赞:“一张照片,代表的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巨大的科研价值和实际使用价值,更是我国在相关领域独立话语权的体现。”

除了传统媒体的关注,《微信换“头像”的背后,是科学家15年的努力》《微信启动画面换图背后的两个传奇》等公众号文章,也被纷纷转发,阅读量猛增,网友接连为风云四号这个完美“自拍”点赞。

2、 一张卫星云图何以刷屏朋友圈

“蓝色弹珠”摄于1972年,风云四号所拍摄的画面摄于2017年。45年,一张卫星云图的突破,承载了我国几代科研人员的努力。

今年以来,风云四号对灾害性天气进行了高精度、连续滚动监测,在掌握台风的强度以及风雨分布、台风定向及未来降水情况等方面发挥了作用,未来还将服务于冬季北方降雪、雨转雪天气的判断。

国防科工局也介绍,风云四号卫星综合技术性能国际领先,它的交付标志着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观测系统实现了更新换代,对于保证我国静止气象观测业务的连续、可靠和稳定运行,提高我国航天事业和气象事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

正是了解了风云四号的重要意义,让此次活动的策划者之一腾讯科普信息化项目负责人、科普频道主编何建红,从与中国气象局合作开始,就感到责任重大。“一张卫星云图的变化,引起如此的网络热潮,让我始料未及。”何建红认为,微信启动页“变脸”之所以会成为一个热门网络话题,既与微信庞大的用户体量有关,同时也与风云四号本身所呈现的科学价值分不开,这体现出网友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科技发展的自豪之情。

何建红介绍,从今年1月份起,在与中国气象局就风云四号相关科普合作进行沟通时,了解到风云四号的先进性和准确性之后,双方就产生了这个大胆的设想,用风云四号自己拍摄的地球图片代替微信原有启动页面。

轻易改变启动页会不会引起用户不适应感?微信能否尽快克服启动页更换背后的技术问题?这个设想能否得到公司领导层支持?都是何建红以及她的主管腾讯网政务旅游总监舒展头疼的问题。

出乎舒展意料的是,很快,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和腾讯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就都通过了这一设想。经过与微信团队几个月的通力合作,技术人员的反复测试,终于在风云四号交付使用当天,也就是9月25日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微信实现了启动页“变脸”的效果。从引发的网络话题来看,这一策划对风云四号的重大科技成果在民众中的普及起到了重要的宣传效果。

3、“互联网+气象”用科技改变生活

9月25日当天,中国气象局在官方微博上这样写道:“手机微信开启时显示的地球图片将从以前的美国卫星成像图换成由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从我国上空拍摄的最新云图,这不仅是对我国科技成果的一次献礼,同时也是一次‘互联网+’在气象领域的应用,让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微信享受真正智慧、便捷的气象服务。”

实际上,启动页更换这个策划只是腾讯与中国气象局在“互联网+气象”领域长期合作的一小部分。

何建红介绍,为了履行互联网企业的社会责任,腾讯从2015年开始就启动了“互联网+科普”方面的一系列公益项目,此前与中国科协等单位也开展了相关领域的合作。今年以来,腾讯开始了与中国气象局以及地方气象部门的深度合作,合力在互联网时代推动“互联网+气象”的发展,实现惠及民生的目的。

“就像我们一般老百姓对气象工作总是有很多误解。”何建红表示,目前腾讯与气象部门合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气象科普方面。“比如,帮网友解答天气预报为什么总是预报不准的误解,为各种气象方面的谣言辟谣,为各种恶性天气的科学知识进行传播。”

何建红表示,气象科普就是要发挥互联网传播方式的作用,让更多人了解气象知识,加强气象部门与民众的沟通。比如,微信启动页更换这样的策划,就是让“风云四号”的科学价值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气象科学方面的重大科技进步。

除了气象科普方面,腾讯希望在气象方面,通过互联网渠道为民众提供更多的民生服务。在未来,腾讯将借助微信、企鹅号等多产品平台及多形式媒体资源,进一步助力扩大天气预报、卫星云图产品等服务、科普活动受众覆盖面。

“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入开展,用户将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中阅读由气象专家所编写的气象科普知识、通过企鹅号的精准推送,及时获取恶劣天气状况预警、收看相关气象视频的直播,提高气象服务的精准性。”何建红介绍。

此外,她认为,在未来,腾讯作为知名互联网公司,可以在气象大数据的利用和挖掘方面,与气象部门进一步深度合作。

“可以基于庞大的气象数据,开发出一些气象方面的产品,为用户和企业提供一些个性化和精准化的气象服务,发掘气象数据的发展潜力。”舒展认为,由于技术的限制和职能的局限性,气象部门对自身数据的发掘一直缺乏系统性,而大数据技术恰巧是互联网公司的优势。她认为,互联网企业与气象部门未来在大数据方面可以有无限的合作可能,共同推动“互联网+气象”发展。(记者 吴晋娜)


【责任编辑:雨蝶】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