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网络安全事件接连“爆发” 谁来守卫祖国第五疆域

新年伊始网络安全事件接连“爆发”——

后勒索病毒时代谁来守卫祖国第五疆域

进入21世纪第18个年头,现代社会已经没有谁可以轻易离开网络,如同百万年前人类祖先对空气、阳光和水的感受那样,尽管这些东西往往以一种悄无声息的状态存在,却有着近乎生命本身一般的分量。不过,就像后者常常会面临空气污染、水污染等安全事件,藏匿于我们之间的网络世界,同样危机四伏、暗流涌动。

新年伊始,网络安全事件便接连“爆发”,首当其冲的是全球最为知名的半导体制造巨头英特尔,这个给全球提供电脑芯片的公司被曝出芯片存在设计漏洞,随后英特尔对外称将建立新的网络安全部门,该事件还被一些业内专家称为“计算机史上最大安全事件”;随后,美国一网络安全公司发布声明称,将于下月举行的韩国平昌冬奥会被黑客“盯上了”,有黑客曾试图窃取平昌冬奥会的敏感数据。

而类似事件,早已不是第一次发生。2017年5月,那场肆虐全球的勒索病毒事件至今令人心悸——一款名为“WannaCry”的勒索病毒一天横扫150多个国家。该事件也成为一个转折点,网络攻击对关键基础设施的破坏,让所谓的普通网民从“围观者”沦为“受害者”,而如果将攻击的主体看作一个个国家,这种危害性更是不言而喻。在后勒索病毒时代,面对网络安全这个新战场,该如何守卫,又将由谁守卫,成了一个新命题。

正如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孟丹所说,“网络空间已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外的第五疆域,相应的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物理世界、人类社会各个方面,而信息技术渗透到哪里,安全的问题就出现在哪里!”在前不久举行的全国高校网络安全联赛网络安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他说,目前来看,网络安全形势十分严峻,相应的人才培养缺口非常大。

过时的封堵查杀“老三样”VS没有真正“刀枪不入”的安全?

在勒索病毒事件中,最让人惊讶的,莫过于该病毒的源头竟是美国官方针对Windows等系统自行研发的黑客武器。这再次让人们意识到,再强大的网络防护体系都有被攻破的可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计算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沈昌祥就持这种观点。在论坛上,他说自己曾试着从逻辑上证明“软件无BUG”,结果发现这个证明是伪命题,“世界上没有无BUG的软件,跟人体一样,有缺陷并发生病变是避免不了的”。

他认为,不可能存在铜墙铁壁、刀枪不入的安全之地,即使设计再精巧,结构再复杂,无一例外都会有漏洞。

网络安全领域的一项研究显示,程序员每写1000行代码,就会出现1到6个缺陷或错误,而这1到6个缺陷就有可能产生漏洞,如果这些漏洞是不可能避免的话,那么“被攻击”就有可能发生。

在2015年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上,美国首任网军司令亚历山大的一番话震动不少人:世界上只有两种系统,一种是已知被攻破的系统,一种是已经被攻破但自己还不知道的系统。这意味着,在攻击者面前,没有任何安全的系统。

现实中不乏案例佐证:2010年,伊朗核设施遭遇来自国外的“震网”病毒攻击,直接导致该国核设施1000多台离心机瘫痪,而这可是该国国防军守卫的机密目标;2014年,韩国两座核电站的内部文件遭到黑客“泄露”,这其中包括核电站近万名员工的个人信息、核电站程序运行说明、空调和冷却系统设计图、阀门设计图,等等。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对待网络攻击就束手无策了。沈昌祥说,过去人们往往通过防火墙、杀病毒和找漏洞等“老三样”的手段,希望把网络威胁“挡”在门外,让所保护的对象免受攻击风险。但在他看来,信息安全问题是由设计缺陷而引起的,消极被动的“封堵查杀”是防不胜防的,这就好比,没有免疫系统的孩子只能生活在无菌的状态下,不停地杀病毒。说到底,从一出生就没有免疫系统,这是问题的关键。

他开出的药方是采用“安全可信”的免疫计算方法和计算体系结构,给中国的网络安全“造”属于自己的“免疫系统”。

在2013年,沈昌祥就和倪光南等25名院士经过调研,给国家领导人写了一封关于国家网络安全和自主创新的建议信,其中就提到“可信计算”这个词。所谓“可信计算”,是一种运算和防护并存的主动免疫的新计算模式,具有身份识别、状态度量、保密存储等功能,可及时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与排斥进入机体的有害物质——相当于人类的免疫系统。

时隔3年,我国出台了《网络安全法》,其中就提到要推广“安全可信”的网络产品和服务。如今,沈昌祥所推崇的可信计算正在构筑我国网络安全防线,他希望看到的最终效果是——

攻击者进不去,非授权者的重要信息拿不到,窃取的保密信息看不懂,系统和信息改不了,攻击行为赖不掉。“黑暗力量”“震网”“火焰”“Wannacry”等不查杀而自灭。

网络安全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对抗VS网络安全人才缺口巨大

这也是国际IT巨头一个共同努力的方向。以微软为例,该公司在2002年即启动了可信计算计划,并先后在Vista、Win 8、Win 10中捆绑销售。在沈昌祥看来,这是一个“极大的威胁”,他说,中国可信计算产业可能将失去进入市场的机会,将严重威胁中国的网络安全。

美国陆军一份长达35页的《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显示,有20项最值得关注的科技发展趋势,而在20项趋势技术中,有11项和信息技术有关,更为重要的是,这11项技术每一项都谈到了安全问题。在网络安全上的投入研发似已成共识,而背后比拼的,就是人才培养的速度。

正如孟丹所说,网络空间里所有的攻防,说到底是人和人的攻防,至于机器、系统、体系起到的、更多是辅助提高效率和水平。

从目前来看,我国这方面的人才储备却不容乐观。这次论坛上披露了两组对比鲜明的数据——

一组数据来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网络安全产业白皮书(2017)》,其中提到中国有超过30家年度营收过亿元的网络安全企业,其中不乏具有产业整合能力的龙头企业。近年来,中国的网络安全行业市场规模逐年扩大,预计2017年网络安全产业规模将达457.13亿元。

另一组数据则表明,当前国内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设施等重要行业网络安全人才需求达70万人,至2020年将增加到140万人,并且需求量预计将以每年1.5万人的速度递增,而目前高校每年培养的网络安全相关专业人员不到1万人。

中央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局副局长胡啸也提到,2015年,我国专门设立了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在29所高校里设置了多个试点,尽管如此,我国的网络安全人才匮乏情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在这次论坛上,他还专门提到全国人大此前组织的一次调研,调研样本超过1万个,结果显示有69%的调研对象认为本单位和周边熟悉网络安全技术的人才不多,而有21.6%的人认为自己单位和周边没有熟悉网络安全技术的人员。胡啸说:“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工作急需加强。”

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院长陈国良说,我国网络安全学科建设才刚起步,任重而道远。他还表示,目前国内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存在师资队伍不强,缺乏高层次专业教师;教材体系不完善,专业教材良莠不齐;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系统性,理论教学与实际脱节等问题。

这也是与会专家推崇全国高校网络安全联赛的一个重要原因。“网络空间安全是一个实战型非常强的学科,通过实战锻炼技术能力才是网络安全人才的有效培养手段。”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副局长戴博伟说。

当然,网络安全既需要进攻型人才,也需要防守型人才。前者更加需要逆向思维与突破创新能力,后者则强调责任心和快速学习能力。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理事长方滨兴看来,相比之下后者可能更难,因为网络安全存在“攻易防难非对称性”。

他说,作为攻击者,他失败99次,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是成功了,但是作为防御者,即便之前成功99次,但后来失败了一次,结局就是失败了。这就是所谓防御和攻击不对称,这种复杂性也从某种程度折射出网络安全人才培养之不易。(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邱晨辉)


【责任编辑:雨蝶】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