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破解华住们的隐私霸权:区块链将规范大数据应用?

蚂蚁金服副总裁、技术实验室负责人蒋国飞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区块链的未来将是比AI影响更为广泛的技术。在数字时代,区块链可以说是“解决信任”最理想的技术方案。

近期,滴滴与华住均因为个人隐私问题被推到风口浪尖,也折射出大数据应用仍处于蛮荒时代。

“滴滴拒绝向警察和用户透露平台司机的信息。这充分说明,在数据信息面前,个体和大公司之间是非常不对等的。而华住酒店信息被泄露也表明,用户的个人权益并没有得到保障。但是,现在的问题在于,《网络安全法》没有实施细则,也没有明确的惩罚界定。”8月30日,上海大数据联盟常务副秘书长马慧民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未来,从技术手段上可以用区块链来防范个人信息泄露。

近日,温州乐清女孩乘坐滴滴顺风车遇害,在爆出的被害人朋友与客服之间的聊天记录后,滴滴客服的处理不当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从现状来看,一方面,似乎用户隐私大于人身安全,另一方面,旗下的近5亿条开房记录,被打包后在网络上交易。

对于用户数据泄露之事,华住集团相关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已经第一时间报警,并在内部迅速开展核查,聘请专业技术公司对网上兜售的“相关个人信息”是否来源于华住集团进行核实。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进展不便于透露。

上述两起事件,看似没有关系。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网络用户的信息数据采用,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8月27日,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初次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其中,人格权独立成编,并对此前受到各方关注的个人信息做出了规定。这一举措,对于目前大数据使用泛滥的现状,或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数据应用急需规则

不断爆发的隐私安全大事件,充分说明互联网不应是法外之地。

今年7月,在“隐私泄露”丑闻发酵4个多月后,为自己的“傲慢”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除了CEO扎克伯格坐上了美国国会的听证席之外,该公司发布的2018年二季度财报堪称史上最差。其二季度营业收入132.3亿美元,同比增长42%,较市场预期低1.2亿美元。此外,最为核心的用户数据也不乐观,今年二季度的日活用户为14.71亿,环比仅增长1.37%。而月活用户22.3亿,低于市场预期的22.5亿。

资本市场随后做出了自己的反应,公司股价在财报发布后大跌20.23%至173.5美元,市值蒸发1200多亿美元。相比于Facebook,一些惩罚措施,并没有让中国公司感到足够的威慑力。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数据发现,从2013年起,关于如家、汉庭、锦江之星等知名酒店泄露用户信息的消息,已经被多次报道,尽管当事方表示会严格自查,但是,追究最后的处理结果,往往都不了了之。

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春泉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全社会尤其是立法司法机关,对于个人信息的价值和保护的必要性,认识现状还太低。很多人还是无法把个人信息保护与电信诈骗等个人信息滥用的恶劣后果联系起来。“尤其是对于企业的惩罚力度太低,很多时候是象征性赔偿,几乎没有什么作用。从中国反垄断法的执法来看,个人信息保护执法不排除学习欧盟巨额罚款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数据信息被灰色产业链拿来交易,而真正的应用规则仍处于一片混沌。以滴滴顺风车为例,在遭遇人身威胁时,滴滴公司客服以保护隐私为由,拒绝向警方提供可能施暴的司机个人信息。这一处理举动在业内看来十分不妥。

资深互联网行业评论人士刘兴亮认为,保护个人隐私没有错,但是如果这个人具有危险性,并且被嫌疑正在或者已经发生危害社会的时候,还去坚持对这个嫌疑人的信息的保护,显然是过头了。社会日益数字化,个人的隐私数据来源于生活,也影响生活。对于存储这些数据的公司而言,责任大于权力,而不是相反。数据能给谁看、不能给谁看、该如何保护、需要社会来制定规则,也需要公司来遵守规则。

区块链或破局

在多名行业人士看来,如果任由大数据的应用泛滥,行业乱象还会层出不穷。8月29日,中消协发布《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称,APP已经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超八成受访者都曾因此受到推销电话或短信的骚扰。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人数占比为85.2%,没有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人数占比为14.8%。

对此,马慧民认为,大数据应用和个人信息采集仍然需要建立行业标准,医疗、教育、政务、水电煤、运营商等等行业的大数据,都没有明确的处理权,也不能进行流通实现价值。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黑市数据交易的泛滥,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公司在大数据应用上基本也是野蛮生长。“法律法规完善后,公司在个人数据保护上的成本会大大增加。大数据风险偏好弱,成本就会下降。”

在他看来,用区块链技术或能解决隐私滥用的问题。在采集、使用数据的过程中,都会有记录,也不能轻易篡改。同时,数据价值变现也能更加公开透明化,并有可能会解决归属权的问题。“行业的供需严重不匹配。比如医院看病的信息,这些数据理论上来说是属于我的,但是,医院不会把这个信息交还给我。恰恰这些数据都是人工智能或药企迫切需要的。总之,这就是博弈,未来,因为大量用户数据泄漏,风险会转移成产业发展的成本,90%以上的数据会被政府或者BAT等巨头垄断。”

无论是滴滴还是华住、Facebook,都是与用户密切相关的C端产业,用户的权益保护刻不容缓。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正在被用于隐私保护、公益等领域。蚂蚁金服副总裁、技术实验室负责人蒋国飞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区块链的未来将是比AI影响更为广泛的技术。在数字时代,区块链可以说是“解决信任”最理想的技术方案。“它本身不是一个专门的技术,它有P2P网络、有很多节点、有密码学,还包括像一些共识的东西,是以前的技术集成。它更多的是比较好地实现了信任关系。”

不过,区块链技术的大规模落地还面临着短板。蒋国飞进一步透露,因为区块链目前还有很多待解决和突破的技术短板,比如分布式账本中的隐私保护问题,多链平台间的互通问题,在百级到千级节点广域网部署中的性能问题等等。更大的挑战则在技术之外,即让多方达成共识。

目前,区块链技术已经被广泛用于食品安全性溯源、公益善款去向、奶粉产地追踪等等。未来,区块链与大数据的结合,也将有可期待的空间。(记者 陶力 上海报道)


【责任编辑:欧阳雪】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