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工智能算法魅力:判断癌症患者能否从免疫治疗获益

免疫治疗在癌症统治的世界里不断攻城略地。

癌症患者看到了生的希望,但遗憾的是患者很难知道自己究竟是不是免疫治疗泽被的那些人。

目前的临床统计显示,PD-1抑制剂只能在20%-50%的晚期实体瘤病人中发挥作用[1]。受益的患者究竟是谁?目前找到这些患者的手段有限。

因此,找到一种可靠的生物标志来指导免疫治疗迫在眉睫!

近日,来自法国的Eric Deutsch博士团队借助人工智能之力,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他们用癌症患者的CT图像训练人工智能,得到一个可以通过患者的CT影像准确预测PD-1抑制剂治疗效果的人工智能平台。

左一为Eric Deutsch博士

左一为Eric Deutsch博士

这个人工智能平台可以区分患者对免疫治疗响应的程度,那些被认为有效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24.3个月),比预测无效患者的中位生存期(11.5个月),提高了一倍以上(延长了1年多),效果相当明显!这项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柳叶刀-肿瘤学》上[2]。

你可能会疑惑,免疫治疗不是分子层面的吗?而CT成像可是肉眼可见的宏观层面,这两者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呢?

这就是人工智能的魅力所在了,让奇点糕为你慢慢道来。

首先,我们来看看到底免疫治疗会对什么样的肿瘤起作用。

首先,我们来看看到底免疫治疗会对什么样的肿瘤起作用。

说起免疫治疗,我们都知道是借助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攻击肿瘤。那肿瘤里面或者附近必须得有充足的免疫细胞,对吧。

之前有报道,免疫治疗的效果和肿瘤是否被免疫细胞浸润有关 [ 3, 4, 5, 6]。如果肿瘤组织中有丰富的CD8细胞(又叫细胞毒性T细胞),而且肿瘤细胞还大量表达PD-L1等检查点标志物,还有大量的基因突变的话,这些肿瘤往往对免疫疗法有反应[7, 8, 9]。

所以啊,现在有一些方法,例如分析肿瘤组织的PD-L1表达水平,或者分析肿瘤组织的突变负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响应程度,但是目前的研究表明,仅靠这两个手段还不够啊。

而且这两个预测方法还有个比较明显的缺憾是,都需要做肿瘤组织活检。

Deutsch博士想到了CT成像。

现在高维医学成像已经能在宏观上把肿瘤看得明明白白。但是科学家的野心不止于此,他们希望能用这双火眼金睛,直接看到肿瘤组织的细胞和分子层面上去,彻底认清肿瘤的本质。

也就是说,Deutsch博士团队直接想从患者肿瘤组织的CT影像上看出肿瘤里面的免疫细胞水平,然后预测患者对免疫治疗响应的程度。

于是Deutsch博士就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用医学成像去指导免疫治疗。

说干就干,科学家们很快就将这个想法付诸行动了。

他们选取了一个叫MOSCATO的队列[10],这个队列的135名患者都患有晚期实体瘤,并且他们的CT图像以及肿瘤组织的转录组测序数据都有保存。其中,这些转录组测序数据可以用来计算肿瘤中CD8细胞的数量。

别看只有135个患者的数据影像和转录组数据,这些数据里面蕴藏的信息那真是海量,人力完全没办法分析。

所以,研究人员就一股脑将这些数据交给了机器学习平台,让机器自己去寻找规律。没有让研究人员失望,机器学习帮助他们找到了规律,开发出了一个可以预测肿瘤组织中免疫细胞数量的算法。

人工智能训练流程

人工智能训练流程

但这个算法是不是靠谱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研究者们又用了一个叫TCGA队列[11,12],包括119名患者,这些患者也都有CT图像和转录组测序数据。用算法计算这队列的CD8细胞数量,与对应转录组数据计算的数量一致,表明算法是可靠的。

不过,这只能说明这个算法从CT图像上读取的免疫细胞信息,能和肿瘤组织转录组反应的肿瘤细胞信息一致。

到底准不准,还得靠实践来检验。

于是,研究人员又找到了第三个队列。这个队列共有100名患者,这个队列的独特之处在于,所有患者的肿瘤组织都被准确的分型了。意思就是,这些患者肿瘤组织的免疫细胞情况是已知的。

1个队列训练算法,3个队列验证

1个队列训练算法,3个队列验证

这100名患者的肿瘤组织被分成了3种类型:免疫浸润型,免疫排斥型,和免疫荒漠型[13]。免疫浸润型的肿瘤被免疫细胞大量渗透;免疫排斥型则会阻止T细胞浸润;而免疫荒漠型的肿瘤几乎没有T细胞浸润。

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算法给图像评分,评分预测的免疫表型可以很好地与已知结果对应上。这一关也过了。

既然能判断免疫表型,那这个表型能预测免疫治疗的效果吗?算法还要经历最终极的考验。

最后的检验队列包括137名患者,都接受过免疫治疗,治疗后经过了随访,随访的中位值是16.5个月[14, 15]。

利用久经检验的人工智能平台对随访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治疗的头三个月,评分高的患者(23%)对治疗有反应,而评分低的患者(77%)没有反应,不过差距并不显著。但是在第六个月,这个差距变得非常明显。

更重要的是,评分高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24.3个月)明显高于评分低的患者(11.5个月),中位生存期提升1年以上,效果非常明显,终极考验通过! 

患者经免疫治疗后的中位生存期

患者经免疫治疗后的中位生存期

至此,我们可以说,这个利用人工智能得到的影像信号,能出色地预测免疫治疗的效果!

当然,要真正走向实际应用,在这项回顾性试验的基础上,还需进行临床试验。事实上,这一天也不会等很久,到目前,已经有27个利用影像数据指导临床肿瘤治疗的试验已经登记(ClinicalTrials.gov)。

而且,这个项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肿瘤还存在更多的免疫亚型[16],影像信号还需要做到更加精细的区分,以便于对免疫疗法做出更准确的指导。

尽管如此,我们仍对人工智能加持的影像组学充满期待。相比组织活检,CT扫描是无创的,对身体没有伤害,对于那些不适合或者不愿意做组织活检患者而言,这无疑是个更好的选择。此外,相对于测序,影像检查也更加廉价,也是一个不小的优势。

人工智能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疑难杂症会被克服。而现在,癌症免疫治疗检测的新时代要来临了!

【责任编辑:祁飞】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