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度安科技:质谱检测的时代潮儿

DSC_0114.JPG

图:杭州度安百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亮(中)、总经理张志栋(右)、首席技术官高飞博士(左)

序言:

质谱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技术,可对分子结构进行鉴定及定量分析,小至半导体组件的微量金属元素,大致血液中分子量达到数十万的蛋白分析都能够进行精密的分析检测。目前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药物和毒物,临床检验,以及生物医学研究领域。

目前,国外临床实验室采用质谱检测的领域已经扩大到包括内分泌激素检测,新生儿筛查,多肽与蛋白质分析,微生物鉴定,和生物标记物的检测。以美国为例,临床质谱检测占整个临床检测的15%,而我国却不到1%,若按15%计,就是1000亿的市场,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中国医疗改革的加速,市场将会进一步扩容,是一片广阔的蓝海。

2018年,被业界公认为是中国质谱检测的元年。

DSC_0214.JPG

图:董事长陈亮在工作中

春寒料峭的三月,杭州未来科技城星月环保产业园1号楼。

在位于三楼的实验室,所有仪器、设备都在昼夜不停地运转着。

“2018年,是中国质谱检测的元年。”杭州度安百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度安科技)董事长陈亮说。

梦想没有止境

这是一个富有梦想与创新精神的年轻人。说话时,目光坚定、炯炯有神,站在他的对面,记者能感受到他激情四射的能量与活力,仿佛面对的是一个即将爆发的小宇宙。

不仅如此,他的传奇创业经历一直激励着每一个怀揣梦想的度安科技员工。

陈亮20岁即离开家乡——浙江桐庐,像所有的前辈一样,为了青春和梦想,小小年纪即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商海。

第一桶金来自圆通。从圆通创办伊始,一直到上市,陈亮都是亲历者。作为核心管理人员之一,陈亮见证了中国民营快递业的快速崛起,仅家乡桐庐,就有申通、圆通、中通、韵达等四家快递公司上市,“三通一达”是桐庐的一张响亮名片。目前,已在全国建立派送网点45000多个,从业人员40多万人,是中国民营快递业的发端福地。

然而,梦想没有止境。

陈亮很清楚,今天的快递业已进入白热战时代,如何抽身而退,选择一个全新的蓝海,摆在了他的面前。

 “进入质谱检测这个陌生领域需要很大的决心。此前,我做快递,进入门槛也不高,而质谱检测的技术密集度非常高,没有强大实力作为后盾是不敢轻易涉足的。”陈亮说。

DSC_0228.JPG

图:总经理张志栋在工作中

广阔的蓝海

为此,他找到了志同道合者。

张志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从事医疗销售与医疗公司管理工作十余年,曾创办医疗销售公司任总经理十年,具有深厚的医疗行业背景和丰富的公司管理经验,擅长管理与医疗资源整合,特别是医疗新项目市场运作方面有独到之处,目前任度安科技总经理。

高飞,北京大学分析化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美国质谱协会、化学协会会员,曾任美国波士顿 Berg Health 制药和分子检测公司首席研究员,擅长美国第三方实验室管理,对质谱临床应用、质谱精准医疗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出任度安科技首席技术官。

“我们目标不仅要做中国一流的质谱检测机构,还要朝着世界一流迈进。”面对记者,高飞坚定的说。

以美国为例,临床质谱检测占比15%,而我国却不到1%,若按15%计,就是1000亿的市场,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中国医疗改革的加速,市场将会进一步扩容,是一片广阔的蓝海。

DSC_0202.JPG

图:首席技术官高飞博士在工作中

资本与技术的双重激励

临床质谱检测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重现性好等特性,兼具高通量、高效率和低成本,具有广阔的前景。

“现阶段,临床质谱检测发展类似于基因测序的早期,在资本与技术的双重激励下,发展更迅猛。”张志栋说。

为了应对质谱检测的下一个浪潮,度安科技作了充分的准备,每月标本检测数量以8000-10000的增幅在增长。勿小视这增加的10000份样品,是全体度安人辛勤付出的结果。

“我们目前主要做临床质检,将来要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结合技术进步与自身科研的发展,我们会开发出更多市场需要的产品,为中国医疗事业作出贡献。”首席技术官高飞坦言。

从行业发展规律来看,临床质检的探索与开发大约只有十年黄金期,这个时期主要由第三方检测服务推动;随后,借助大数据等,可将应用于多个领域的平台进行优化,竞争将会日趋激烈,最终形成高度技术壁垒的垄断格局。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路,虽然充满艰难险阻,但度安科技有信心朝着设定的目标前行。”陈亮说。

结束采访时,与三位高管作别,望着如此朝气勃勃的团队,没有理由不相信他们的未来。

或许,他们就是继迪安诊断、达安基因、金域检验等上市公司之后又一批质谱检测领域的新生力量。

背景链接:

质谱(又叫质谱法)是一种与光谱并列的谱学方法,通常意义上是指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中通过制备、分离、检测气相离子来鉴定化合物的一种专门技术。质谱法在一次分析中可提供丰富的结构信息,将分离技术与质谱法相结合是分离科学方法中的一项突破性进展。在众多的分析测试方法中,质谱学方法被认为是一种同时具备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且得到了广泛应用的普适性方法。质谱仪器一般由样品导入系统、离子源、质量分析器、检测器、数据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

质谱分析是一种测量离子质荷比(质量-电荷比)的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使试样中各组分在离子源中发生电离,生成不同荷质比的带电荷的离子,经加速电场的作用,形成离子束,进入质量分析器。在质量分析器中,再利用电场和磁场使发生相反的速度色散,将它们分别聚焦而得到质谱图,从而确定其质量与结构。

第一台质谱仪是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阿斯顿于1919年制成的。阿斯顿用这台装置发现了多种元素同位素,研究了53个非放射性元素,发现了天然存在的287种核素中的212种,第一次证明原子质量亏损。为此荣获1922年诺贝尔化学奖。

【责任编辑:王海珠】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