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换脸”真相“深度伪造”的网络狂欢和安全威胁

近期,一款名为ZAO的人工智能换脸APP在国内推出。用户只需上传一张正面照,就可以一键操作,把一些影视剧片段中演员的脸换成自己的,立刻生成视频,还可通过社交媒体传播,仿佛瞬间圆了明星梦。

这一款换脸APP很快就成了爆款,颇受欢迎,但也很快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就在本周,工信部就网络数据安全问题约谈了相关公司。

与此同时,“换脸” 软件所依托的的一项AI技术,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它被称为:DeepFake, 深度伪造。

外国媒体报道: 我们不能相信网上的所有东西,没错,深度伪造,深度伪造,深度伪造!是的,这到底是什么?深度伪造技术是利用人工智能合成以假乱真的视频,这是一种高科技手段,可以把某些话塞进某人嘴里。

Deepfake(深度伪造),“Deep learning”(深度学习)和“Fake”(伪造)结合而成的新单词。

简单来说,这是一种可以实时伪造面部表情,并将其渲染成2D合成视频的人工智能技术。

早在一年多前, 2017年12月,一个名为“DeepFakes”的用户在Reddit网站发布“假视频”,将成人色情电影中演员的脸替换成了斯嘉丽⋅约翰逊等知名女演员的脸,画面以假乱真。这为人工智能换脸技术吸引来了一大波流量,“DeepFake”深度伪造,也逐渐成为这一技术的代称,同名算法也在Github开源,这是一个面向开源及私有软件项目的托管平台。

网络视频打假专家 沃德尔博士: 你好,今天我要和你讨论一项影响名人的新技术。(记得)奥巴马说特朗普是笨蛋,或者卡戴珊的说唱“因为我总是半裸吗”?深度伪造!深度伪造!深度伪造!这也是深度伪造,我也不是阿黛尔,我是(打击)网络伪造的专家。深度伪造用来形容人工智能技术合成的视频或音频文件。它起初就是一种非常基本的面部更换,现在还成了电影特技。有了这样的爆款技术,天啊,我们不能相信任何东西了。没错,深度伪造就是可怕的反乌托邦。它们只会变得更容易,制作成本也更低廉。

李浩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助理教授,“针幕动画”公司的联合创始人,这家公司推出的软件可以让用户在玩虚拟现实游戏和购物时,即时定制自己的三维虚拟化身。

“针幕动画”联合创始人 李浩: 现在我制作了一个你的化身。

美国公共广播公司记者 奥布莱恩: 一个和蔼整洁的奥布莱恩。

这种戏法可以用在任何人身上,当然也包括政界要人。

美国公共广播公司记者 奥布莱恩: 现在我成了我们的总统(特朗普),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针幕动画”联合创始人 李浩: 当然,这个技术可以用来做一些真的很坏的事情。但主要目的绝不是如此,它被用于娱乐,一个有趣的工具,用于时尚、生活方式各方面,带给我们更多体验。

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这样的合成图像或视频,真实度越来越强,欺骗性也越来越强。对此,研发者也不无担忧。

“针幕动画”联合创始人 李浩: 我们都假设会有一个临界点,届时将无法区分真假。我的意思是,从视觉效果上说,我觉得你已经可以做到非常接近了,只是取决于你花多少努力在上面。但就任何人都可以创建的内容而言,我认为已经非常接近这个临界点了。

2018年1月,一个名为FakeApp的软件上线,宣称可以实现“一键换脸”。可生成的视频内容包括恶搞美国总统特朗普,或是将自己的脸贴到好莱坞明星身上。

虽然有的社交新闻站点比如Reddit网站,已明令禁止在自己的平台传播换脸视频和图片,但仍有超过9万名用户在Reddit上传播这类视频。

计算机科学专家 法里德: 我担心这项技术被武器化,还担心它如何影响我们整个社会。

深度伪造不仅可以换脸,还可伪造声音。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今年3月,有犯罪分子利用“深度伪造”技术,电脑合成某公司CEO的声音,成功诈骗22万欧元。

电脑合成声音真的这么难以识破吗?

2018年,三名蒙特利尔大学的博士联合创办了一家名为“琴鸟”(Lyrebird)的公司。该公司开发出了一种“语音合成”技术,只要对目标人物的声音进行1分钟以上的录音,把录音丢给“琴鸟”处理,就能得到一个特别的密钥,利用这个密钥可以用目标人物的声音,生成任何想说的话。

“琴鸟”创始人: 你需要录自己几分钟的声音。

彭博社记者 万斯: 上千个字母在业余作家的屏幕上跳动,当你开始像这样吃东西时,就会有问题,你们最好退出政治圈,别干了。我不知道它怎么工作的,现在创建我的数字声音。创建你的数字声音至少需要一分钟,一分钟,我的天啊。

语音录制完后,“琴鸟”会自动运转合成出你的数字声音。

这时,只需要向电脑输入想说的话,就可以用新合成的你的声音说出来。

记者万斯的数字合成声音: 人工智能技术似乎发展非常快,我们该感到害怕吗。

彭博社记者 万斯: 我的确听到了,真的很有意思。我只是随便挑了,我从没说过的话。

而且,“琴鸟”还能在合成声音中加入“感情”元素,让声音听上去更逼真。

彭博社记者 万斯: 现在为了实验一下我的电脑合成音,我要给我亲爱的妈妈打个电话,看看她是否能听出来。嗨,妈妈,你们今天什么安排。

万斯的母亲: 今天一早家里没电了,我们正在房子里溜达。

万斯: 我刚刚下班,等着接儿子回家。

万斯的母亲: 好的。

万斯: 我觉得我可能感染了病毒。

万斯的母亲: 那你感觉不舒服,是吗?

万斯: 哈哈,我刚才是和你捣乱,你刚才在和电脑说话。

万斯的母亲: 我感觉在和你说话,真是奇妙。

万斯: 你觉得吓人还是觉得不错。

万斯的母亲: 如果涉及到非常重要的事情,真的挺吓人的。不过现在是你了,对吗?

万斯: 我不知道。

万斯的母亲: 听上去是你。

万斯: 是吗?

万斯的母亲: 是,是,听上去就是你。

彭博社记者 万斯: 很明显,有些人被这项技术吓坏了。因为我们已经让现实真相变得模糊不清。

“琴鸟”创始人: 当然,的确存在有人利用这项技术做坏事的风险。但是,科技不可能停止发展,所以我们决定选择符合道德的做法,将技术展示给人们,让人们知道这项技术的可行性,让他们提高警惕。

网络安全公司Pindrop在2018年五月对美英德法四国共500家企业展开网上调查,结果显示,从2013年到2017年,语音欺诈案件的数量增加了350%,每638个欺诈电话中就有1个是人工合成声音。

瑞士苏黎世大学研究员 乌德里什: 长久以来,人类的声音是(造假者)最大的挑战,因为每种声音都极其复杂且独一无二,它们几乎不可能被伪造。但在最近几年,(科技)取得了巨大进步,视频素材和伪造声音的结合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的确,有了成熟的声音造假技术,再配上伪造图像,做出一条以假乱真、别有用心的视频真的不难了。

“深度伪造”假视频: 特朗普总统是个彻底的笨蛋,你看我永远不会说这些话,至少在公共演讲中(不会),但其他人会说,比如乔丹⋅皮尔。这是一个危险的时代,以后我们要对我们所信任的互联网更加警惕。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可信的新闻来源,听起来很简单,但我们该如何发展,信息时代将决定我们是生存,还是成为某种糟糕的反乌托邦。谢谢。

这段视频看上去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发表演讲,实际上却是喜剧演员和电影制作人皮尔的表演,声音和画面都是通过软件合成的。

计算机科学专家 法里德: 人工智能系统合成了奥巴马的嘴,使其与音频流保持一致,让视频看起来像是奥巴马总统在说他之前从未说过的话。这叫作唇同步深度伪造。

技术本无善恶,深度伪造可以被运用于趣味视频、游戏以及广告合作中,但恶意运用也会带来严重后果。它可能会摧毁我们对现实的认知,使人们不敢再相信视频、录像。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也警告称,深度伪造正在带来破坏性的影响,也会对反恐和国家安全造成危害。

计算机科学专家 法里德: 噩梦般的情况是,出来一段特朗普总统的视频,他在视频里说,我对朝鲜发射了核武器。有人黑进了他的推特账号,这条消息被疯狂传播,短短30秒,全球核战爆发。我觉得这可能吗?不,但并非完全不可能,而且会把你吓得半死,对吗?但这并非不可能的事实,真的令人担忧。

从“深度学习”到“深度伪造”,照片、声音、视频都可轻松造假,而识别深度伪造则要比制作深度伪造难得多。

当“眼见未必为实,耳听未必为真”,我们又该怎么办?

扎克伯格“深度伪造”假视频: 这都要归咎于Spectre漏洞,它告诉我谁掌控了数据,谁就掌控了未来。

今年6月,图片分享网站Instagram出现这样一段视频。脸书公司创始人扎克伯格就大数据的威力发表演讲。

但很快,扎克伯格就辟谣说,自己从未说过这些话。事实上,这是以色列一家科技公司利用深度伪造技术合成而来的。

略显尴尬的是,脸书曾宣称,该公司不会删除假新闻,但会减少其在网站上的影响力,并显示来自事实核查人员的信息。

而Instagram总裁莫斯里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业界还没有大规模的数据或标准对这些假视频进行检测。

Instagram总裁 莫斯里: 目前,我们还没有应对深度伪造的政策,我们正试着评估是否愿意这么做。如果要做,又该如何定义深度伪造。我觉得(此类事件)并不好。

主持人盖尔⋅金: 你可以限制这种技术,你有影响力。

莫斯里: 实际上,我想的不仅是把它撤下来,我认为问题在于,我们如何以有原则的方式做到这一点。

对此,《财富》杂志呼吁说,现在已经到了科技公司、学术界和政府共同努力寻找解决方案的时候了。

6月13号,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召开关于人工智能深度伪造的听证会,公开谈论了深度伪造技术给国家、社会和个人带来的风险,以及该采取的防范和应对措施。

目前,世界多国也都开始进行立法,强化对人脸信息收集和识别技术应用场景的约束。但所有努力都离不开社交媒体平台的配合。

计算机科学专家 法里德: 但大多数情况下,社交媒体平台对如何处理这类非法内容、有害内容、不实信息、假新闻、选举篡改、非自愿的色情等内容都显得漫不经心,因为这些内容吸引眼球,对生意有好处。

近日,脸书、微软等科技公司和众多学术机构联合发起一场“揪出深度伪造影像挑战赛”,希望改善现有工具,加强对深度伪造图片、声音和视频的检测能力。

9月5号,脸书宣布将为此投入1000万美元。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也在研究如何应对深度伪造。

计算机科学专家 法里德: 我们应对这一问题的方式是,建立了软生物识别模型。这些生物特征指的是像指纹、虹膜、面部。它没有那么独特,但其目的是捕捉微妙的面部表情、头部移动,这些每个个体独有的,但在假视频制作时被打乱了的特征。

计算机科学专家 法里德: 首先我们会测量各种头部移动和面部表情,你可以在这个视频里,看到我们正在捕捉蓝色盒子,正在捕捉他的头部在三维空间里如何转动。红点是在定位他的面部表情,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何时会抬起眉毛,何时会张大嘴巴。当然,他眼睛里的绿色激光会告诉我们他在看哪里。整个视频中的每一帧画面,我们都会对他的面部表情、面部动作、头部动作做一些测量,之后我们用这些建立软生物识别模型。

计算机科学专家法里德感叹称,制作假视频的人越来越多,造假技术发展非常迅速,而相比之下,打假队伍的力量显得落后而薄弱。

美国五角大楼有一个研究团队,又称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也在一直研究如何抵抗“深度伪造”的威胁。

计算机科学家 图雷克: 这让我们对图片和录像都不信任了。

而检测伪造视频的软件,可以描述嘴唇运动,将其与视频中的声音进行比对。

计算机科学家 图雷克: 当看到这些红点时,意味着说话者的声音实际上与其嘴唇运动不一致。

再来看这段视频,看上去这两人是坐在一起的,但通过测定他们脸上的光照角度,可以判定这是一个合成的视频。

计算机科学家 图雷克: 它预估了一个人脸3D模型跟这个模型一起,软件还估计了面部反射特征和光照角度。这里,我们主要使用了光照角度来看那些(特征)是否一致。

这是监控录像中的一段画面,检测软件试图预测物体的移动方向。

计算机科学家 图雷克: 它检测到了物体运动的不连续性,这给我们发出了信号来仔细查看图片或视频,(推断出)也许画面就是从这里被清除的。

检测发现这段视频被动过手脚,另一辆车被从画面中剪切掉了。

计算机科学家 图雷克: 这是一个猫和老鼠的游戏,拆穿假图片或视频的层面越多,给造假者形成的压力也就越大。

两年前,美国发布《人工智能与国家安全》报告,明确将人工智能伪造技术列为威胁国家安全的重点技术。

作为人工智能发展大国,中国也已经在加强政策和技术方面的监管,应对人工智能新技术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

毕竟,当声音、指纹、人脸等重要的生物识别信息都开始出现“高仿”时,风险和隐患也将越来越多。

【责任编辑:欧阳雪】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