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数字中国发展史:从“追随”到“引领”

从世界互联网发展的“追随者”成为浪潮的“引领者”。阿里巴巴20周年年会中,这家市值突破4000亿美元的世界互联网巨头公司如此概括其20年的发展。

无独有偶,如果把视角放大,这一关于角色转变的表述,也曾被许多中国互联网企业家提起。从“追随者”到“引领者”,暗含了数字中国的发展历程。

世界最大的电商市场、最便捷的移动支付国度、未来潜在的最大5G商用市场……一家家企业的成长史构成了数字中国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数字经济改变人们生活的当代史。

数字中国的昨天:互联网20年发展掠影

1999年,35岁的马云,带着团队从北京返回杭州,在城西湖畔花园小区的一间民宅中开始了第三次创业。“从头开始,从零开始,建一个我们这一辈子不会后悔的公司。”马云下定决心,创立了阿里巴巴。

同一年,马化腾带领团队,推出了即时通信服务(OICQ),就是今天我们熟知的QQ;

身在美国硅谷的李彦宏看到了中国互联网及中文搜索引擎服务的巨大发展潜力,毅然辞掉硅谷的高薪工作,回国筹办百度……

谁都不会想到,20年后,这三个人建立的三家公司有了今天这样的体量和影响力。三家公司不仅借助互联网技术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更成为中国互联网在国际舞台上的一面旗帜——BAT。人们滑动屏幕,在家坐等快递员到来,拿起手机跨越时空的限制面对面进行交流,甚至伴随AI的快速发展,智能驾驶也从幻想逐渐接近现实……

创业之初的艰辛不言自明。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多家互联网初创企业都经历了一段“跪着过冬”的日子,阿里巴巴十八罗汉们“穷得连车都打不起”。彼时,马云仍然思考着如何把阿里巴巴建立成一个百年企业,他把目光放到了全球,“我们所有的竞争对手,不在于中国,而在于美国的硅谷。”这些超前的概念,在当时那个空荡荡的毛坯房中响起时,有种天方夜谭的违和感。如今看来,却是播下梦想种子的开端。

阿里巴巴早期的主导产品是中国供应商。2003年,阿里巴巴做出了一个重大的战略抉择:成立淘宝网进军C端市场。也就是从那时起,中国的老百姓开始学着用网银、U盾在网上购买商品;线上回复咨询、封装包裹、填写面单……不少创业者也把生意搬到了线上。2004年,为了解决淘宝交易中的信任问题,阿里巴巴又创设了支付宝,从商品信息获取到支付安全,一套完整的电商服务体系开始形成,也让网购成为千家万户的生活方式。

往后数年,互联网发展波诡云谲、“战事”不断——淘宝、百度、QQ分别与eBay、谷歌和MSN较量,最终阿里、百度、腾讯各有所得,成为电商、搜索、社交领域的大玩家,格局初步奠定,也开始从“追随者”向“引领者”转变。

2010年前后,移动互联网爆发的前夜,人们开始为移动端而忙碌着。淘宝开始被叫作“手淘”,网购不再只局限于电脑前“买买买”,而变成了随时随地拿起手机“买买买”,就连如今阿里巴巴集团每季度公布的财报里,一直关注着一个数据——“中国零售平台的移动月活跃用户”;腾讯的微信在2011年面世后,人们的即时通讯也不再限于QQ……

自那之后,PC端的风头逐渐被移动端所取代,基于位置、基于智能手机,人们在滑动拇指的瞬间,几乎能触达一切。

2014年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成为美股史上最大IPO。2016年,马云在云栖大会上喊出了“五新”:新零售、新金融、新能源、新技术、新制造。而这也成为了近几年互联网江湖里的竞逐场,他们或是通过投资、战略布局,或是形成正面交锋,让互联网江湖好不热闹。

近几年,以美团王兴、滴滴出行程维、拼多多黄峥为代表的新一代创业者,也在更多商业领域崭露头角。此前,阿里巴巴20周年的纪念日上,马云“交棒”阿里巴巴现任CEO张勇,不仅标志着阿里的良性传承,而且揭示了中国互联网的新陈代谢。

20年过去,人们惊讶地发现,中国收获的并不仅仅是电子商务平台、移动社交公司、搜索引擎企业,还有越来越多包含电商、金融、物流、云计算、文娱等场景的数字经济体。他们服务于数以亿计的用户、消费者,数千万的中小企业和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经济、社会和人们的生活。

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表示,中国互联网领域企业在过去20年中的不断涌现,得益于始终与中国经济同频共振。

数字中国的今天:动能释放、领域拓宽

刷脸支付、扫码乘车、远程看房、直播带货……过去20年,伴随着电子商务等领域的蓬勃发展,我们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找到数字中国影响当代人的印记。

如今,数字化的触角正从电商平台、共享经济等领域,向产业发展、城市治理等维度延伸。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刘松认为,现在数字化动能正在从消费侧转向供给侧,当今数字经济将改变生产、服务和城市治理,“中国近些年积累的信息化发展,为当下的工业与数字融合发展夯实了基础”。

在浙江,轮胎制造企业中策橡胶集团引入阿里云人工智能ET工业大脑,通过人工智能匹配最优的橡胶合成方案,极大稳定了混炼胶性能,使平均合格率提升了3%至5%。

数字化为生产注入新动能。有关统计显示,以智能化、高端化、高科技化为代表的新动能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一、对城镇新增就业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二。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长韩夏说,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日益深入,全社会对于加快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的认识不断提高,共识不断凝聚,开启了中国数字经济繁荣发展的新征程。

与此同时,数字中国的发展步伐不局限于经济领域,数字化、智能化正慢慢向城市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拓宽。

打官司不必跑到法院,只需动动手指,在手机上就可以立案;深夜里发现一条证据,只需动动手指,可以立即向法官提交;开庭在即,远在异国他乡也可以实时参加庭审……

过去可能不敢想象这一切。但今天,中国人颠覆了世人打官司的传统模式:拜“移动互联网”时代所赐,当事人不用跑法院,仅凭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参与诉讼的所有环节。

这就是基于微信小程序开发的“中国移动微法院”带来的巨变。正是这个轻巧的小程序,让普通百姓、律师、法官在司法活动中超越了时空限制。司法界人士普遍认为,这一看起来并不复杂的创新,其作用不容小觑:它明显地促进诉讼公正,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

除了互联网法院以及“中国移动微法院”,数字化、智能化的触角正向更多领域延伸。据《数字中国指数报告(2019)》显示,2018年中国数字政务整体水平稳步提高,数字政务指数比2017年提高32%。

蚂蚁金服方面公布的一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观点。依托支付宝APP,政务小程序接入,全国已有九成“一网通办”政务小程序上线支付宝,过去一年办件量超7亿。全国政务服务、城市服务数字化正在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数字化也促进了政府部门内部协同效率的提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与阿里研究院近期联合发布报告显示,依托钉钉社交平台构建的“浙政钉”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省级政务移动办公协同平台。“浙政钉”已接入组织机构25.5万个、工作群16.2万个、日均消息185.6万条、上线应用691个。

马云表示,他始终相信阿里巴巴最大的价值不在利润、不在规模,而是能为世界、为未来解决多少问题,创造多少价值。阿里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上全面布局和准备,希望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数字化变革打下基础。

数字中国的未来:引导社会全方位升级

“20年前,互联网才刚刚来到中国,刚刚影响我们的工作生活;20年后,数字技术影响了社会生活、商业等方方面面。”一百年来,石油推动着处在工业时代里的世界滚滚向前。如今,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被喻为新的“石油”。在数字变革下,大数据将引导整个社会全方位升级和变迁。

而技术为城市带来的改变,已经成为科学家们、技术推动者们思考的问题。

2016年,在思考如何治理城市拥堵时,阿里第一次提出“城市数据大脑”的概念。经过杭州市政府批准,这一项目开始在萧山区的一片试验区域启动:阿里云的工程师们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通过智能摄像头“感知”的数据,调配红绿灯时间,让救护车辆高效通行。

一年后的云栖大会,“城市大脑1.0”正式与世人见面。而如今城市大脑已经对杭州420平方公里辖区实现覆盖。通过视频AI计算,每2分钟城市大脑就可以完成一次全区域扫描,自动识别40余种道路交通事件。

城市大脑是整个城市的智能中枢,可以对整个城市进行全局实时分析,利用城市的数据资源优化调配公共资源,最终将进化成为能够治理城市的超级智能。

目前,国内外20余个城市将通过城市大脑实现管理智能化。通过融合交警、交通、城管、环保、消防等多部门数据,城市大脑已经开始支持这些城市在交通治理、环境保护、城市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城市大脑的提出者王坚认为:“一个自然的逻辑和趋势是,全球城市发展到今天,需要引进一个新的基础设施,这就是‘城市大脑’。中国在人类城市发展上,能够贡献一个新的基础设施,这很难得。互联网是一个新的基础设施,计算是一个新的生产力,数据是一个新的生产资料。”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缩短了世界的距离,将越来越多领域的产品流通变为数据流通,将生产演变成服务,将工业劳动演变成信息劳动。万物互联无疑是未来重要的关键词。

“未来智慧城市的每个城市部件,工业智能制造的每台机器设备和每个产品,乃至每一个零部件都会具有唯一的数字身份,这对智慧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有着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当前信息化建设已经从互联网+,转向以数据深度挖掘和融合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智能+”的阶段。

倪光南说,云计算、大数据和AI技术日渐成熟,并广泛应用于移动互联网,向物联网,包括工业互联网延伸和覆盖。人、机、物三元融合发展态势已经成型,人类使用的信息系统、移动智能设备以及各种联网的传感器都在源源不断地产生和汇聚数据。

张勇说,未来阿里巴巴集团将继续发力三大战略,分别是全球化、内需、大数据云计算。全球化是未来,阿里要实现全球买、全球卖、全球付、全球运和全球玩,帮助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和生态从中国走向全世界;内需是中国经济的未来,未来将是消费、体验驱动的经济,阿里要为最广大消费者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通过大数据创造新需求;大数据和云计算是动力源泉,在所有行业上云、万物互联时代,阿里要持续帮助客户成为互联网公司、大数据驱动公司。

在多方看来,制造业正面临百年未有的大变局。5G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的落地、新能源的替代、智慧城市的治理等,正在推动跨界协作,构建新的智能生态。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发布报告预测,2035年,中国的数字经济规模将达到16万亿美元,数字经济渗透率将达到48%。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建立在数据基础上的数字经济,更是创新经济、开放经济和代表未来的新经济。

从传统到前卫,从辗转突围到涅槃复兴,未来已来到我们中间,数字中国已经成为我们追逐梦想的强大引擎。毋庸置疑的是,今天的中国互联网发展已走在世界的前列。数据激起的波澜,已经在时光长河里发出铿锵声响,时刻丰富着我们的生活。

数字中国,好戏连台。


【责任编辑:欧阳雪】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