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疫情动态|面对突发疫情,如何最短时间带来新药?

日前,随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美国首例新型冠状病毒确诊病例的诊疗经过,由吉利德(Gilead)开发的remdesivir(瑞德西韦)引来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根据来自ClinicalTrials.gov的公开信息,这款在研疗法也将在今日于中国启动随机、双盲、设置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评估在抑制新冠病毒感染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该临床试验启动之际,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对感染性疾病领域的新药研发专家洪志博士进行了专访。洪志博士现任腾盛博药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在创立腾盛博药之前,他曾任葛兰素史克(GSK)感染性疾病治疗领域的高级副总裁和负责人,率领的团队主导了多款艾滋病药物的研发,并最终促进这些新药获批。在专访中,洪志博士介绍了在突然爆发的疫情面前,我们应当如何快速推进新药研发,造福当下与未来的患者。

流感新药研发的经验和教训

在专访的开头,洪志博士向我们分享了流感新药研发中的一些经验与教训。作为每年都会爆发的疾病,流感为全球的公共卫生带来了极大的隐患。“针对流感病毒,目前有4个获FDA批准的抗病毒药,其中GSK的zanamivir和吉利德/罗氏(Roche)的oseltamivir在20多年前就获批了,它们对轻度至中度的流感病毒感染有效,也是FDA审批通过的主要依据。”洪志博士说道。

然而在重症病例上,这些药物在临床上还没有得到验证。一方面,在患者的病情加重之后,体内的一系列严重免疫反应已经取代病毒感染,成为了最主要的问题。“单用抗病毒药,可能帮助不是很大,也难以在临床上取证”。另一方面,由于伦理上的考虑,临床设计上也有很多的复杂性。

1.jpg

▲即便是被同一种病毒感染,轻症患者和重症患者的病理也有很大不同(图片来源:Public Domain)

举例来说,继FDA批准zanamivir的呼吸剂型之后,GSK也曾尝试开发zanamivir的静脉注射剂型,用于流感住院患者的治疗。然而在长达5年多的临床试验后,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没有展现出明显的区别,证明在重症患者群里临床取证的艰难和风险。

“在临床新药的开发上,需要对患者的症状有一个疾病的了解。轻症患者和重症患者,虽然都被同一种病毒感染,但在病理上有很大的区别,不能一视同仁,”洪志博士解释道:“所以对于重症患者,抗病毒药物的效果可能不是很明显,所以不大容易证明小分子抗病毒药是不是有效。”

老药为何可能新用?

在应对突发感染性疾病上,“老药新用”是一种常见的做法。专访中,我们也聊到了这次疫情爆发中,特别引人关注的两款“老药”:一款是来自艾伯维(AbbVie)的蛋白酶抑制剂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opinavir/ritonavir),目前已获批用于HIV感染的治疗;另一款则是近期刷屏的remdesivir,目前还处于临床研发阶段。

谈到这两款药物,洪志博士认为其背后都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冠状病毒和HIV病毒,在蛋白酶的底物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洪志博士介绍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时说道:“蛋白酶抑制剂是依据底物的序列来设计的,所以如果底物具有相似性,同样的蛋白酶抑制剂就有可能起效。”综合临床前的一些研究,以及它在人体内已知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数据,不少人对它有着一定的兴趣。

2.jpg

▲“老药新用”,可以为我们省下大量时间(图片来源:Pixabay)

类似的,从机理上看,吉利德的remdesivir同样可能对冠状病毒有潜在疗效。“Remdesivir是一种核苷酸类似物的前体,它正好是一种广谱药,能够抑制RNA依赖性的RNA聚合酶(RdRp)。它最初针对的呼吸合胞病毒(RSV)”。考虑到埃博拉病毒(Ebola)和冠状病毒同样具有类似的酶,因此remdesivir对这两类病毒可能也有效。

但正如吉利德官方所言,目前remdesivir尚未在全球任何一个国家获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疗效与安全性也未知。其是否真正安全有效,还需要临床试验的确认。

临床试验可以“提前设计”

据公开信息显示,本次remdesivir开展的临床试验计划入组270例轻度至中度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患。谈到这一设计,洪志博士指出:“一方面,轻度和中度的患者体内,病毒还在繁殖期,所以病毒抑制剂更有可能起效;另一方面,从伦理的角度讲,轻度和中度患者如果出现病情发展,还可以随时停止,进行其他的治疗。如果是重症病人,安慰剂对照组就可能出现一些伦理上的问题。”

洪志博士也介绍说,在预防未来的突发感染性疾病爆发上,我们也可以参考一些国际上的经验,做好提前的准备。“在国际上有一些做法,允许把药物开发到一定的程度,然后暂停研发。一旦出现疫情爆发,再去做剩余的工作。中国也可以考虑提前对一些潜在的药物进行研发,在健康人体内做基本的药代动力学或者药效学的研究,再和动物模型里的数据进行比较,选择一个合适的剂量,并提前准备临床所需的材料。而等到任何一个国家出现类似的疫情时,可以很快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实地操作方案,进行真实世界的研究。”洪志博士补充道。

当然,进行真实世界研究,做法和严格随机分组、进行对照的临床试验(RCT)会有一些区别。在传统的临床试验中,我们对患者群体有着严格的筛选,各种变量得到了高度控制。“但在紧急爆发的疾病面前,我们不能说这个病人能治,那个病人不能治。所以我们只能在分组时,进行比较均匀的分配,”洪志博士说道:“此外在分组时,我们也需要考虑支持性照护、广谱抗生素使用等其他的背景治疗情况。”

3.jpg

▲评估几款埃博拉病毒感染潜在疗法的PALM试验,有望给我们带来临床试验设计上的指导(图片来源:《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洪志博士也介绍了一个叫做PALM的临床试验,其评估了四种有潜力治疗埃博拉病毒感染的在研疗法,remdesivir也是其中之一。在该试验中,所有的患者都接受了标准治疗,并以同等的比例,被随机分到了4个不同的治疗组中。这样一来,我们不仅能明确不同的在研疗法能否有效对抗病毒感染,还能明确哪一种药物疗效更好。

如果能参考PALM试验的设计,对多种有望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疗法进行评估,并找到其中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这将对全球的公共卫生做出巨大的贡献。

结语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毫无疑问,这次疫情的爆发对任何人而言,都是一个不幸的消息。我们期望医药企业、医院、以及研究人员等共同合作,在疫情中做出一些严谨而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尽早取得临床上的证据,确认哪些治疗方案真实有效。目前在冠状病毒的治疗上,尚无得到明确临床验证的疗法。这些洞见对于未来可能发生在全球任何一个国家的潜在疫情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洪志博士也在专访中强调,应对冠状病毒最好的方法,还是对潜在感染源的控制。“人流的控制,患者的隔离,口罩等基础的防护,以及基本的卫生措施,都可以减少病毒的传播,”洪志博士说道:“最关键的,还是阻止疫情的扩散和传播。也希望大家在关注治疗的同时,不要忽视对感染源的控制。”


【责任编辑:李文文】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