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世卫组织《柳叶刀》发文:防控措施应持续至2月底

2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科学与技术传染性危害顾问组(STAG-IH)与世卫组织秘书处在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合作发表文章称,为消除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所采取的防控措施应持续至2020年2月底,监测社区传播情况至关重要。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周五表示,由世卫组织领导的12人的国际专家组团队周末抵达中国,协助中国相关部门抗击疫情。尽管世卫组织未表示专家组成员中有美国专家,但记者了解到,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之初,就已经有美国专家以非官方名义访问过中国,目前已经返回。

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哥伦比亚大学流行病学家、John Snow讲席教授伊恩-利普金(Ian Lipkin)博士2月16日回复第一财经记者称:“我已经结束中国之行,回到纽约,刚刚进行完14天的隔离措施。”

新冠病毒轻症患者传播性大于SARS

世卫组织在《柳叶刀》发表的文章指出,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自2019年12月初在武汉追溯到第一批病例以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几乎完全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而不是病毒自身持续扩散的结果。而春节期间的大规模人员流动,加速了病毒的传播。

文章对比了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病毒,认为两者具有不同的流行病学特征。新型冠状病毒可在上呼吸道有效地复制,而且症状对比SARS而言较轻,类似于导致普通冬季流感的人类传统的冠状病毒。

世卫组织分析已有信息认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大范围传播,主要是因为受感染个体轻症较多,这些感染者在潜伏期内上呼吸道也能产生大量病毒,但这并未阻止他们自由移动并进行日常活动,促进了病毒的传播。相比之下,SARS病毒在感染潜伏期或者轻症时不会出现快速传播,只有重症时才有较大的传染性,因此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比SARS病毒更难控制。

此外,新型冠状病毒还与下呼吸道细胞有较强的结合力,可以在下呼吸道复制,在未呈现肺炎临床症状的患者中,已经造成了下呼吸道病变的放射学证据。

世卫组织认为,新型冠状病毒的病死率目前仍然难以估计。中国最初的确诊病例标准是核酸检测呈阳性,但最近进行了调整,纳入了所有有肺炎临床表现的病人,这使得确诊病例数量大幅增长,目前死亡率的估计为1-2%,低于SARS(10%)。

不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实际病死率最终将基于所有临床疾病,在世卫组织发表文章时,还没有关于亚临床感染的信息,这还有待血清学测试和血清检测的发展。

世卫组织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做出分析称,该病毒的传播似乎通过与其他普通感冒或流感病毒相同的机制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即面对面地打喷嚏或咳嗽接触,或与感染者的分泌物接触。不过,粪口传播在新型冠状病毒传播中的作用尚待确定,但在SARS爆发期间已发现。

非药物干预仍然是治疗的核心

世卫组织表示,基于目前可得到的证据,一个看似可信的情景是,与季节性流感一样,新型冠状病毒引起大多数患者轻度自限性疾病,而严重疾病则更有可能发生在老年人群以及那些患有糖尿病、肺部疾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人群中。

世卫组织警告称,卫生工作者和护理人员感染的风险很高,与卫生护理相关的传染扩大令人担忧,这是新出现感染的一贯情况。在长期护理机构的人如果受到感染,也面临严重健康后果的风险。

根据国家卫健委2月14日公布的数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已有1716名医护人员确诊感染,其中6人不幸死亡。

世卫组织认为,非药物干预仍然是治疗的核心,因为目前尚无得到许可的疫苗或冠状病毒抗病毒药物。如果情况发生变化,出现更广泛的社区传播和多个国际重点传播区域,那么世卫组织将为调整策略来遏制疫情的进一步扩散。

世卫组织的主要建议已经发布在官方网站上。主要包括密切监测流行病学的变化以及公共卫生战略的有效性及其社会接受程度;为一般人群和最易受感染的弱势人群提供可采取行动的自我保护信息;继续强化在中国疫区严格的隔离措施以控制源头;在中国境外有感染者和接触者的场所周围继续开展限制活动;对所有国家可能出现的感染加强积极监测;为所有国家的卫生系统的恢复能力做好准备,预测老年人群和被确定患有严重疾病风险的其他人群中可能出现的严重感染和病程;如果已经出现了广泛的社区传播,应继续采取取消公众集会、学校停课、远程工作、家居隔离、透过电话或网上健康咨询等措施。

世卫组织还表示,应尽快开发血清学测试,以评估目前和过去在一般人群中的感染情况。此外,通过对市场上的动物和动物饲养者的持续研究,也对了解疫情的来源非常重要,能为预防未来冠状病毒爆发提供必要的证据。


【责任编辑:李文文】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