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如果新冠疫苗真的上市了,人手一支可能吗?

研究人员警告称,产能制约和囤积行为可能会限制SARS-CoV-2疫苗的全球供应。

由于全世界都急于结束这场疫情,各国正争先恐后地投入疫苗研发和生产。据乐观人士预计,疫苗或在未来12-18个月内问世——但研究人员已经在提醒公众,疫苗供应可能无法覆盖所有人群,富裕国家可能会大量囤积。

2 - 副本 (2).jpg

德国CureVac的研究设备,该公司是目前正在研制新冠病毒疫苗的几十家企业之一。来源:Martin Storz / imageBROKER /Picture Alliance

疫苗生产所需的设备取决于哪种疫苗会脱颖而出。部分研究人员认为,政府及私人资助机构应向疫苗生产商提供资金,方便他们提前增配生产设备,即便这些设备最后未必能派上用场。尽管已有投资人表达了明确的资助意向,但实际资金离公卫专家提出的几十亿美元仍相去甚远。

此外,生产新冠病毒疫苗的资源也要和其他疫苗进行平衡。世界各地的疫苗厂商每年要生产数以亿计的流感疫苗,在需求爆发期可以及时扩大产量。

但是,如果几十亿民众都亟需同一种冠状病毒疫苗,而各大企业又要继续生产流感以及麻疹、腮腺炎、风疹等疾病的疫苗,产能就会出现较大缺口,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传染病学专家David Heymann说。由Heymann领导的专家组负责向世卫组织提供COVID-19大流行等新发疾病的应对建议。

2 - 副本.jpg

疫苗的生产流程:印度浦那一家疫苗生产厂制造的小瓶疫苗(非新冠疫苗)。来源:Sanjit Das/Bloomberg/Getty

世卫组织表示,正在制定能确保疫苗平均配给的方案,但方案实际如何落实尚不明确。伦敦大学学院创新与公共事业研究所所长、经济学家Mariana Mazzucato说:“在大流行中,我们最不愿看到的,是疫苗只在生产它们的国家中使用,而不是全球可用。”

全球疫苗联盟GAVI的负责人Seth Berkley也认为,无论是实际的还是政治的供应制约,都是一个“大问题”。GAVI是一个公私合作的非营利组织,总部在瑞士日内瓦,旨在促进全球范围内的疫苗接种。

孰是赢家?

想要快速获得大量疫苗,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扩大生产规模,因为疫苗的基本生产设备取决于不同的疫苗类型。

疫苗的组成可以是减毒或灭活的新冠病毒,也可以是部分表面蛋白或一段RNA或DNA序列,以纳米颗粒或另一种病毒(如麻疹病毒)为载体,注射入人体内。注射的物质可能需要在大量细胞中利用合成RNA或DNA的机器进行生长,也可以在烟草中生长。

如果灭活的SARS-CoV-2制成的疫苗被证明最有效,那就很容易估算出批量生产需要哪些资源,因为这种上世纪50年代就问世的工艺已相对成熟,Felipe Tapia说。他目前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复杂技术系统动力研究所研究生物过程工程。但是,如果要合成纯化高浓度的SARS-CoV-2整病毒,则需要具有三级生物安全认证的设备。Tapia说这类设备非常稀缺,这可能也是少有公司在尝试这种制备方法的原因。

目前至少有十几家公司都在尝试的另一种方法,是将RNA或DNA组分注入人体,借此刺激人体细胞产生SARS-CoV-2利用的某种蛋白。“基于RNA或DNA的疫苗可能工艺相对简单,更容易规模化生产。”伦敦生物医学研究资助机构惠康(Wellcome)的疫苗项目负责人Charlie Weller说。但目前为止,尚无这种方法制备的疫苗被批准用于人类疾病。

正在尝试这种方法的一个公司是总部位于马萨诸塞州的Moderna,其在3月中在志愿者体内接种了首个实验性RNA新冠疫苗;另一家公司是位于德国蒂宾根的CureVac,该公司称其拥有的生产设备可以每年生产4亿支RNA疫苗。这两个项目均获得了“流行病预防创新联盟”(CEPI)的资助,该国际联盟成立于2017年,总部位于奥斯陆,专门资助和协调疾病暴发期间的疫苗研制工作。

除了上述两个项目,CEPI还资助了另外六个疫苗攻关团队,其中一个团队希望通过重新设计的麻疹疫苗,让机体产生免疫性的SARS-CoV-2蛋白。法国国家生物医学研究机构INSERM的研究主任、病毒学家Marie-Paule Kieny表示,如果这种方法可行,那么麻疹疫苗的生产设备就能用于生产COVID-19疫苗,但她也提醒道,产能可能仍然需要提高,以避免影响原有麻疹疫苗的生产。

2.jpg

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一名研究人员。她所在的研究团队希望利用重新设计的麻疹疫苗诱发机体对SARS-CoV-2的免疫反应。来源:Mehdi Chebil / Polaris / eyevine

其他因素也可能成为疫苗生产过程中的瓶颈。“亚基”疫苗除了包含一种SARS-CoV-2蛋白或一段关键蛋白片段,还需添加“佐剂”——一种另外加入的用来增强免疫反应的分子。佐剂所需要的成分,比如特殊的脂质,可能会在疫情期间供不应求,美国药典(USP)的首席科学官Jaap Venema说。USP是一个非政府组织,总部位于美国马里兰州,主要任务是帮助制定药品质量标准。

还有一种快速生产疫苗的方法是借助植物。烟草巨头英美烟草公司(BAT)4月表示,公司将尝试借助快速生长的烟草来生产疫苗(疫苗由其子公司Kentucky BioProcessing开发)。但Venema说,基于植物的疫苗产品还存在多重监管障碍,包括要遵守转基因生物的相关法规,这可能会阻碍疫苗生产的提速。

提前付款

另一个有待回答的问题,是如何说服各国政府和企业立即投入充足的资金,以便疫苗可以在2021年快速投产。CEPI表示,开发和生产用于临床试验的候选疫苗至少需要20亿美元,虽然各国政府已承诺承担6.9亿美元,但成功疫苗的生产和全球配给另外还需要10亿美元。CEPI首席执行官Richard Hatchett告诉STAT,帮助厂商扩大生产规模还需要投入好几十亿美元,即便这些设备最后可能派不上用场。

著名慈善家、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合主席、亿万富翁比尔·盖茨也认为,应该提前制造疫苗生产设备。他告诉美国媒体,他的基金会将为此投入资金,“当我们知道哪种疫苗最有用的时候,我们就一分钟都不用浪费了”。不过,当笔者就此事宜联系盖茨基金会时,基金会并未披露进一步细节。

制药巨头强生公司是获得大笔资助的公司之一,公司3月宣布与美国政府生物医学高级研究与发展管理局共同开展10亿美元的合作项目,开发基于工程改造腺病毒的疫苗。合作项目中包括迅速提升产能,其目标是“为全球提供超过10亿支疫苗”。(在早前的定价说明中,公司首席科学官Paul Stoffels提出,这种疫苗的理论定价约为每剂10美元或10欧元。)

3.jpg

一名技术人员在中国疫苗生产企业康希诺生物位于天津的工厂工作,公司已经开始在志愿者中测试其新冠疫苗。来源:路透社

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的卫生政策研究员Ohid Yaqub表示,政府可以帮助疫苗生产商提前规划,告知政府计划采购的疫苗数量以及推荐接种的人群。

接下来就是开展所谓的“先进市场委托”(advanced market commitment)了,该计划提倡在疫苗获批前以特定价格购入,就像之前通过GAVI向儿童配发肺炎球菌疫苗一样。

Berkley等人还提出,计划的捐赠国可以通过向投资者出售债券,为无力购买疫苗的人群筹集资金。这种方法也有过成功的先例:国际免疫融资机制(IFFIm)就曾为GAVI提供给儿童疫苗筹措资金。

立法反囤积?

然而,即便能大量生产疫苗,似乎也无法强迫各国实现全球互享。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卫生安全中心的Amesh Adalja说,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澳大利亚是最早生产疫苗的国家之一,但并未立即出口,因为他们想优先接种本国公民。他说:“大多数国家都有立法允许政府强制生产商仅向国内出售产品,我不觉得这会改变。”

CEPI则表示,目前没有关于公平配给制度的相关原则或规定写入具有可操作性和执行力的合同,也没有哪个全球实体负责全球性的疫苗订购,并支付生产费用。

“在继续开发COVID-19疫苗的同时,各国政府、全球卫生领导人和监管机构必须立即行动,共同应对这一挑战。”CEPI的传播经理Mario Christodoulou说。

世卫组织曾试图介入以确保疫苗储备能在全球公平配发,美国乔治敦大学全球卫生科学与安全中心的Alexandra Phelan对此表示。在中国、埃及和印度尼西亚等国暴发H5N1流感后,世卫组织成员国通过了一项决议:《大流行性流感防范框架》(PIP Framework)。框架要求,各国需向世卫组织协调下的实验室提供病毒样本,以及在发生流感大流行的情况下,世卫组织将按需向参与国提供世卫组织储备的疫苗、诊断试剂和药品。但是,由于PIP是专门针对流感的,因此不适用于当前的新冠疫情。

不过,各国可以就当前的疫情达成一个类似PIP的框架,但协议草案基本不可能在5月的世界卫生大会召开前起草就绪,而草案如要通过必须在大会上由成员国进行投票。另一方面,由于SARS-CoV-2的扩散已经相当严重,这类框架的有效性也要打个问号,因为疫苗生产商完全可以从私人实验室获得病毒样本,Phelan说。

当疫苗真正问世的时候,全球大部分地区可能已经发过一波新冠疫情了。但即便如此,许多人仍希望通过疫苗增强免疫力。对于今后的任何流行病来说,提前思考如何确保疫苗产能充足仍然是至关重要的, Yaqub说。

“如何有效、可靠、安全地生产疫苗的讨论仍将持续,即使最后没有新冠疫苗,或是我们找到了其他对付新冠病毒的方法。”Yaqub说。


【责任编辑:李文文】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