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脸识别时代,如何应对“换脸”危机?

继2012年“互联网+”后,“AI+”成为时代主旋律。然而在隐秘的角落,由AI所引发的安全风险和“黑灰产”问题正与日俱增。尤其是人脸识别——作为AI技术落地最广泛的场景之一,所面临的安全、伦理和道德等挑战愈发严峻。

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人脸识别已和智能硬件解锁、支付,以及公共服务等身份验证直接绑定在一起。因面部信息的唯一性,以及作为个人隐私中最敏感、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对个人隐私、公共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故对技术的安全要求和标准相对更高。

以下,我们通过两个较为典型案例,来说一说AI攻防对人脸识别/人工智能技术和行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换脸”技术的攻防战

2018年,一段“奥巴马”呛声特朗普的视频在全美疯传。事后,这个视频被证明为伪造,其背后所利用的即是AI“换脸”技术。该技术是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s),通过两个模型——一个负责生成伪图,另一个负责鉴别伪图,对抗博弈的方式不断进化,从而达到以假乱真的水平。

而在更早的2017年,一位名为deepfakes的网友将色情电影中演员的脸替换成好莱坞女星,并将合成视频在Reddit网站上发布,引发全球热议,遭到大众对技术滥用的质疑。

这也为AI“换脸”技术吸引了一波关注,DeepFake(深度伪造或深度合成)就此成为该技术的代名词,同名算法也在Github上开源,导致合成视频片段大量涌现。

根据创业公司Deeptrace报告显示,2019年初,互联网上流转的、利用DeepFake技术生成的视频,共有7964个,仅仅9个月后,这个数字跃升至14678个,而其中就有高达96%的DeepFake视频与色情相关。

DeepFake技术的滥用引发全球担忧,也为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推广带来了巨大风险。据称,2019年底,硅谷人工智能公司Kneron曾使用DeepFake技术成功欺骗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并且顺利通过机场、火车站等自助终端检验。

虽然各国纷纷加强了监管措施,譬如美国政府公布了《禁止恶意深度伪造法案》《2019年深度伪造责任法案》《2019年深度伪造报告法案》,旨在通过限制DeepFake合成技术,打击虚假信息的传播。但遏制DeepFake技术滥用的根本手段,还是需要从安全对抗的本质上出发,铸造更高门槛的防御技术,以AI应对AI,在攻防“互殴”之中不断增强系统的鲁棒性。

为此,科技巨头们也纷纷加入了这场“安全对抗”的战役之中。去年9月,谷歌开源了包含3000个AI生成的视频数据库,以支持社区加速开发DeepFake检测工具,对抗技术滥用风险;Facebook也在同年12月发布了一套“反识别”系统,帮助辨别实时影像的真伪。

技术是中立的,也是双向发展的,不会因为惧怕风险而停滞不前。不久前,英伟达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生成器架构,可基于风格迁移,将面部细节分离出来,并由模型进行单独调整,生成的面部图像比基于传统GAN技术更加逼真。

可见,假脸生成和真脸识别的算法对抗将会是持续的、动态的过程。

对抗样本的“攻防战”

第二个案例是,在2019年的世界黑帽安全大会上,腾讯的研究人员向与会者展示了如何利用一款缠着黑白胶带的眼镜,就能解锁苹果FaceID。

如果这款技术还需要“受害人”的被动配合——趁“受害人”睡着,将眼镜戴在“受害人”脸上,那么最新的AI技术,只需打印一张带有图案的纸条贴在脑门上,就能“戳瞎”AI识别系统。

这种黑科技的应用,在学术上被称为“对抗样本”。百度百科对它的定义是“在数据集中通过故意添加细微的干扰所形成的输入样本,导致模型以高置信度给出一个错误的输出。”

目前大多数机器学习的鲁棒性都比较差,容易受对抗样本的影响。样本经过轻微修改后,输出结果可能会谬以千里,而且这些细微的修改人类几乎无法肉眼识别。

2018年,在GeekPwn国际安全极客大赛中,有选手用对抗样本攻击亚马逊名人识别系统,让主持人蒋昌建的照片被识别为施瓦辛格。同样,掌握了对抗样本(譬如纸条上的图案),只需在脑门上贴上纸条,就可以“戳瞎”系统,破解身份认证的唯一性。

对抗样本攻击凸显了人脸识别技术的脆弱性,对安全攻防提出了新要求。谷歌于2017年举办的对抗样本攻防赛旨在加快研究对抗样本,提升机器学习的鲁棒性。俗话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技术引发的系统羸弱,最终也须技术予以修复。

安全攻防表面上是一场算法间的较量,从产业的角度出发,其所体现的是技术滥用(包括造假、欺骗等)的“低成本、高利润”特征。

在成本方面,首先,开源社区虽然显著降低了AI应用开发门槛,与此同时也降低了攻击算法的获取成本。在换脸“奥巴马”案例中,DeepFake技术在Github上开源后,非专业用户也可轻松凭借一张照片生成伪造视频。譬如,2019年初,就有网友利用开源算法将朱茵版《射雕英雄传》黄蓉的脸换成杨幂,上传到B站上,引发网友热议。

其次,相对快速、花式的算法创新,监管滞后也为技术滥用提供了时间的温床。还以DeepFake技术为例,该技术早在2017年底出现,法律监管却整整滞后了两年。直至2019年初,我国网信办才开始对DeepFake展开严格监管。相比慢两拍的监管,DeepFake技术则在两年内飞速进化,并衍生出海量的恶意应用。

相对低门槛的技术获取,技术滥用所带来的不菲利润,是安全风险和黑灰产的“催化剂”。

譬如上文中提到,互联网合成视频以色情内容为主。据报道称,很多网店不仅提供成品视频,还接受私人订制,只要买家提供20张照片,就可以快速生成定制化视频,售价约为1分钟20元到50元不等。在某些QQ群的黑产交易中,利用动态人脸识别攻击技术,一个支付类账号破解售价约为10元,这样的生意一天能做到8000元到10000元的流水,而售卖技术教学,一个人学费大概在4000元左右。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信息安全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领域的布局和竞争。Gartner预测,2020年全球信息安全类支出预计将增长2.4%,达到1238亿美元。其中,中国安全市场支出将增长7.5%,达到299亿人民币。按照信息安全支出占比来看,中国信息安全支出占比低于全球。

攻防是信息安全的本质。信息的复制成本几近于零,这也就诞生了网络经济,催生了互联网安全产品市场,造就了360等上规模的网安公司。

AI算法作为信息技术之一,通过信息复制,同样可以摊薄技术的生产成本。对于愈加复杂的信息网络,闭门造车、自扫门前雪的方式显然是不经济的,引导AI对抗技术的商业化落地,是加强网络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促进AI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安全保障。

对于AI防御方而言——主要为AI研发、应用类企业,及评测、监管机构等,除自磨利刃外,可能更好的选择是与安全市场合作共赢,以提升系统鲁棒性,构筑AI防御护城河。作者:杨燕

(作者系商汤智能产业研究院战略生态研究主任)


【责任编辑:欧阳雪】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