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让老年人更好融入数字生活

开发有针对性的产品,保留“非数字化”的服务选项

让老年人更好融入数字生活(消费视窗·发展银发经济①)

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快速增长,这一规模庞大的消费群体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养老等老年服务产业也被视为“朝阳产业”,银发经济发展空间广阔。但也应看到,目前老年消费市场还存在消费环境不完善、产品种类不丰富、监管有待加强等问题,一些老年服务产业仍不成熟。如何打通“堵点”、推动银发经济发展?本版推出“发展银发经济”系列报道,供相关各方参考。

——编 者

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移动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消费走进千家万户,也同样影响着老年群体。当“数字化”遇到“老龄化”,一方面老年人的生活因“数字化”而更便利,另一方面,跟不上“数字化”发展步伐的老年人也不在少数。

让老年人更好融入数字生活,是推动银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眼下,一些地方正在加快探索,提供适老化产品、开设智能培训班、开展个性化服务,让老年人充分享受数字生活。

面对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老年人有点力不从心

“有点复杂,怎么定位,我还是没琢磨透……”85岁的赵大爷一边对女儿赵玉说,一边慢慢点开了手机里的打车软件。赵玉接过手机,耐心地给老人再次示范如何正确定位。“唉,道理我懂,可是每次操作起来就容易出问题。”赵大爷说。

赵大爷家住北京朝阳区,患有心血管病,需要经常去离家10公里的北京安贞医院治疗。由于腿脚不方便,赵大爷平时都是打车去医院。但自从有了打车软件,路上就很难招手打到车了。每次去医院,赵大爷都需要女儿帮忙在软件上下单。

但每次都找女儿确实够麻烦的,有一次赵大爷试着自己打开了女儿帮忙下载的打车软件,花了很长时间,将上车点和目的地定好位。呼叫车辆后不久,就有司机与他联系,告诉他已经到上车点了。但赵大爷怎么都找不着车,问了旁边的一位小伙子,才知道自己定位到了小区的另一个门。在小伙子的帮助下,赵大爷费了半天劲终于上了车。

“当时如果没有那位好心的小伙子,可能就去不成医院了。”赵大爷说。

疫情防控、交通出行、看病就医……当智能技术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服务方式逐渐被智能化服务代替,一些习惯了排队挂号、路边打车等生活方式的老年人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54亿人,占总人口的18.1%。老年人口比例上升,但日常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却并不多。截至今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4亿人,网民中60岁以上网民占比仅为10.3%。

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陆诗雨介绍,我国互联网正持续向中高龄人群渗透,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触网上线,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一些老年人仍没有接触过互联网。“我们既要鼓励老年人使用新技术、拥抱数字生活,也要兼顾一些老年人对传统线下服务的需求,保留‘非数字化’的传统服务选项。”

日前,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要求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相结合,在各类日常生活场景中,必须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为广大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

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两条腿”走路,上海做出了有益探索。9月28日,上海市政府联合上汽集团推出上海市出租车统一平台——“申程出行”。平台与出租车候客点联网,增设了线上线下一键叫车功能,方便老年人搭车。在线上,乘客不需要输入上车地点或者目的地,只需按一个按钮,就可以发出用车需求;在线下,乘客只要在出租车候车站,按下“呼叫”键,平台上的巡游出租车就会及时响应,快速开过来接乘客。

满足老年人需求,推出更多适老化数字产品和服务

“怎么操作啊?我昨天还会呢,今天又忘了!”近日,南京鼓楼区69岁的张天琴在一家超市购物,站在收银台前,她又忘了怎么用手机付款了。“您看这上面有一个加号,点进去,倒数第二个是付款码。”在超市收银员的提醒下,张天琴终于想起来如何操作。

操作完成,张天琴拎着商品准备离开,却被收银员拦住,“您的手机里钱不够了,得换个方式或者是用银行卡支付。”“钱不够了?我没有绑定银行卡,都是我女儿给我微信转账,这可怎么办?”张天琴拨通电话让女儿转了些钱过来,这才付款成功。

“手机上的字太小了,很容易看不清。语音聊天、发表情包我会,就是经常找不到付款码。”回到家里,张天琴戴上老花镜、拿出手机,反复琢磨如何使用手机付款。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老人虽然会上网,能使用微信基本聊天功能,但网络购物、手机支付等稍微复杂点的操作对他们来说还存在一定困难。

专家指出,很多互联网企业在开发产品和服务的时候,主要瞄准的是年轻消费群体,强调功能齐全和选择丰富。而老年群体受视力不佳、记忆力衰退、学习能力较弱等条件制约,更看重安全度和便利性。

相关互联网企业发布的《老年人数字生活报告》显示,2017年至201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群体消费金额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9%。疫情防控期间,老年群体加快适应数字生活,今年第三季度老年人使用手机淘宝APP的月均活跃度同比增速远超其他年龄段,高出整体水平29.7个百分点。

一边是规模巨大的老年消费市场,一边是亟待优化升级的市场供给,高效匹配供需、激发银发经济潜力迫在眉睫。

这对互联网企业是机遇也是挑战,要开发更多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产品和服务。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负责人隋静介绍,工信部计划开展为期一年的专项行动,聚焦老年人和残疾人群体的特定需求,重点推动与老年人、残疾人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站、手机APP的改造,同时鼓励企业在智能设备上提供“老年模式”“长辈模式”等,让老年人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和服务。

加快培训服务,让老年人跟上数字化发展步伐

“从右下角‘我的’点进去,可以看到支付宝里有多少余额,大家记住这个页面,接下来我教大家怎样在网上买东西。”在浙江宁波市鄞州区钟裕社区,十几位老年人正在接受智能手机使用培训。

“疫情防控期间,我们走访社区发现,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意愿非常强烈,但实际操作起来还存在不少困难。我们开设培训班就是希望带来一些变化。”钟裕社区居委会主任周玲介绍,除了讲解话费充值、智慧出行等基本操作外,还从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添加了网购、线上买菜等APP使用,以及防范电信诈骗等知识讲解。

已参加3堂课的王阿姨对培训赞不绝口:“学会移动支付后坐地铁、乘公交、缴水电费都很方便,等我学会网上买菜,就不用每天上下楼梯跑菜市场了。”

今年5月,为方便中老年人享受科技生活,宁波市科协推出中老年智能手机操作技能培训,在各区县(市)共设置了200余个教学点。根据规划,今年宁波市将完成10万多人次的智能手机培训,帮助中老年人掌握新闻阅读、天气查看、医院挂号、公交查询、手机导航、移动支付等实用功能。

培训效果如何,老年人是否能跟上数字化发展步伐?

“当然能!一些老年人起步晚,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秦路广在中国移动宁波分公司工作,目前是老年人社区培训教师,在他看来,培训的效果非常好,不少老年人已经能够掌握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使用技能。

秦路广分析,这几年,数字工具快速更迭,一些老年人基础薄弱,主要向家庭成员学习使用数字工具,而成年子女大多忙于工作,很难抽出一段时间详细为家中老人讲解,两代人的年龄差也会导致子女不太了解老年人的接受能力。另外,教的方法不对,也会导致老年人对数字工具一知半解,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培训班教学系统全面,更重要的是把社区里的老年人聚集起来,为他们提供了沟通交流、相互学习的环境,能充分调动老年人的学习积极性。”秦路广说。

“家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陆诗雨说,子女的影响和带动是老年人开始接触数字工具的重要原因,子女应给老年人更多关注和包容,支持老年人拥抱数字化智能时代。

要高度重视老年人的数字融入问题。专家表示,虽然存在各种困难,但老年人普遍渴望融入数字生活,也完全能够通过学习提高数字能力。这需要家庭、社区和相关机构等各方密切配合、共同努力。(记者 罗珊珊 申少铁)


【责任编辑:欧阳雪】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