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科学之光,温暖世界|2020未来科学大奖周正式开幕

北京时间12月27日,2020未来科学大奖周举办线上开幕仪式。由此,这一为期4天的全球性科学盛会正式拉开帷幕。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联席主席与未来科学大奖历届获奖人、捐赠人、科学委员会委员、监督委员会主席齐聚云端,共同启动2020未来科学大奖周。

开幕仪式由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担任Session Chair,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联席主席、未来论坛理事、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田刚作开幕致辞。

科学之光 温暖世界

2020年新冠疫情给全球带来了重大的影响,未来科学大奖周活动以云端形式进行呈现。今年,未来科学大奖周的主题是“科学之光 温暖世界”,未来科学大奖愿做一粒火种,在人类面临共同挑战的当下,凝聚更多爱与力量,点亮科学之光,温暖整个世界。

田刚:推动基础科研 做全世界公认的大奖

田刚在2020未来科学大奖周开幕仪式上表示:作为大奖的第一批科学委员会委员,我见证了大奖五年来的不断成长和发展,感受到了大奖科学委员会对于评审的严谨性、科学性、公正性原则的坚持,也看到了未来科学大奖在推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五年来,未来科学大奖共产生了20位获奖人。这些获奖人是基于全球视野而产生的,他们的科研工作和学术水平在各自领域内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时至今日,大奖的影响力已从华人科学界逐渐扩展到国际科学界,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和科学界的深度参与,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五周年不仅是一个值得庆祝和纪念的时间节点,我们更希望借科学界云端年度盛会这样一个机会,礼赞科学成就,弘扬科学精神,唤起科学热情,以科学精神影响中国、影响世界、影响下一代。在过去五年中,未来科学大奖在民间科学奖项设立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愿景是要做全世界公认的大奖。

对话:向科学百年启程

对话环节由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以及未来论坛创始理事、未来科学大奖 - 生命科学奖捐赠人、高瓴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共同主持。

王晓东:未来科学大奖开社会风气之先

王晓东在开幕仪式上表示:未来科学大奖这五周年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都是非常令人激动和令人深思得的,如果说我们目前正处于百年未见之大变局之中,那我们未来科学大奖作为中国民间所发起的奖励世界级的科学发现和发明的奖项,在中华大地上,我认为是非常非常有意义,它的历史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进一步彰显。

在对话中他还表达了对12位未来科学大奖捐赠人的致谢,王晓东表示:我们中国年轻人对科学的追求,也逐渐地觉醒,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所以你们作为捐赠人,对未来科学大奖,对开社会风气之先的意义是非常之大的。这五年来,这个意义也越来越彰显。我确实要再一次感谢捐赠人,你们真的是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张磊:追求科学精神 为下一代树立科学家榜样

张磊作为对话环节主持人之一总结表示:对我们做基础科学投资的企业家、投资人来讲,基础科学是最有时间复利价值的投资,全社会在基础科学投资越多,它的溢出效应就越大,虽然有可能不是立即发明某一项技术,但它会对所有的科技进步都产生巨大影响,而且科学无国界,当它产生好的影响惠及全人类时,就是全人类共同的文明。另外,我们应该重新审视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尤其重要,因为人类的好奇心就是用严谨的科学方法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这是我们要追求和提倡的,全社会都来提倡对科学精神的追求。最后,科学,要做、要投资、要有时间的复利,不仅要做时间的朋友,还要创造很好的科学氛围,让整个社会氛围都能通过让科学家当明星,让科学家走红地毯,受到全社会的礼赞和关注。Science is fun, science is cool, 我们的目标是传递科学是非常有趣、非常好玩的事情,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对科学的关注和科学的学习上,从而推动下一代更多步入到科学的殿堂里。

鲍哲南:获奖人领域愈加广泛 见证基础科学不断发展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学系主任、化学教授和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斯坦福大学可穿戴电子中心创始人和主任,美国工程院院士鲍哲南(K.K. Lee)表示:未来科学大奖的科学委员会成员都是我非常尊敬的优秀科学家,我也非常高兴在三年前加入了他们。同时,我也非常乐于看到,科委会中出现更多女科学家的身影。近年来,随着未来科学大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我们看到被提名人数在不断增加,所涉及的科研领域在不断扩大,这也使得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的科研领域越来越广泛。

高西庆:保证公平公正公信力 为百年科学梦奠定基础

未来科学大奖监督委员会主席、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红天讲席教授高西庆表示:五年来,监督委员会在未来科学大奖的评奖机制、流程管理、人员选任等方面做了大量顶层设计工作,并予以不断完善和改进,从而保证大奖的公平、公正与公信,为未来科学大奖的百年科学梦奠定了基础,并获得了全社会的认可和科学界的认可。希望在今后的一百年里,人们能够看到我们在早期的付出,也希望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未来科学大奖能够持续为国家科学发展,为世界科学进步做出贡献。

江南春:数学是科学发展的基础 希望更多青少年看到数学之美

未来科学大奖 -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捐赠人,分众传媒创始人、董事长江南春表示:数学是未来科学发展的基础,是未来高科技竞争力的核心关键。未来科学大奖成立五年来,不仅礼赞科学家、对科学精神的致敬,同时也树立了一种社会的示范效应,告诉大家从小就要学好数学、学好计算机、争当科学家,让科学家成为孩子们心中的明星和榜样,激发民间的科学热情。

卢煜明:获得未来科学大奖 帮助我们吸引更多科研人才

2016年未来科学大奖 - 生命科学奖获奖者卢煜明表示:过去20多年我们所做的工作对医疗卫生行业产生了积极影响,我特別感謝未来科学大奖委员会对我们的鼓励,这对于我们吸引科研人才方面也有很大的助力。事实上,这几年来自中国各个大学的学生申请明显增多,这对我们科研团队的扩充和科研人才的培养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感谢未来科学大奖。”

同时,卢煜明透露,目前已从产前(诊断)方面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癌症方面来,希望未来五年内,能够开发出癌症早期诊断的检测方法,捍卫健康,挽救生命。

潘建伟:评奖机制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改革提供良好示范

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 - 物质科学奖获奖者潘建伟认为,未来科学大奖作为民间发起的科学类奖项,采用的提名邀约制和国际同行评议制,能更好、更客观地反映评奖的真实价值,未来科学大奖确实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从12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中,国家(科技奖励)改变了原来的推荐制,变成了提名制,未来科学大奖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我非常感谢未来科学大奖赞助人和评奖委员会起到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沈南鹏:让未来科学大奖影响全世界

未来科学大奖 - 生命科学奖捐赠人、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表示:未来科学大奖是十几位企业家、捐赠人共同策划、共同商议成立的,体现了一个团队的合作精神,这也是大奖的特色所在。五年来,未来科学大奖取得的成绩超出了整个发起团队和捐赠人们的预期:科研工作和科学家群体有了更广泛、更深刻的影响力,尤其是走进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世界,科学家正在成为他们眼中的英雄、“明星”,这令他们对科学也产生了浓厚兴趣。

科研事业的进步并非一朝一夕,需要有持续的资金支持。沈南鹏表示,随着未来科学大奖得到了科学家群体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这让成立永久捐赠基金的预想变得水到渠成。作为2019年捐赠人大会轮值主席,沈南鹏表示,未来科学大奖将充分结合国际上的优秀案例,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适合大奖自身特点的解决方案,共同打造一个延续百年、千年的未来科学大奖。此外,沈南鹏认为未来科学大奖要做出全球影响力,让更多人知道中国不仅在科技转换上诞生了一批全世界最优秀的科技企业,中国科学家在基础科研最源头的领域里也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就。

施一公:未来科学大奖在我和在同行心中份量非常重

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 - 生命科学奖获奖者施一公表示:获得未来大奖对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个奖项是我非常看好的,也是我认为在国内份量最重的奖项之一,在国际上它的份量也越来越重。原因很简单,未来科学大奖不同于国内众多的其他奖项,它不是申请制而是提名制。其实被提名人对于自己被提名以及评审环节一无所知,直到被通知别人获奖或自己获奖,中间所有信息完全屏蔽,也是因为这样一个严谨的评奖方式,不允许被评审人做工作的方式,才使得未来大奖的份量更加重要。我相信不仅是我本人,包括很多了解未来科学大奖的科学家从心里都非常认同未来科学大奖的理念和评奖方式。

吴鹰:希望唤醒更多年轻人关注科学 尊重科学

未来科学大奖 - 物质科学奖捐赠人、中泽嘉盟投资基金董事长吴鹰在对话中坦言:中国经济虽然发展很快,但商业气息过重,很多年轻人或者是整个社会对科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我们理解“科技”,科技科技,科学是在前面,没有科学的基础是不行的。科学来了,科学大发展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人类巨大的发展。而对科学的捐赠,不但唤醒了更多年轻人关注科学,也使这些科学家的辛勤劳动受到了认可和尊重。

夏志宏:设立“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是很有深意的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美国西北大学 Pancoe 讲席教授夏志宏认为:数学是古老的基础性的学科,计算机是新兴的重大应用的学科,这两个奖项放在一起很有意义,他们与时俱进,对将来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和很大的意义。至今,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共产生了四位获奖人,他们所做的贡献和所做的工作,在科学领域里很有代表性,有基础科学,又有基础科学和应用的结合。我们设立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具有非常强的前瞻性,任何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数学,将来科学的发展肯定也离不开计算机,把两者放在一起,对未来科学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觉得是非常好的结合。

开幕仪式的最后,北京市朝阳区委书记王灏为未来科学大奖做五周年寄语。

王灏:不忘初心再跨越 向科学百年启程

王灏表示:这些领军人物在各界都是成功的实践者,他们的理念超前、视野开阔、敢梦敢闯,而且用了极大的热情推动科学精神,推动科技发展,用他们的财力和智慧来共同推进科学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他们能够站在世界的范围内来审视和把握中国的科技创新、推进科普和提高全民的素质。现在未来论坛的组织已经不断地壮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地提升,成为一个使创新智慧得到释放、创新力量得到涌流的思想盛宴。作为未来论坛成长的见证者,我期待未来科学大奖以5年为新起点,不忘初心再跨越,立足北京朝阳、放眼世界、服务中国,广泛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把未来科学大奖建设成世界公认的百年大奖。祝福未来科学大奖,未来论坛!向科学百年启程!

未来科学大奖是中国首个由民间公益组织颁发的世界级科学大奖,创立于2016年,下设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个奖项, 表彰大中华地区做出的、在世界上有长期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作为当今大中华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奖项,主办方未来论坛希望借助2020未来科学大奖周启迪科学精神、礼赞科学家,庆祝并分享科学成就,以科学精神影响大中华地区、影响世界、影响下一代。


【责任编辑:李文文】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