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数字时代处处“要脸”,但千万不能“丢脸”

出差归来,安徽合肥市民周进良被新装的门禁系统,挡在了小区门外。

录入人脸信息、对准摄像头、屏幕出现面部照片、大门开启....。。方便倒是方便,但他却有一丝担忧,“我的人脸信息是谁在保管?会不会有泄露的风险?”

周进良道出了一种普遍情绪:人们在享受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便利的同时,也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充满顾虑。

近年来,人脸识别、声纹识别、基因检测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不断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侵犯公民生物识别信息的行为屡见不鲜。人脸、声纹、基因等“人体密码”一旦泄露,公民如同“裸奔”,后果不堪设想。

“赏脸”不是自己说了算

“生物识别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它具有唯一性,无法更换或删除,一旦被不法利用,可能给信息主体的人身、财产安全和人格尊严带来风险。”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周俊强说。

生物识别信息保护如此重要,但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信息采集和使用还存在诸多乱象,“丢脸”“失声”的现象不断出现。

生物识别信息被强制采集。乘车进站、上班打卡、转账支付甚至存包、取厕纸……日常生活中“要脸”的地方越来越多,而很多时候,我们无权决定是否“赏脸”。

今年4月,江苏部分社区推行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居民被要求录入人脸照片、家庭住址等信息,否则将无法正常进入小区,这让很多居民颇为无奈。有居民表示,人脸是自己的生物信息,怎能随意被人拿走,一旦泄露,造成的后果谁来承担?

类似的强制采集人脸信息的案例在多地都有发生,对大多数人来说,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可能,即使心怀疑虑,也只能提交人脸信息。

生物识别信息被盗用。你的“面子”也很“值钱”。今年10月,湖北省巴东警方破获系列微信支付诈骗案。办案民警介绍,不法分子在盗取受害者微信账号后,找出受害人的自拍照,并通过照片活化技术骗过微信支付的人脸识别验证,进而转移受害人的账户余额。

通过微信语音和你“热聊”的好友,很可能是骗子。南京警方介绍过这样一个案例,2019年10月,南京市民陈先生收到一位“朋友”发来的语音消息,说要借5000元钱。陈先生听着是朋友的声音,没多想就把钱转了过去,谁知对方收到钱后不久就把他“拉黑”了。专家介绍,现有的AI语音合成技术可以从原始录音中取样,模拟出相似度极高的声音,极具欺骗性。

生物识别信息被泄露。对于公民来说,生物识别信息一经提交,这些“人体密码”将去向何方, 不得而知。近年来,这类信息被泄露的案例屡有发生。

寄出一毫升唾液,就能测出自己的血统来源,是否为“易胖体质”,是哪些疾病的易感人群。听上去是不是很有吸引力?许多人都希望通过基因检测,拥有一本专属的“生命说明书”。

但个人基因信息,同样存在被泄露的风险。2018年10月,科技部官网公布了一批行政处罚决定书,国内外共六家机构上榜。据悉,这些机构都存在非法处理公民遗传资源信息的行为。

2019年2月,中国某人工智能公司的数据库由于未做访问限制,直接开放在互联网上,导致超过250万人的数据可被获取,这其中就包括了人脸识别图像。

小区强推人脸门禁归谁管

生物识别信息逐渐取代传统的数字密码,成为人们的“支付依据”“准入凭证”,可以说是价值非凡,因此常被人“惦记”。

趋利的不法分子通过一切手段,试图盗取“人体密码”,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猫鼠游戏”每天都在上演。

以人脸信息为例,如果想开发人脸识别技术,就需要大量的人脸信息训练相关模型。

讯飞AI研究院视频分析技术负责人吴子扬告诉记者,在商用的、来源正规的人脸信息数据库里,单人不同角度、不同场景的人脸数据集,能卖到几十甚至上百元。收集、倒卖公民人脸数据,正成为不法分子牟取利益的手段。

除此之外,人脸信息目前主要用于身份权限认证,一旦泄露,不法分子可以借此通过身份认证系统,盗取公民社交平台账号或金融账户内财产。

不少商家也把采集生物识别信息当作商业竞争中的取胜之匙。当消费者走进一个装有人脸识别设备的卖场,智能营销系统就会迅速识别出他是不是“熟客”,并分析其收入水平与消费习惯,商家可以借此进行精准推荐或“大数据杀熟”。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使用场景愈发广泛,但是相关的应用还存在技术漏洞。

吴子扬表示,从技术层面来看,守护生物识别信息的难点主要在存储环节。存储器漏洞、缺乏访问控制机制、黑客攻击,都可能导致数据泄露。

与此同时,相关立法和监管机制还存在一定滞后。

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郭兵说,尽管我国有多部法律就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作出规定,但相关法条多为原则性规定,缺乏对生物识别信息具体、针对性规定。

“我国现有的关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难以满足日益具体、多样的规范需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周学峰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适用于网络运营者,而现实生活中侵犯公民生物识别信息的行为主体多种多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即将生效,若受害者想凭此维权,需要到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维权成本高,举证难度大。

周学峰表示,对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目前多个部门都有管辖权,比如市场监管、网信、公安等部门。但多部门监管有可能导致监管职责不清。我国目前缺乏一个公民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集中统一主管部门,“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公民在自身生物识别信息遭侵犯时,比如小区强制推行人脸门禁,都不知道该找哪个部门投诉”。

如何守护我们的“人体密码”

近日,《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的出台受到公众关注。条例明确规定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不得采集自然人的生物识别信息。对于生物识别信息保护而言,该条例的制定可以看作一次有益的探索。

如何守护我们的“人体密码”?目前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不过多位受访专家表示,应构建立体化的生物识别信息保护体系,从技术、立法、执法等方面着力。

“技术上,可以从降低生物识别信息的存储依赖与减少存储数据的滥用两方面入手。”吴子扬表示,首先要加强生物识别算法的研发,减少对数据的依赖;其次还应加强对隐私保护、加密等技术的研究,提升信息匿名化的能力,这样即便数据泄露,他人也无法解析,降低数据被滥用的风险。

吴子扬认为,除了少数外部攻击,大部分信息安全事故还是因为企业不自律、管理不规范导致的。他建议尽早建立生物识别信息应用系统的行业标准和评价指标,还可以依托行业内具有公信力的组织或第三方机构,对安全性进行定期评估与测试。

“生物识别信息的内涵外延需明确,相关处理规则需细化。”郭兵表示,应完善相关立法,对收集公民生物识别信息的行为要有明确标准,对于存储和使用信息,也应作出更为具体的规定。

当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被侵犯时,公民往往不愿意提起民事诉讼,因为“打官司”时间、经济成本高,举证难度大。就算胜诉,收益也很低。这导致很多公民在相关权益受侵害时忍气吞声,不法分子却逍遥法外。

对此,周俊强建议将公益诉讼引入个人信息权益保护领域。这样,人民检察院等部门可以就违法处理个人信息的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大大增强维权力量。郭兵建议将惩罚性赔偿制度引入个人信息权益侵害救济的相关规定中,增强公民维权动力,同时提高法律威慑力。

“保护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不能光靠立法,执法环节同样重要。”周学峰建议,应设立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集中统一监管机构,并设置投诉处理程序,在民事诉讼之外给公民提供行政救济的途径。这样,当信息权益受侵害时,个人再也不会茫然无措,可以直接去找个人信息保护机构投诉。

相较于传统的数字密码,生物特征识别体现了技术的迭代升级。因噎废食不是对待新技术的正确态度,加以约束、因势利导,或许更为理性。

生物识别信息是公民独一无二的“人体密码”,是数字时代的通行证。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相关法律、监管的完善,期待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能实现“科技向善”,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而我们的“人体密码”,也能得到更妥善的保护。(记者 胡锐 戴威)

【责任编辑:欧阳雪】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