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封多佳:中国需要9至12亿人接种新冠疫苗 才可能建立起比较稳固的群体免疫屏障

新冠疫苗接种有序开始,与之密切相关的问题也来了。


接种疫苗能保护多长时间?中国疫苗产能如何?老人小孩何时能预约接种?需要多少人接种疫苗才能群体免疫?

2.jpg


中国疫苗行业协会会长封多佳近日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独家专访时称,中国灭活新冠疫苗的效用前景较乐观,希望到今年年底国产新冠疫苗总产量能达到18亿剂次以上,而距离18岁以下年龄组开展接种疫苗的时间不会太久,需要多少人接种才能建立稳固的群体免疫屏障,目前只能估算一个概数。


以下为采访实录摘要:


国是直通车:现在世界各国、中国各地都开始了新冠疫苗接种,有人愿意接种,也有人也担心副作用选择先观望,对于这样的情况您如何看待?对于那些选择暂时观望的人,您是否鼓励他们尽早接种?


封多佳:“应接尽接”新冠疫苗是对自己和家人健康负责,更是阻断新冠病毒的有效方式。接种疫苗不单单是个体的事,不只是个人健康、个人卫生问题,它是公共卫生的事情。因此,接种疫苗,在保护自己的同时,我们还有责任、义务去保护家人、亲友,包括我们周边的人,要为别人着想,应该“应接尽接”,积极踊跃投入其中。人人都投入其中,才能够尽快在人群中建立免疫屏障。


广大接种者应该对我们的疫苗有充分的信心,中国政府对疫苗实施最严格的监管,对新冠疫苗质量安全更是放在第一位,现在获批上市的疫苗是在最严格的监管下经过最严格的试验证明是安全和有效的。大家对新冠疫苗的质量安全完全不用担心。中国的疫苗质量处于世界一流水平。


国是直通车:在您看来,当前中国国产疫苗的产能水平如何?就产能目前而言,是否能够覆盖全国14多亿人的接种需求?未来产能提升目标大致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


封多佳:目前,我国已有18家企业陆续开展新冠病毒疫苗产能建设,其中,国药中国生物北京所、武汉所和北京科兴中维分别建成了新冠灭活疫苗高等级生物安全生产车间(P3车间),已开始规模化生产。


仅国药中国生物北京所二期扩建项目完成后,今年产能有望达到10亿剂以上。如果这些企业的临床试验能够顺利通过并获批上市,那么这18家企业的生产线开足马力加班加点生产,产能会迅速放大。我们希望今年年底总产量能够达到18亿剂次以上。


国是直通车:很多地方已经发出了就地过春节的倡议,您认为,今年中国的疫苗接种规模和范围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才可以让2022年的春节回归正常?


封多佳:卫健委专家现在正在编制《新冠疫苗免疫接种策略》。根据以往疫苗预防接种的效果观察,结合新冠疫苗的临床试验显示的保护率,理论上需要有70%-85%左右的人群接种疫苗,才可能建立起比较稳固的群体免疫屏障。以此来算,我们国家要接种的人数范围在9亿至12亿人。实际真正要覆盖多少,还要根据疫情的变化情况,以及我们采取的防护措施效能的发挥等各种情况,有所变化和调整。


国是直通车:我们知道在疫苗接种大范围的过程中,疫苗生产还会不断进行革新、改进工艺,从目前来看,您觉得在疫苗生产方面有哪些需要改善或是解决的问题呢?


封多佳:就灭活疫苗而言,它的工艺流程比较成熟,重要的是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和质量的连续一致性,或者说,要力保合格率。对于未来可能研发出来的新型疫苗,比如mRNA新冠疫苗,则必然有个工艺优化和提高产率的过程,比如会改进现行的超低温储运的条件限制问题。


国是直通车:从您了解和研究的情况来看,现阶段中国生产的疫苗接种后的有效保护时间有多长?它的效用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封多佳:这需要通过长期持续临床观测才能得知。以我国研发的灭活新冠疫苗为例,最早开始临床试验至今,持续观察已有十个月,显示保护性抗体水平仍能维持较高水平,这个结果已经超过了世卫组织指导意见期限,即不低于半年。相关研究还在持续,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疫苗投入使用后,影响其效用的因素有许多,例如与疫苗本身的性状和品质有关,与接种者生理及健康因素有关,与接种时间和人群覆盖数量等免疫策略有关,我国疫苗管理法和预防接种相关规则中对此都有明确和规范的法律要求,只要严格执行,各种影响因素一定会降到最低。


国是直通车:最近中国多个城市发现从境外回来的新冠病毒感染者中检测到了新冠病毒英国突变株,请问这种变异会不会对我们目前接种的疫苗的效果造成影响?


封多佳:根据国内外有关机构的研究报告,对新冠病毒变异株的测序分析,出现的变异不影响现在研制的疫苗的保护效果。我国用前期研发疫苗产生的抗体,对不同来源的毒株进行中和实验,免疫效果没有出现改变。


国是直通车:中国现在疫苗预约是18至60岁,也就是老人小孩现在暂时不能预约接种,18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人群什么时候才能接种疫苗呢?


封多佳:我国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分三步走,第一步针对18岁至59岁重点人群、感染风险比较高的人群;第二步,根据疫苗供应保障能力的提升情况,将逐步扩大到高危人群接种,也就是感染新冠病毒后容易发生重症的人群,主要包括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第三步,再扩大到全人群接种。


从我们国家灭活疫苗的临床情况来看,其涉及到了不同年龄组的划分。根据试验的设计安排,不同年龄组,比如18岁以下的年龄组的试验是压茬进行的,现在三期临床也正在进行中,需要等待三期临床试验结果出来,经过统计分析证明安全有效并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时,其他年龄组就可以开展接种了,估计这个时间不会太久。


国是直通车:从元旦开始,我国重点人群已经开始接种了新冠疫苗,请问普通人也接种疫苗后,是不是可以摘掉口罩生活了?


封多佳:从临床结果来看,可以肯定疫苗是安全有效的,但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疫苗保护率可以达到100%。在当前群体免疫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即使打了疫苗,也要做好防护,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


国是直通车:我们看到之前有一些报道说,全球的疫苗分配出现“贫富不均”的问题,富国富人有非常多的机会去接种新冠疫苗,而穷国穷人可能都排不上号,您对这个现象怎么看?您认为要在全球解决这种疫苗的“贫富差距”问题该怎么办?


封多佳:中国政府已经承诺中国的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发展中国家的疫苗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做出中国贡献,我国研发的新冠疫苗已经开始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投入使用。


同时,我国已于2020年10月8日正式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该计划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疫苗免疫联盟和流行病防范和创新联盟共同设立,旨在加快新冠疫苗的开发和生产,并确保每个国家都能公平地获得新冠疫苗,发展中国家将在此过程中受益。


中国政府鼓励支持国内各个企业积极参加到这个计划中来,中国疫苗行业协会也在积极倡导成员企业为此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国是直通车:这次疫情让我们认识到疫苗研发能力的重要性,您认为未来中国疫苗行业的整体发展前景会如何?在“十四五”期间有哪些机遇、挑战以及目标?


封多佳:中国生物制品,特别是疫苗已经有百年发展历史。最近二十年迅速发展形成了一个产业链齐全、集研产销、科工贸一体的、专注服务公共卫生的行业。


“十四五”期间,中国疫苗行业面临的最大的机遇,同时也是最大的挑战,那就是中国疫苗行业要服务于全球公共卫生事业,这就要求疫苗行业的发展要更加突出体现战略性和公益性,要有国际视野,产品和服务必须符合国际标准,因此要更加强化科技创新这个核心驱动力,显著提升疫苗的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切实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疫苗产品保障。

原标题: 中国需要有多少人接种新冠疫苗?中国疫苗行业协会会长解读


【责任编辑:李文文】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