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类有朝一日可以建造的“超大规模”工程

3.jpg

北京时间1月1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人类设计制造出的最庞大又不可思议的东西是什么呢?从地球推杆到太空加农炮,安德斯·桑德伯格探索了历史上最雄心壮志的一些愿景,以及为什么它们并不像看上去那般“荒谬”。

4.jpg

1603年,一名耶稣会的修士发明了一台机器,打算只用绳索和齿轮来撬动整个地球。克里斯托夫·格林伯格管理着耶稣会作者撰写的所有数学著作。他的工作,说起来,跟现代科学期刊杂志的编辑有点相似。


格林伯格这个人,谦虚又勤奋,而且总是忍不住想要解决各种问题。有一次,他开始思考,既然一个1:10的齿轮装置可以让一个人举起十倍于常人可举起的重量,那么如果一个人用一个踏车连着24个齿轮,他就可以慢慢地……慢慢地……举起整个地球。


就像那些重理论轻实践的现代学者一样,格林伯格忽略了一些麻烦的细节:“我不会编织那些绳索,也不会设计轮子的材料,更不会费脑筋去想装置应该悬挂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我会留给别人去思考。”


格林伯格设想的装置格林伯格设想的装置


自从我们有数学以来,像格林伯格一样富有远见的学者就不曾停止畅想工程学的遥远极限,哪怕当时缺乏技术。几个世纪以来,他们曾设想过用机器撬起整个世界、改变地球表面,甚至重组宇宙。这些“超大规模工程”——有时也被称为“宏观工程”——涉及浩大的项目,目标是重塑地球或者建造和地球差不多规模的庞然大物。从这些充满未来主义的超级梦想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无穷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超大规模工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人。阿基米德因很多事情而负有盛名,但相传他说过的一句最耳熟能详的话是:“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他说的其实是杠杆原理。阿基米德知道,借助一个固定的支点,一根足够长的杠杆可以施加巨大的力。就像格林伯格的机器赋予齿轮的魅力一般,阿基米德对这些机械原理的洞察,让人们忍不住地开始想象远远超出实际范围的问题。


从那时起,每当一个物理定律被发现具有普遍性时,下一步自然而然地便是扩大该定律的适用范围并探索理论上的可能性。艾萨克·牛顿总结出了同样适用于苹果和月球的地球引力定律。因此,早在人类实现太空旅行之前,牛顿就指出,理论上讲,一门强大的加农炮可以把卫星送进地球轨道。这个想法,在1865年,被儒勒·凡尔纳写进了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

5.jpg

凡尔纳的小说中用来发射炮弹车厢“哥伦比亚炮”的巨型加农炮。


二十世纪,美国和其他地区的一些组织开展了严肃认真的尝试,以探索这种加农炮是否行得通。他们的尝试失败了,因此牛顿的灵感很容易被误解为一个错误的预测。但是,不要忘记,我们目前的太空运输工具——火箭——曾经也被认为是不可能的、是一种空想。1920年,《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著名文章,嘲笑这个想法的支持者,暗讽他们没受过高中物理教育。(1969年,阿波罗11号飞向月球的一天之后,这份报纸又发表了一篇轻松愉快的评论。)


多年以来,相似的理论狂想逐渐向太空延伸,不由得开始让人们好奇,是否可以建造一台太空电梯。按理说,把坚固的缆线从位于地球轨道的平衡锤上悬挂下来,就可以得到一部通向太空的太阳能电梯。把航天器拴在缆线末端甩出去,航天器就可以使用最少的燃料飞向其他星球。由于引力更小,火星或月球上的“天梯”似乎更加实用。


为了进一步扩大我们的天文壮志,其他人还在设想,未来人类是否有可能把火星变成可居住的星球,或者甚至在太阳周围构建一个由太阳能收集器组成的“戴森球”。从长远来看,我们可能需要采取一些改进,让太阳的寿命更长,把地球移动柜到更宽的轨道上,或者在星系之间移动恒星。这些预测目前来看,更像是天方夜谭,但数学和物理并不排除它们的可能性。


重新设计地球


回到我们的地球。超大规模工程梦也激发了关于乌托邦计划的各种蓝图,包括大规模改变海洋和大气层的工程。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及以后,赫尔曼·索格尔的亚特兰特罗帕项目梦想着建造一座横跨直布罗陀海峡的大型水力发电大坝。这个项目会使得地中海水位下降200米,开辟出新的可居住土地。另外一个横跨达达尼尔海峡的水坝用以阻隔黑海的海水,可以补充第一个水坝;接着,在西西里岛和突尼斯再建一个水坝,进一步降低地中海的水位,延长苏伊士运河连接船闸;最后,将刚果河改道填满乍得湖周围的水域,为撒哈拉沙漠提供灌溉用的淡水。如今,即便这个项目能得到政治上的支持,出于对生态保护的考虑,整个项目也不太可能实现。

6.jpg

赫尔曼·索格尔的亚特兰特罗帕项目


一个现代版本的亚特兰特罗帕项目与其说严肃的提议(尽管仍经过了细致地分析),不如说是一个善意的警告。这个项目打算在苏格兰、挪威、法国和英国之间建造大坝阻隔北海的海水,以防止海平面上升。


然后,在1957年到1977年之间,美国也出现了一个“犁头计划”,旨在以大规模和平建设为目的,开发核爆破技术(苏联也有类似的计划:“国民经济核爆炸”计划)。这些想法包括使用核爆炸拓宽巴拿马运河、在山脉上挖掘人工港口或路堑以及在地下储存天然气或石油。不过意料之中的是,人们对轻度放射性基础设施的兴趣从未真正成气候。


但是,眼下人们正在严肃考虑和研究的一个大规模改造地球的替代工程,叫做地球工程。这个地球工程涉及人为干涉天气系统,以减少太阳能的输入,无论是亮化海洋云层、向平流层添加气溶胶或在天空张一块大遮阳棚,还是使用压碎的橄榄石结合二氧化碳或把二氧化碳泵入地下等等。这看上去似乎是可行的,也许还是有必要的,然而控制太阳能输入绝对是一个非常冒险的想法。


狂想的乐趣


这种思维游戏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呢?在理论层面上,扮演上帝的角色是一个乐趣。但不仅仅如此。


多数情况下,这背后的逻辑莫过于“多多益善”。如果有更多的农业用地是好事,那为什么不尝试获取尽可能多的农业用地呢?如果能源很宝贵,那使用已知的技术,我们可以获取多少能源呢?这些思考可以告诉我们一些重要的事情,比如极限在哪里,以及如果我们矢志不渝,我们究竟可以得到多少?这样做的目的不在于预测“如何做到”或“什么时候实现”,而更多地在于弄清楚宇宙定律是否会阻止我们的雄心壮志。此外,这也可以帮助我们分清楚什么是不可能的,什么又是几乎不可能的。

7.jpg

电网、互联网和州际高速公路都规模庞大,但我们仍觉得它们都理所当然


这些超级工程项目,在他们的设计者眼中,可能也是极具乌托邦意味的愿景。索格尔认为,亚特兰特罗帕可以提供能源、耕地,改善气候,也有助于欧洲和非洲的融合。俄罗斯哲学家尼古拉·费德洛夫在他的和平统一人类的宇宙计划中,将气候控制列为第一步。这一切的重点是,共同努力实现一个宏伟的目标。与其说是举起整个世界,不如说是改善全人类。


这些梦想也容易受到嘲笑,并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乌托邦主义或工程技术的狂妄自大。然而,我们的地球被每秒传输大量数据、存储数据的机器包围着,而你可能正在使用这些机器传输的数据(互联网)。然后,我们头顶还有一个比足球场还大的机器,移动速度比步枪射出的子弹速度还快(空间站)。还有,欧洲有一台机器周长27公里,可以将能量转化为奇异物质(大型强子对撞机)。想象一下,阿基米德或牛顿会怎么看待这些。


事实上,我们已经生活在这些超大规模的工程中,只是我们鲜有注意到。我们所处环境中的一些大规模工程几乎很少被察觉。荷兰、以及林肯郡、剑桥郡和诺福克郡的沼泽,都是填海开垦出来的土地。亚马孙雨林也不似人们想象的那样原始:人们在这里已经耕种了上千年。东南亚的梯田和现代大都市都是工程创造出来的,渐渐变成了风景。有的时候,这些工程有宏伟的蓝图,有的时候则没有。


何时以及为何起作用?


大型项目通常免不了会出现成本超支、规划不佳以及项目管理不善等问题。但既然我们这么不善于执行大型项目,那以往的这些又是如何成功的呢?


我们不妨以已经存在的超大规模工程项目为例——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梯田、荷兰的填海造地、美国的州际高速公路系统,以及互联网等,这些都包含许多可以零散实施的小项目。工作可以随时暂停,等累积了经验之后再继续,而且系统也不必依赖每一个部分的正常运行。人们也可以对这些项目进行维护。

8.jpg

NASA的派克太阳探测器是最接近太阳的人造物体。


这跟先前的许多由某一个人设想的、宏伟但往往不现实的愿景有很大不同。然而,有些超大规模项目可以比它们初看起来时,更加模块化、也更加实用。这其中的关键不在于规模大小,而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协调。比如上文提到的戴森球建造。这个想法听上去十分遥远,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已经开始通过发射太阳轨道卫星,在太阳的周围部署太阳能收集器。如果一直这样发射太阳轨道卫星,持续数百万年的话,人类的确可以建造出一个戴森球。


对于改善我们整个地球的状态,自上而下的计划虽然听上去十分宏伟,但却不如自下而上的零散解决方案来得可行。尽管如此,梦想还是要有的:我们仍需要展开想象,知道哪些有朝一日或可实现(“我们现在没有能力造一部太空电梯……但未来说不定可以呢!”),以及思考人类未来前进的大方向——可持续发展、太空、繁荣、安全等等。


不切实际的乌托邦嘴上说说便足矣,真正实践起来大可不必。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为了改善我们的世界,人们总能冒出各种各样神奇的想法。我们或许没有撬动地球的技术,但阿基米德知道我们拥有如此多的“杠杆”,一定会十分欣喜。(新浪科技 匀琳)


【责任编辑:李文文】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