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部分新冠疫苗接种点为何测到阳性?并非病毒死灰复燃


追问新冠疫苗


近期,有部分省份在新冠疫苗接种单位采集的环境标本中检测到新冠病毒核酸阳性。


显阳,意味着“亮红灯”,提示这里可能有新冠病毒。


那么,这次在疫苗接种场所周围排查时“亮红灯”,是不是说明有病毒死灰复燃?会不会带来感染呢?


为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样本和疫苗液等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分析,于1月24日发布了《关于新冠疫苗接种单位环境标本监测相关工作技术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认为阳性原因是疫苗液中的死毒株。


那么问题来了,病毒死了,为啥还能显阳?怎么能证明它真的死透了?


它是怎么死的


要证明病毒死透了,得先弄清楚它是怎么死的。


当下进行接种的新冠疫苗是灭活疫苗。顾名思义是把病毒“杀死了”。


杀病毒并不是用宏观世界里的“刀”和“枪”,而是使用化学办法,让病毒的生命活性分子失活。


例如,β-丙内酯不直接作用于蛋白,却能跑到病毒里面破坏它的核酸,这就好比给病毒喝了砒霜,“肠穿肚烂”而死。


再例如,甲醛能把病毒核酸中含氨基的核苷酸碱基(如A、G、U)破坏掉,也能破坏病毒的外壳蛋白,这就好比给病毒泼硫酸,“身心俱焚”而死。


病毒灭活剂有很多种。国药集团中生生物董事长杨晓明之前在向科技日报记者科普灭活疫苗时曾讲到,单是灭活这一项,中生在研发时就同时推动了四五种不同灭活剂的灭活效果研究。灭活不能不够,如果还有活病毒,会引发感染;但也不能灭“过火”了,如果灭活把病毒表面的抗原都破坏了,疫苗有效性就差。


灭活像是“在豆腐上斩草除根”,既不能碰碎了豆腐,还得把草根除。


对于是否“死透了”、是否还有效等问题,研究人员在研发时做了大量的试验验证工作,摸索出了最优的灭活剂种类以及恰当的灭活时间、温度、剂量等参数后才进行生产。


它确实死透了


在生产之后、疫苗抵达接种单位之前,还需要经过检验,合格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验证病毒确实死透了。


我国实行严格的疫苗批签发制度。在2020年12月3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陈时飞表示,对每一批出厂的新冠疫苗,由药品监管部门实行批签发。目前已经授予北京市和湖北省药品监管和检验机构承担新冠疫苗的批签发工作。


也就是说,每一支进入接种流程的疫苗都经过了对其同一批次疫苗的严格的资料审核和实验室检验。


一篇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研究人员撰写的题为《病毒灭活疫苗生产工艺要点》的论文呈现了对病毒灭活检测要求的严苛:需提供病毒灭活验证的详细资料,可采用敏感细胞盲传3代,对每代细胞进行检测,采用最敏感的检测方法来验证无活病毒,方法应该有足够的灵敏度和可重复性,每一个取样点应取双份样品……


总结而言,灭活后的疫苗要做到可重复、双样本的验证,且确保3代无活,有些验证还需要辅助以动物检测等,以从多角度、多层面证明灭活疫苗里的病毒确实死透了。


只要“配对”,就能显阳


那么,既然灭活疫苗里的病毒死透了,为什么对环境样本的核酸检测还“亮红灯”?


核酸检测的原理,可以想象成两条小虫子在两边啃柳树叶,只要这条柳树叶“合口味”,小虫子就会在柳叶两边来回走,每走一次就复制出同柳叶边纹一样的核酸。


“合口味”是关键,只要两条小虫子身上的“凹凸”和柳叶边纹的“凹凸”能配上对,就能发挥引物的作用,引导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在有特定边纹的核酸序列上扩增出很多同样的序列,进而显阳。


而如果引物找不到“配对”的序列,无法扩增,就显阴性。


在疫苗的灭活过程中,病毒死透了,但核酸的“容貌”有可能并未尽毁。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对死去的人进行面部识别,很可能也会匹配成功。


对此,中国疾控中心在上述《建议》中表示,不建议对接种单位常规进行环境标本采集和核酸检测。如已经开展监测发现阳性,或在疫苗接种场所附近采集的环境样本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建议通过病毒全基因组测序的方式,明确核酸是否为疫苗株。换句话说,就是使用更全面的测序方法来进一步验证“亮红灯”是不是真警报。


【责任编辑:李文文】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