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国内首个单针接种的新冠疫苗来了!白岩松专访陈薇院士答疑

我国首个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25日获批附条件上市,这也是全球第一个进入临床的新冠疫苗,历时一年多的研发。疫苗的安全性怎么样?公众又该如何选择?白岩松新媒体直播节目《白·问》第二期,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就研发疫苗过程等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单针接种新冠疫苗年产能或达5亿。

Q:国内首个单针接种的新冠疫苗什么时候可以接种?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薇:其实我们的疫苗在去年6月份已经被批准应急使用,对特定人群,特别是一些极端环境下的人群,我们做了一定规模的接种。现在获批附条件上市以后,我们觉得在中国,包括全球范围内,能够有更多的人,更快地可以接种到这款疫苗,当然前提是在自行同意和个人自愿的条件下,我觉得对我们来说又是前进了一大步。

Q: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附条件上市后产能可以达到多少剂?

陈薇:我们做的是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快速化的生产。我们现在这个产能,年产能在今年能达到5个亿是没有问题的。还有一个前提,我们因为是打一针,5亿剂相当于是5亿人的接种,不是2.5亿人的接种,这是另外一个概念。

360截图20210225130352821.jpg

疫苗是防治传染病的重要科技手段,比如新冠疫苗就是防控新冠病毒最主要的一种科技手段。对于我们研发疫苗的人来说,疫苗最大的作用就是防止重症,这在理论上叫无重症、无死亡。所以如果一款疫苗能够减少重症的发病率,就能减少死亡率,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最关键的数据。我们在巴基斯坦做了18000多人的临床研究,重症保护率能够达到全部保护,也就是说重症都是出现在安慰剂组,疫苗组一个都没有。在全球更大范围的临床研究中,我们的重症保护率能达到90%以上,我觉得这是特别可喜的数据。我想从生命至上的理念来说,疫苗第一个要关注的就是对重症的阻断,或者是能够更少的人得重症,第二个才是它在减少感染方面的作用。

Q:疫苗附条件上市的时候,它的有效率是多少?

陈薇:疫苗是最关键的数据,所以看你在这个重症保护率上的数据,这是第一点要关注的。现在我们在巴基斯坦重症保护率能达到全部保护,巴基斯坦我们做了一万八千多人(的观察),在所有人里面我们重症保护率能达到90%以上,这是可喜的一个数据。

到现在为止,我们接种的人群包括一种极端环境下的人群,没有发现跟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也没有发现跟其他疫苗有不一样的特别特殊的不良反应。

Q:疫苗的安全性如何?

陈薇:到现在为止,我们接种的人群包括一种极端环境下的人群,没有发现跟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也没有发现跟其他疫苗有不一样的特别特殊的不良反应。

打完一针疫苗6个月后再打一针增强型,可以有10倍、20倍免疫反应的增高。

Q:作为第一个接种者,当时接种是冒险还是自信?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薇:两种情况应该都有。铱关于自信。我们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对很多人来说会觉得比较新,但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个成熟的技术平台。因为2014年我们用这样的平台做成过埃博拉疫苗,而且一直在用,对此我有自信。而关于冒险。2月29日,当时武汉在封城状态,大家会有比较多对病毒蔓延的惧怕情绪。而践行临床,如果连我自己都不敢用的话,怎么能招聘到志愿者来进行我们正规的科学临床研究?所以我当时带领团队的人接种了这一针,既积累了前期的安全性数据,也给半个多月以后参加全球第一个新冠疫苗临床研究的志愿者们勇气。

2月29日凌晨4点多疫苗才到武汉,早上9点多我们在党旗下接种了疫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签了知情同意书,包括比较规范的临床记录表等等。我记得特别清楚地是,当天下午,春兰副总理还来到我们的科研基地,晚上我们在忙关于核酸检测,应收尽收的工作,那一天非常非常忙,我几乎把疫苗接种这件事情忘了。另外有一个比较特别的例子,就是同一天跟我一起接种的一位博士叫迟象阳,她在一周前做了母亲,母子都平安健康。这也是一个相对个体的数据在支撑和反应疫苗的接种情况。

Q:国内首个单针接种的新冠疫苗附条件上市后,还有哪些后续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薇:附条件上市,对疫苗研发来说是一个阶段性成果的体现。这款疫苗涉及近5万人的临床试验,并不是随机入组。比如在某个年龄段,男女性别的配比,年龄段的配比,包括身体条件的配比,这些人都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但是一旦扩大使用范围以后,个体之间都有差异,每个人所处的环境,甚至情绪各方面都会有所不同。所以附条件上市以后,还要继续跟踪疫苗接种的一系列问题。包括为什么叫附条件,其实是留下很多“作业”,尤其是对于疫苗的全程观察,特别是安全性的观察,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这个现在是首要的。所以,在国家对于安全性不良反应数据收集的同时,我们也会针对性做一些更细致的安全性观察。

360截图20210225145241040.jpg

Q:陈薇团队所研发的疫苗的有效性如何?

陈薇:到目前为止6个月的数据是有的,是支撑可以做6个月的,6个月期间你可以不用接种。如果6个月以后疫情还没有结束怎么办,我们也做了6个月以后的加强,发现加强以后再打一针,可以有10倍、20倍的免疫反应的增高。

去年4月12日,在武汉二期临床已经放开了年龄上限,当时最年长的志愿者84岁,成功产生新冠抗体。

Q:陈薇团队所研发的疫苗是否有可能更快地普及整个人群?

陈薇:其实在2020年4月12日我们在全球第一个上二期临床的时候,就放开了年龄的上限。当时最年长的志愿者是熊先生,他是84岁,因为我是随机双盲的,后来揭盲的时候他的抗体是阳性,给大家很大的信心。6到18岁的临床我们已经做完了,现在还没批准6到18岁,但是数据做完了,6到18岁的安全性数据我们是有的。

中国疫苗研发在世界上位于第一方阵,毋庸置疑。

Q:从世界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疫苗研发到底达到了怎样的水准?

陈薇:第一方阵,毋庸置疑,这是没有几个国家能做到的。所以,刚才说了既不夜郎自大,也绝不妄自菲薄,学习别人更多的长处,做更好、更安全的疫苗,但是在这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有自信。


【责任编辑:李文文】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