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5G网络升级进行时 独立组网将成未来主旋律

5G网络升级进行时 独立组网将成未来主旋律

NSA是“一网多用”,SA是“专网专用”。NSA模式的网络就像城市道路,既跑汽车也跑自行车,而独立建设的SA模式网络类似于高速公路,跑的都是5G信号。

5G技术发展至今,大家对5G的两种组网方式已不陌生,尽管我国5G建设不断跑出新速度、新高度,但从近日“联通电信辟谣首批5G用户被抛弃”登上微博热搜看,大家仍对独立组网(SA)和非独立组网(NSA)两种5G组网方式关注度不减,而且仍有部分群众对我国的5G建设和业务运营原则存在理解偏差。

一个是“一网多用”,一个是“专网专用”

SA和NSA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需要依附现有的4G网络进行5G网络部署,反映的是基站和核心网的搭配方式。

从它们的中文释义也能看出其中的差别,NSA是“一网多用”,SA是“专网专用”。

在5G NSA组网方式下,4G、5G共用核心网,直接利用4G基站加装5G基站,即可快速实现5G网络覆盖。作为5G标准的核心网,SA核心网的信令格式、流程及核心网架构都是全新的。

简单地说,NSA模式的网络就像城市道路,既跑汽车也跑自行车,而独立建设的SA模式网络类似于高速公路,跑的都是5G信号。这也是为什么业界将NSA看作5G的过渡方案。

5G的两个组网选项牵扯着网络时延、上行带宽、网络灵活敏捷性和服务可靠性等一系列5G性能指标的差异。

相比之下,NSA模式更有利于资源的最大利用,无论对用户还是对运营商来说,时间成本和资源投入都更少。SA模式则更能发挥5G的三大技术优势——增强移动宽带(eMBB)、海量机器连接(mMTC)和低时延高可靠(URLLC),并在此基础上支撑实现更为丰富多元的场景业务,提供包括网络切片、超低时延链接、海量链接等诸多NSA模式无法提供的能力。

如工信部前部长苗圩所言,真正要体现5G性能,还得依靠SA模式的5G网络,而不是基于4G核心网上面的NSA模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曾坦言,在全球率先启动SA大规模建设,除产品成熟性和稳定性的考验外,SDN、NFV、SRv6、网络切片、SD-WAN 等大规模组网技术尚待验证。

SA模式是5G组网的终极方案

在5G网络建设的最初阶段,SA与NSA模式混合并行,但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视SA模式为5G组网的终极方案,我国也不例外。

通信行业专家陈志刚介绍,2017年12月,5G NSA核心标准冻结,引起全球广泛关注,由此引发业内外对5G组网方式的长期讨论。

早在5G商用发牌前,对我国5G网络部署该走SA模式还是通过NSA模式逐步过渡的争论一直都未断绝。

大部分运营商之所以选择在4G核心网的基础上采用NSA方案作为过渡,5G建设投资大是众所周知的原因之一。

通信行业分析师柏松说:“节省投资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从3G、4G的经验看,先拥有网络基础设施,将极大减少后期的过渡成本,为中国开创性的5G技术探索积累经验。”

但是,NSA模式如同“半个5G标准”,毕竟无法完成发挥5G网络的技术优势。2018年,5G独立组网标准正式冻结,我国各电信运营商开始公布独立组网计划。

2020年3月24日,工信部发布的《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中提出,“支持基础电信企业以5G独立组网(SA)为目标,控制非独立组网(NSA)建设规模,加快推进主要城市的网络建设,并向有条件的重点县镇逐步延伸覆盖”。

柏松说:“尽管工信部早已明确,SA是我国5G未来主要发展方向,各电信运营商也有积极筹谋,但以该通知为标志,运营商新建的基站将全部为SA基站。2020年可以看作是我国5G SA新基建建设和发展的元年。”

2019年,我国所建的5G网络还基本属于非独立组网。2020年11月,中国电信在天翼展上宣布在全球率先商用5G SA网络,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前不久,中国移动表示已建成覆盖我国31个省市、337个城市的全球最大5G SA商用网络,SA终端将在2021年全面普及。

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5G建设也是如此。

运营商短期内不会关闭NSA网络

虽然SA模式组网已是5G建设主旋律,但大量4G基站仍会继续存在。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回应看,目前不存在关闭5G NSA网络一说。

柏松说:“从非独立组网向独立组网的过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会出现一刀切式的直接断网现象。”

资深电信行业咨询师马继华表示,无论是运营商还是用户,尝鲜总要付出代价。技术终有过时而被替代的那一天,建设者和使用者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某一阶段,这是移动通信代际进步的典型特征,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小灵通、2G、3G手机都走过了同样的历程。

“运营商抛弃原来NSA用户的说法不准确。”马继华强调,目前第一批仅支持NSA的5G手机还可以使用,不排除未来运营商会迫于基站资源和运营成本压力拆除或升级NSA的可能,但这也是第一批5G手机使用生命周期之后的事了。

当然,不管是手机厂商还是运营商,应该告知用户真实情况,让用户理性选择。“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迭代速度越来越快,产品的生命周期也越来越短,用户需要合理抉择。”马继华如是说。

“运营商在用户告知上还需要更精心、更详细,手机厂商在产品宣传上也应避免夸大误导。”柏松说,“运营商和厂商应该多加关注那些5G NSA终端用户的合理诉求,他们中有很多人是5G最早的支持者。”

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指出,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5G仍处在发展初期,全面满足客户期待、进一步孕育成熟还需产业各界共同努力。

柯瑞文说:“特别是在提升终端SA支持率、SA行业模组产业化、协同打造SA通用应用、探索总结基于5G的产业互联网解决方案等方面,亟须各位产业伙伴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创新步伐。”

SA/NSA双模已是5G终端标配

非独立组网终究是要向独立组网演进,但谁都无法准确预测这个进程会有多快。明确可知的是,即便是在SA方式的5G网络中,也绝不意味着早期NSA的5G手机就不能用了。

2019年底,5G舆论场曾上演了仅支持NSA组网的手机是不是真正的5G手机的大论战。那时,5G手机大多数只支持NSA,最早兼容NSA和SA的双模手机出自华为。

那个阶段,我国的电信运营商向5G体验用户发出告知提醒,目前仅支持NSA的单模5G手机,在只有SA模式网络的地方,将无法连接到5G网络。

目前国内仅支持NSA组网的手机为2019年下半年发布的7款机型,大家的争论点都聚焦在了SA模式网络下早期这批NSA单模手机的命运。

记者从中国电信了解到,即便终端只支持NSA模式,而基站是SA模式,用户也不必惊慌,虽然不能接入5G,但使用4G网络没问题。

只是,仅支持NSA模式的手机终将退出历史舞台,中国联通近日发布的《中国联通5G终端白皮书第四版(2021年度)》中明确提出,5G终端应支持SA/NSA双模。

随着SA模式网络建设和运行的逐步完善,各电信运营商针对终端的规划将越来越明晰,中国移动明确表示,2021年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促进5G端网匹配,将5G用户向5G SA网络牵引。

【责任编辑:欧阳雪】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