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工智能从“大炼模型”到“炼大模型”

人工智能可以分为几个发展阶段:基于数据的互联网时代、基于算力的云计算时代,以及接下来可能将进入的基于模型的AI时代,这相当于把数据提升为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未来,研究人员可以直接在云模型上进行微调,很多公司甚至不用维护自己的算法研发团队,只需要应用工程师即可。

写小说、和人聊天、设计网页、编写吉他曲谱……号称迄今为止最“全能”的AI模型GPT-3,当然远远不止会这些。作为2020年人工智能领域最惊艳的模型之一,GPT-3无疑把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的热度推向了新高。

3月下旬,我国首个超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悟道1.0”发布,该模型由智源学术副院长、清华大学教授唐杰领衔,带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100余位AI科学家组成联合攻关团队,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的AI技术突破,形成了超大规模智能模型训练技术体系,训练出包括中文、多模态、认知和蛋白质预测在内的系列超大模型。

已启动4个大模型开发

据悉,“悟道1.0”先期启动了4个大模型研发项目:以中文为核心的超大规模预训练语言模型文源、超大规模多模态预训练模型文澜、超大规模蛋白质序列预测预训练模型文溯,以及面向认知的超大规模新型预训练模型文汇。

唐杰介绍,文源拥有26亿参数,文澜则为10亿,文溯是2.8亿,文汇则达到了百亿以上。虽然相对于GPT-3的1750亿参数而言还有差距,但“接下来会有更大的模型”。

目前,文源模型参数量达26亿,具有识记、理解、检索、数值计算、多语言等多种能力,并覆盖开放域回答、语法改错、情感分析等20种主流中文自然语言处理任务,在中文生成模型中达到了领先的效果。

“目前这些模型既有一些交集,但也存在明显差异。文源的重点是在中文和跨语言,未来也会加入知识;文澜的重点主要是图文;文汇则更多地瞄向认知。”唐杰表示,认知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目标,关系到机器是否能像人一样思考这个终极问题。

“下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方向一定是认知。”据唐杰介绍,在作诗任务中,目前文汇已经通过了图灵测试。从算法的角度上来看,文汇能通过图灵测试的关键在于“生成”,而不仅仅限于“匹配”,这种生成能力是多样的。

被问及为何会选择这4个预训练模型项目时,唐杰说,这是综合考虑了国内外同行的相关工作、国内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团队人员构成、北京区域优势等作出的决定。“当时GPT-3刚发布不久,悟道团队认为首先要对标其卓越的少样本学习能力,同时还要做出差异化,做短、中、长3个阶段的布局。于是,中文版GPT-3即清源CPM(文源的前身)应运而生,这是短期布局。之后,文源要向中英文模型乃至多语言模型发展,这是中期布局。最后走向认知智能,这是长期布局。”唐杰说,与此同时,国内顶尖的企业人才、学术人才和自然科学人才所组成的团队给了项目巨大的想象空间。

大模型有大智慧

自2018年谷歌发布BERT以来,预训练模型逐渐成为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的主流。

2020年5月,OpenAI发布了拥有1750亿参数量的预训练模型GPT-3。作为一个语言生成模型,GPT-3不仅能够生成流畅自然的文本,还能完成问答、翻译、创作小说等一系列NLP任务,甚至可以进行简单的算术运算,并且其性能在很多任务上都超越相关领域的专有模型。

以GPT-3为代表的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不仅以绝对的数据和算力优势取代了一些小的算法模型,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一条通向通用人工智能的可能路径。在此背景下,建设国内的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和生态势在必行。

在唐杰看来,为了提高机器学习算法的效率,改变传统的行业布局,过去几年,大家拼命做模型,导致模型越做越多。然而,一般的模型训练效果并不如人意,花了大量财力精力却达不到理想的训练效果,“为了优化效果、提高精度,模型越来越复杂,数据越来越大,很多公司的能力不足以应对这种状况,效率越来越低。”唐杰举了个例子,小炼钢厂往往条件简陋,能炼钢,但质量不好。大炼钢厂买得起设备、花得起电费,炼出的钢质量就好,大模型就是大炼钢厂,它可以获得大量数据,并把数据清洗干净,提升算力,满足要求。

与此同时,“小模型可能只需要几个老师和学生就能完成算法的设计,但是大模型的每一层都要找专人来做,这样可以把模型的设计和训练精细化,模型设计也从单打独斗变成了众人拾柴。”唐杰说。

小团队将成最大受益者

据唐杰透露,团队目前正在跟北京冬奥会合作,开发可通过文本自动转成手语的模型,“医疗方面我们的主要方向是癌症早筛,如上传乳腺癌图像,找到乳腺癌相关预测亚类,通过影像识别宫颈癌亚类等。”

而谈到“悟道1.0”的发展,唐杰坦言,目前还存在需要持续攻关的问题。一是模型能否持续学习的问题,即能否不断地从新样本中学习新的知识,并能保存大部分以前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就目前来看模型还需要调整,其效果还有待加强;二是面对一些复杂问题,目前模型还无法回答;三是万亿级模型的实用性问题,即如何在保证精度的同时压缩模型,从而能让用户低成本地使用。

“这是一个全新的产业模式。原来大家数据上云、算力上云,现在模型上云。”唐杰说。

他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分为几个发展阶段:基于数据的互联网时代、基于算力的云计算时代,以及接下来可能将进入的基于模型的AI时代,这相当于把数据提升为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未来,研究人员可以直接在云模型上进行微调,很多公司甚至不用维护自己的算法研发团队,只需要应用工程师即可。

唐杰表示,随着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系统的开放,小团队是最大的受益者,大家不必从零开始,预训练基线智能水平大幅提升,平台多样化、规模化,大家在云上可以找到自己所需的模型,剩下的就是对行业、对场景的理解。这将给AI应用创新带来全新的局面。

唐杰透露,“悟道1.0”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今年6月将会有一个规模更大、水平更高的智慧模型发布。届时,模型规模会有实质性的进展:模型会在更多任务上突破图灵测试,其应用平台的效果也会更加让人期待。


【责任编辑:欧阳雪】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