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应对老龄化 科技如何“适老”

“科技适老的真正挑战不在于技术上的壁垒,而在于我们的思维方式究竟是在‘科技适老’还是‘老适科技’?”

在医院的自动取号机前无所适从;去超市买东西拿着钱却付不了,因为店家都用网上支付……这是如今很多老人遇到的尴尬:不会手机支付,不会使用小程序,不会调出健康码……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快速应用,反而把一些老年人隔离在信息鸿沟的另一侧,尴尬而孤独。

刚刚发布的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2.6亿人,总数占比18.7%;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1.9亿,占13.5%。

针对这一问题,虽然工信部去年下发了《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但移动时代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与手机密切相连,老年人遇到的信息鸿沟依旧存在。“跟不上节奏的老年人”在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中面临越来越高的门槛,甚至成为科技时代的局外人。

如何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困难重重的问题,越来越多被学者、科技公司、公益组织所关注。日前在沈阳举行的“2021年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精英大会”(YEF2021)上,这一议题贯穿多个分论坛。

信息障碍需要“更完美”的技术来解决

信息无障碍是指通过信息化手段弥补身体机能、所处环境等存在的差异,使任何人(无论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能平等、方便、安全地获取、交互、使用信息。

“利用信息无障碍技术跨越信息鸿沟还存在问题和挑战,关键技术中的通用型技术不能直接解决信息无障碍的问题,传统线下服务模式受场地、人员等多种因素限制,服务能力有限。”精英大会思想秀的首位讲者是浙江大学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卜佳俊,据他介绍,因为人获取信息80%是利用视觉,所以视听障碍用户面临的障碍最多。

他介绍了团队长期以来的成果:构建了全国无障碍信息服务平台,支撑中国残联和20多个省市残联的业务服务;建设的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是首个面向视力残疾的国家级图书馆;为春晚提供无障碍网络直播的技术支撑……

他们与盲文出版社以及视频平台合作,计划在未来3年推出100部无障碍视频内容,让视障人士也能随时随地“追大片”。

“每个人都会老去,但我们可以选择让每个人都有尊严地步入老年,让老年人融入科技社会,让科技成果惠及更多老年人。”投身信息无障碍领域技术研发十几年,卜佳俊在一点点实现自己的设想,“浙江大学开了信息无障碍的相关课程,涉及人工智能、人机交互、信息处理等学科。”

对于这个学科交叉的技术和应用领域,他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信息无障碍应作为技术攻关、服务研发、政府决策的必选项。‘不完美’的信息技术在推动社会变革的同时,带来了信息障碍,需要‘更完美’的信息技术来解决”。

他还从“政产学研用”五个方面出发,给出了无障碍和科技适老方面的建议,例如提供残疾人购买信息服务、智能辅具补贴;增加对无障碍基础研究的支持;对无障碍成效显著企业提供税收减免;加快立法进程等。

科技产品要为人服务,不是单纯为标准服务

在YEF2021上,CFFYOCSEF(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技术公益兴趣组举办了论坛,邀请政府、学界、科技企业、公益组织等多方面人士,共同探讨科技适老的现状和遇到的挑战。

黄希彤是腾讯高级公益架构师,多年参与无障碍技术的研发。他认为科技适老是信息无障碍下面的子问题,信息无障碍就是要去帮助各种各样有信息障碍的群体去获取信息。老年人用户原本就是障碍用户群体,所以说科技适老化并不完全是新问题,是一直都存在但一直都被忽略的问题。

从技术开发者的角度,他分享了对于信息无障碍领域的体会,就是要从软件设计流程上开始考虑无障碍和适老化。他举例说,自己的团队原来做过一些手机应用的残障版本,比如盲文版,开发者会自作主张把认为残障人士不需要的功能去掉,但是受到批评。因为这不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去设计产品。那么现在要做适老版,界面要求简单易行,情况不同,但更要了解老年群体的应用需求。

他提出,需要从软件开发者的价值观教育入手,让大家意识到怎么样去做正确的软件服务整个社会。

他还提及一个问题,目前部分技术开发者认为满足相关部门的要求就足够了,这就出现了产品到底是在服务人还是去服务标准的问题,值得大家反思。

“科技适老”要充分了解老年人需求

在论坛上,沈阳市卫健委一级调研员徐卫华提供了一组数据:沈阳市60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25%,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从2016年,沈阳就被列入医养结合试点城市。

他说医养结合就是把医疗、卫生、养老结合起来,现在基本形成了包括政策体系、服务体系、标准体系、人才体系、信息化体系五大体系,其中信息化体系是最缺失的。

特邀嘉宾、深圳市无障碍环境促进会副秘书长杨金龙,从实战的角度分析了信息技术适老化现状和挑战。

他认为,我国在200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就已经达到7%,数字鸿沟的问题可以说早已存在,只是随着技术手段的快速更新,加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催化,使这一问题凸显为社会问题。

“科技适老的真正挑战不在于技术上的壁垒,而在于我们的思维方式究竟是在‘科技适老’还是‘老适科技’?”对于这个问题,杨金龙认为,让老年人去不断适应新技术的状态,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深入地做需求调研,没有详细和深入地了解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应用场景究竟是什么。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各方协同合作,政府、市场、学届和社会组织应从政策标准、产品研发、市场调研和服务项目等方面形成合力才能提出解决方案。

在社会舆论更多聚集于如何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时,《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却给出了一组反向数据:60岁以上老人日均使用互联网时间高达64.8分钟,比40岁以上用户多16.2分钟;目前国内有超过10万老人极度依赖互联网,日在线时间超过10小时,几乎是全天候沉迷于手机,而且只是使用一两个视频为主的应用平台。

就这一矛盾,年轻人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山东大学的本科生张泽宇提出了3个问题,一是不同代际的老年人之间存在一定的代际差异和不同需求;二是老年人是否对自己的身份有所认同;三是平台要考虑老年人和其他用户之间的共同性及差异性,不能过于偏颇。(记者李新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欧阳雪】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