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不要浪费芯片断供危机

汽车芯片断供危机仍在蔓延。日前,有消息称一汽—大众今年第二季度将因芯片短缺而减产30%。而在全球范围内,福特、通用、本田等企业均因芯片断供不得不短期关闭旗下部分工厂。有关机构预计,今年全球因芯片短缺减产车辆将增至400万辆。

芯片断供危机不仅影响当前整车企业的生产,延长其产品交付周期,而且已开始冲击上游供应链。比如,瑞萨电子、恩智浦、意法半导体等芯片制造商近期纷纷发布产品价格上涨通知,这将使得整车制造商处境更加艰难,利润空间亦进一步承压。

虽然此次芯片断供危机是全球汽车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对各国影响程度不尽相同。从产业链供应链来看,我国汽车产销规模占全球市场30%以上,国内90%的汽车芯片依赖国外进口。这意味着,我国汽车芯片产业链供应链并不安全,随时面临被“卡脖子”风险。

更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车用芯片的装机量将倍增。有数据显示,传统燃油车单车用芯片数量约700颗,而纯电动汽车单车用芯片数量将达到1100多颗。今后汽车最具有价值的将不再是传统的发动机和变速箱,而是操作系统和芯片。因此,引导和整合行业各方力量,加快推动车规级芯片产业发展,不仅有利于保障我国汽车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而且对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

事实上,缺“芯”之痛给全球汽车业带来打击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各国从战略上更加重视芯片产业发展。据报道,目前韩国已公布“实现综合半导体强国目标”战略规划。日本也在制定芯片产业投资规划,拟设总额2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18亿元)的投资基金,重点扶持日本国内尖端芯片研发生产。欧盟计划投资5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918亿元)用于补助和支持芯片企业发展。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说:“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危机。”此次芯片断供危机是一面镜子,也让我们看清了自身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短板。我们应该深刻反思,找出其中问题与原因,采取有效对策,及时“补链”“强链”。

颇为尴尬的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汽车芯片在半导体产业中的占比不足10%,但半导体行业对加大汽车芯片生产的积极性并不太高。有人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汽车芯片生产投入周期长、导入难度大、收益率较低。这样的解释固然有其道理,但凡事也要辩证看。与手机芯片相比,其实多数汽车芯片所需实为28纳米设计制造技术,这并不是特别难以达到的制程。如果我们的芯片研发和生产企业能强化科技攻关力量,在产品适温、耐压等可靠性方面加以提升,以中国汽车市场之大,将形成规模化应用,成本定会不断降低,效益亦会随之改善。

当前,吉利、东风、长安、上汽等有实力的整车企业,已开始独立或者联手合作伙伴投资芯片设计制造和软件设计企业,并将其视为从制造企业向科技企业转变的重大标志,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信号。尽管从汽车芯片企业格局来看,目前全球前20大汽车芯片厂商中,美国、欧洲、日本等地区的芯片厂商仍旧占据垄断地位,国产芯片厂商仅有一席之地。不过,差距是压力,也是动力,更是潜力。我们的芯片企业理应保持战略清醒,没必要因为计较眼前蝇头微利,而错失在该领域做大做强的机遇。

科技创新的梦想是星辰大海,而不仅仅是社区团购和街头小贩。可以说,当前我国的互联网巨头比其他企业更有条件借助资本平台整合各方力量,通过加强芯片设计和制造上的布局,强化国家在芯片上的战略科技力量。退一步讲,芯片企业并不是不能赚大钱,只是对于投入不能急功近利,需要在长周期视野下赢得技术变革带来的更大收益。台积电之所以能在产业链上成长为“不可替代性”的巨头,赢得“甩别人几条街”的高利润率,是因为其在芯片制造赛道上的战略定力与技术积累,这很值得深思。

当然,不要浪费芯片断供危机带来的机遇,也不等于鼓励企业一哄而上。从行业层面来看,相关部门也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布局,既要引导相关企业对近期可能断供的芯片围绕重点产品、重点环节,开展重点攻关突破,也要着眼于长远布局,特别是要推动汽车产业与芯片产业紧密联合,引导企业共同攻克车规级芯片设计、工艺封装、评测认证、集成应用、标准制定等关键核心共性技术,打造自主安全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芯片全产业链。(杨忠阳)


【责任编辑:欧阳雪】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