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未来工厂”什么样?

中国巨石智能制造基地六分厂见闻

“呜……”,中国巨石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基地六分厂智能控制中心里,警报声响起。

宽敞的智能控制中心,硕大的显示屏布满了整堵墙,分门别类对年产15万吨的玻璃纤维生产线进行数字化、可视化的全流程监控,却只有两名值班人员。

值班员李琦快速找到报警源,点击显示屏,“料仓送料延时2秒,自动送料已恢复,无需人工干预,警报解除”。

这是记者在中国巨石看到的场景。中国巨石是全球生产玻璃纤维的龙头企业,位于嘉兴桐乡的智能制造基地六分厂是浙江省已发布的12家“未来工厂”之一。在这里,可以遇见未来的生产和生活。

生产线上,工业机器人是“主力”

玻璃纤维生产线主要分为熔制、成型、拉丝、烘干和检装等生产环节,智能化、数字化嵌入了全流程。

站在智能控制中心里,六分厂厂长顾建定指着显示器上工业电视拍摄的窑炉实况说,“窑炉采用天然气、氧气混合燃烧和电极加热方式熔化粉料,黑色的是未熔化的粉料,白色的是玻璃液,温度需要达到1600摄氏度。”

顾建定回忆,21年前他刚进入中国巨石时,窑炉燃料是重油,通过人工增加或减少重油的加注量来实现温度控制,难度非常大。“现在智能化系统,可以通过对未熔化的粉料感知,自动计算出天然气和氧气的投放量,从而精准控制炉温,提高产品质量。”

行走在占地20万平方米的生产线里,见到最多的是工业机器人——

“这一排是自动分配车,它会将烘箱烘干的原丝筒自动运送到相应的包装线。”

“这些悬空的是智能机械臂,它负责把已完成包装的原丝筒送到指定的摆放位置。”

“这些来来回回的是AGV智能搬运机器人,它的任务是把整车的原丝筒送到智能仓储中心。”

顾建定说,“在这条生产线,已经基本不需要人工对产品进行移动和分类了。”

生产环节高度智能化,带来了生产效率的巨大提升。顾建定说,现在这条生产线年人均产量能够达到480吨,比公司此前最好的生产线效率提高了20%,“而那已经是全球最高生产效率了”。

工人还是要的,但“工作越来越轻松”

“未来工厂”并不是不需要工人,但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顾建定介绍,在拉丝环节,这条生产线还需要工人,主要原因是“这个环节的情况千差万别,人工智能还不能像人一样处理错综复杂的情况”。

记者在拉丝车间见到刘培金时,这位云南小伙正在巡视将玻璃液“魔变”成玻璃纤维的拉丝设备。“从每一台拉丝设备顶部下来的玻璃丝有4000根,每一根的直径只有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底部的卷丝装置会将这4000根玻璃丝集束成玻璃纤维。因为温度或杂质等因素,会出现玻璃丝断头的情况,我的任务就是将这些断头处理好。”刘培金说,他在巨石工作了10多年,“感觉工作越来越轻松,以前看5台机器还手忙脚乱,现在可以看15台机器,而且每天处理的情况就三五次。”

“我们正在加强非标准化工序的研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顾建定说,巨石的软硬件系统,全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不用担心被人‘卡脖子’”。

资源的循环利用是“标配”

资源的循环利用,是“未来工厂”的“标配”。

像集装箱一样,但比集装箱还长的烘箱,是玻璃纤维生产线继熔制、成型、拉丝后的生产环节。离烘箱三五米,并没有热气扑面的感觉。

“烘箱里的温度有100多摄氏度。”顾建定说,以前烘干玻璃纤维,需要花费大价钱购买蒸汽,现在用的是窑炉的余热。窑炉的温度1600摄氏度,以前余热不能充分利用。经过技术改造后,这些余热经过锅炉转化成蒸汽,完全满足了烘箱的温度要求。

每一卷原丝,里面都会有数十克有偏差的纱线,需要人工去除。但在这条生产线上,这些废丝不再是被抛弃,而是会回收利用,“这既降低了成本,也消除了对环境的污染”。

“水也是一样。我们现在做到了每天产生多少工业废水,就回收处理多少,实现了循环利用。”顾建定说,这些重新利用的资源,事实上就是增加的利润。

质量全程控制,问题产品可追溯到个人

数字技术加持,让“未来工厂”实现了产品质量全程控制。

玻璃纤维的质检,曾经是一个大难题。对于玻璃纤维成品,会有工人随机抽取进行质量检测,检测的结果再反馈到拉丝生产环节,再由拉丝工艺员调整技术参数生产。检测数量多、人为因素多,而且过程复杂,这是玻璃纤维生产质量控制的关键。

“现在我们开发的系统,可以自动对每一卷纱团进行检测,其结果自动反馈到拉丝生产环节,拉丝设备自动进行参数修正,实现了产品质量的精准控制。”顾建定介绍。

记者在包装环节看到,每一卷原丝筒都会被工业机器人自动贴上标签。“这个标签就是这卷原丝筒的‘身份证’,里面备注了生产时间、生产者等关键信息。用户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我们可以追溯到问题产生的源头。”顾建定说,产品质量的提升,让中国巨石享誉全球,“以前是客户问为什么要买巨石的产品?现在是客户问为什么不买巨石的产品?”

不闻噪音不见粉尘,工作环境像宾馆

“未来工厂”给人的印象,不闻噪音,不见粉尘,没有油污。厂外行走汗流浃背,厂内却凉爽宜人。

玻璃液到了拉丝生产环节,尚有1300摄氏度的高温,但在这里,感觉不到一丝炎热。刘培金说,“这里的温湿度控制得比宿舍还好,夏天工友们都愿意提前来交接班,为的就是享受这里的凉意。”

记者在生产线的出口,见到一排个人物品存储柜。“这是存储工人工作服的智能衣柜。”顾建定说,这里的工作强度虽然不大,但工人总是要洗衣服的。每天下班后,工人只需把工作服放到存储柜边上的大储物箱里,就会有专门员工负责统一清洗,然后放到单个的智能衣柜里,“第二天只需用岗位证扫一下,智能衣柜就会打开。因为每件工作服里,都嵌入含有员工信息的芯片”。

顾建定说,“来我们这里的参观者反馈,‘这里不是工厂’,而是‘宾馆’”。

“未来工厂实现了从规模效益向技术效益、管理效益、质量效益、品牌效益的转变,实现了“两流”(人流、物流)更通畅、“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更进步、“两减”(减员、减负)更奏效、“两化”(国产智能化、国产装备化)更到位和劳动条件更改善的目标。”中国巨石总裁张毓强说,这是制造业企业提档升级的方向。(记者 黄书波 参与采写:徐潇卓、魏平)


【责任编辑:欧阳雪】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