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消费端“想到就要”,电商微距时代比拼什么

“618”虽落下帷幕,唯快不破的同城“即时零售”却浮出水面。近期,盒马、叮咚买菜、京东到家等电商平台战报显示,上海“手机下单,1小时达”订单增长迅猛。不过,在即时零售的核心品类名单上,除了医药、蔬果、粮油副食等“应急”商品之外,今年更新增了3C数码、美妆、服饰等品类,其中新款手机更是一骑绝尘,在京东到家“618”开战首日,“购手机1小时达”销售额同比增长15倍。

相比医药、个护等商品,新款手机未必是迫在眉睫的需求,何必如此追求速度?一位已体验过手机“小时达”的男性用户告诉记者,去年,他尝试购买新款iPhone SE,没想到下单后30分钟就送到了家,让他拥有了第一时间晒朋友圈的资本。也正因体验过“小时达”的效率,而今他对“数日达”“次日达”多少有点嫌弃。他说:“消费习惯一旦养成,就再也慢不回去了。”

没人喜欢等待,消费端“想到就要”的任性,令即时零售赛道巨头横亘、战火灼热。据行业预测,到2024年,整个即时零售有望达万亿元规模,成为等同于外卖、生鲜电商的超大市场。

没有最快,只有更快

与过去从电商仓发货不同,“同城购”商品是从用户周边的商超、卖场就近发货;有了“拣货助手”App,每单拣货时间最快3分钟内

从去年开始,天猫就在上海试点“同城购”。与过去商品都从电商仓发货不同,“同城购”的商品,是从用户周边的商超、卖场就近发货,确保用户下单当日甚至半天内就能送达。

6月23日,记者体验了一把天猫“同城购”全流程。打开手机天猫,在主页找到“同城”,进入后便可发现女装、男装、鞋靴、美妆个护、医药健康、数码家电等10个类别。当记者设置不同的收货地址,所显示的品牌、可购货物会有所差异,这取决于用户所在位置数公里范围内的商超、零售门店的库存。记者最终将坐标定在徐汇区漕河泾街道,在13时47分下单某款润肤油,系统承诺14时前下单,当天21时前送达。待记者付款后,页面即显示商品会由闵行龙之梦屈臣氏配送。当天20时41分,商品送达。

没有最快,只有更快。作为中国即时零售第一股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上海在线新经济企业达达集团,其最新财报显示,2020年达达快送“即时配”服务的履约时效为30分钟,即用户从下单到收货,用时仅30分钟。

这样的效率是如何做到的?在上海某中型商超负责线上订单的拣货员小李,是即时配送链条中最后第二道环节。记者探访小李当日,正值该超市的线上促销节,又逢周末,用户下单高峰时,一分钟内常涌入七八个订单。但小李却训练有素、沉着应战,他根据手中拣货助手App的指引,穿梭在拣货仓内的生鲜区、休闲区、爆品区,接单、选品、打包、交付,一气呵成,再交给骑手取走。这个App是达达集团设计的海博系统的可选配置之一,目前已上线中百仓储、卜蜂莲花、农工商超市等近90家大型零售商,应用部署超过3600家门店。

据记者了解,目前同城即时零售战场有阿里、美团、京东、达达等多股力量较量,京东主要扶持京东到家,天猫主打“同城购”,美团与饿了么外卖平台也在撬动线下商超,推出闪购业务。这些互联网巨头比拼的核心,在于即时配送的基础能力、选品能力、数字化能力和用户规模。其中数字化能力,包括通过技术赋能,对物流配送网络和门店拣货等履约关键环节做技术创新和流程改造。比如,货物虽从用户附近的零售商超门店发货,但过去,当线上订单来临时,拣货员通常需要满场飞奔,一单品类较多的单子,通常需要30分钟甚至更久。但如今,已入驻京东到家平台的沃尔玛、永辉超市等,店内设置专属拣货仓,用于网上销售的商品提前入仓并实现数字化,所有拣货均在“拣货助手”App指引下高效完成,每单拣货时间最快可被压缩至3分钟内。

不为应急,想到就要

即时消费呈现全客群、全品类、全诉求、全场景等特征;在送达时效上,以小时计有望向分钟级进阶,继而产生“楼上下单、楼下发货”

事实上,同城零售乃至即时零售概念,早在六七年前O2O(线上营销、购买、预订带动线下消费)崛起时便已进入大众视野。不过当时,即时零售多与“应急”挂钩,以补充传统电商无法触达的场景。但本月达达集团联合京东集团发布的2021年即时消费行业报告,却披露出即时零售新动向,突出表现为全客群、全品类、全诉求、全场景等“十全”特征。

报告显示,即时零售的消费客群覆盖年轻女性到40岁+男性,但细分可见,用户中67%为女性,31至35岁人群占比最多,达27%,并体现出白领、已婚、有娃等标签。

从品类来看,京东“小时达”上海销量排名前五的商品为蒙牛特仑苏纯牛奶、伊利金典纯牛奶、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维达超韧卫生纸、洁柔卫生纸等,但除却这些品类,珠宝配饰、电脑数码、手机和运动户外等商品订单的增速都在100%以上。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即时零售订单中“着急用”订单占比已下降至23%,这意味着,即时零售正撕掉“应急”标签。

从场景来看,送货到“家”的比例降至70%,送货地点从住宅小区向行政机构、酒店、写字楼等区域拓展。另外,下单时间也呈现出24小时全天候特点。不过有趣的是,凌晨0时、1时及2时,分别为健康医药、宠物相关和外带美食的下单高峰。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即时配送订单量达228.4亿单,即时配送用户规模已超过4亿人。种种迹象表明,高速发展的即时零售在未来仍有巨大想象空间。据记者了解,目前各大电商已在布局3C商品维修、家政保洁、家装服务的“小时达”业务,甚至在未来,慢病服务、中医养生、体检、医美等也能实现迅速上门。天猫同城购运营专家楼凌艳透露,未来即时零售有望支持“在家试衣”,即顾客只买一件衣服但商家一次性送上多个尺码供试选,或“到家换货”,即由配送小哥将用户所需更换的各尺寸服装送上门,且一并完成退货流程等,这些业务已在酝酿中。

而在送达时效上,以小时计的即时零售有望向分钟级进阶。目前,基于用户位置的即时零售的配送范围,尚划定在3至5公里范围内,但随着未来商超乃至便利店、前置仓等更多入驻,规模效应显现,电商算法有能力规划出比3公里更近的配送路线,甚至用户楼下的便利店、社区超市都可能成为发货门店,继而产生“楼上下单、楼下发货”的分钟级配送。事实上,这样的闪送去年已在上海出现。去年4月某日凌晨1时,达达一个订单仅用时5分钟——一位用户下单牛奶,快送骑手在用户楼下的良友便利店内取货并迅速送货到家。


【责任编辑:欧阳雪】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