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工智能教育产品 要从教育的外围走入内核

现在市场上很多产品,打着人工智能教育的旗号但未必真正具有人工智能的技术,只是将各种数据分类整理存放于应用之中,这些只是外围的教育环节,往内核一走,就经不起推敲。

高宇 金少年(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近年来,人工智能(AI)颠覆了传统的学习体验,新型教育体系日渐形成,以AI为核心的教育陪伴类产品的市场规模正日益扩大。随着中小学生暑假的临近,各类人工智能教育产品的营销活动也开始刷屏,其种类多样、功能各异,儿童教育俨然成为人工智能赋落地的重要场景。

那么,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教育产品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对于孩童的教育陪伴,人工智能应该担当什么角色?

AI教育产品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与其模拟一个成人大脑,不如先试着模仿孩子。”1950年,艾伦·图灵的这句话先知般的为AI研究开辟了方向。

“可以说,目前的人工智能教育产品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其中针对幼儿陪伴的人工智能教育产品C端有200多款App,新东方在线、好未来、VIPKID等龙头品牌占领主要市场,作业帮、小猿搜题、掌门一对一、扇贝单词、英语流利说等App享有最多的用户。其中,AI技术应用囊括拍照搜题、分层排课、口语测评、组卷阅卷、作文批改、作业布置等场景。”金少年(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宇表示。

具体而言,教育硬件产品的内置应用,在学生端,可陪伴学生养成正确、健康的作业行为习惯,包括健康用眼、健康体态、科学的作业过程管理;在家长端,可辅导学生高效完成作业,减轻负担;在学习效果方面,可通过作业评测培养学生作业能力及学科知识画像,个性化教学,帮助学生提升成绩;在教师端,可连接校内教学平台,在不增加教师工作量的情况下,分享学生作业数据给教师,实现分层及个性化教学。

此外,很多学校还经常用帮助孩子检查作业的AI产品,这类App的主要功能是出题和判断答案是否正确,会根据用户注册信息中的年级和教材,给用户推送相应题目;同时通过拍照或扫一扫孩子完成的作业,App能快速判断出答案是否正确,并收集错题,以便在以后的出题中更有针对性地让孩子进行练习。

除了上述普及度较高的AI教育产品,还有一些产品正在探索寓教于乐的新形式。高宇介绍,比如有一款App是将游戏《我的世界》进行二次开发,加入建筑、化学、生物、自然科学等内容,利用图形化的编程模块和代码两种形式将游戏改造。玩家在游戏中,学习新知识。

研究显示,当把孩子和AI放在一起时,可以看到两者之间的微妙联系。二者都处于快速发展和演变的快车道上,处于智力和能力发展的初期,未来充满着各种可能性。毫不夸张地讲,当代孩童正在被技术哺育成人。

语音交互成为智能早教产品竞争点

“目前,儿童教育AI产品的主要功能大致分为教育、娱乐和陪伴。而儿童教育陪伴AI尚处于探索阶段,还很初级。”远望智库AI事业部部长、图灵机器人首席战略官谭茗洲指出。

少儿教育行业普遍认为,儿童在低龄阶段应着重养成学习习惯与培养自学能力。2岁以下儿童缺乏专注力,2—4岁儿童专注时间为7—12分钟,5—6岁孩子专注时间约15分钟,7到10岁孩子的专注力时间为20分钟。所以要培养少儿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相关AI陪伴教育产品首先要明确在陪伴中起到什么作用,再计划如何做。

谭茗洲表示:“儿童教育陪伴AI产品为儿童类产品市场打开一道新的缺口,但这是一个需要技术沉淀和经验积累的领域,目前问题主要表现在:儿童教育陪伴智能产品还是弱人工智能,如语音对话达不到顺畅程度、人机交互体验感差、同类产品差异性不大等。”

就内容而言,AI语音交互已然成为早教产品的竞争焦点。“市面上现有的智能早教产品往往在语音交互体验上不过关,常常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这不是因为机器人听不到、听不懂儿童的语言,而是因为背后缺乏足够的语义库做支撑——机器人不知道怎么回答。”酷旗创始人兼总经理方勇指出。一些大的AI公司提供的是面向各行各业的标准化、通用化的引擎技术,尚没有精力深挖儿童语义这个细分市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温斯顿认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即AI必须具备人所特有的部分能力,完成人才能完成的部分复杂工作。而在教育中,一个优秀老师最值得为人称道之处,在于能提供针对性指导来帮助学生查明弊病以期提升,讲课技巧、知识量、技术手段等皆为辅助,这正是AI教育产品努力的方向。

“现在市场上很多产品,打着人工智能教育的旗号但未必真正具有人工智能的技术,只是将各种数据分类整理存放于应用之中,这些只是外围的教育环节,往内核一走,就经不起推敲。”高宇表示。

对孩子的教育陪伴不能完全依赖AI

“人工智能不能只是单一的教或练,而是要触及教育的核心——教与学,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传统教学的难题,推动未来儿童教育的发展。”高宇表示,对于AI教育陪伴产品,不能光打着AI+教育的口号,而是应该真正在教育产品的内容上下功夫,在大数据的基础上,以学习者为中心,数据化分析学生不懂、不会的知识点,即所谓的“学己所需”;同时AI还要帮助老师实现教学效果的精准化和个性化,即所谓的“因材施教”。AI在充分收集和处理教与学两端的大数据后,才能在具体教学场景之中形成个性化画像,最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目的。

高宇强调,教育应该是老师、家长、学生共同完成的任务,不能完全交由智能产品,AI教育陪伴产品需要成人的监管。学生在利用智能产品学习时,家长也应进行一定的辅助工作,监督孩子们举一反三自己去复习,绝不能放任不管。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利用到的一些人工智能教育产品,都是辅助老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对于学生思想品德、学习习惯、认知习惯的培养是离不开教师的。目前人工智能产品辅助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已经有一些尝试,比如人脸识别和安保工作的结合、学生成绩评价分析、智能图书馆和智能科学馆等,均是以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于教学。”高宇表示。

谭茗洲表示,陪伴型人工智能技术改变了传统教育的育人目标,让一对一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相信未来陪伴型人工智能教育产品可以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和个体需求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改变整个教学流程,释放教师人力,并基于教学大数据进行决策,实现精准教学的同时使学习速度和灵活性得到进一步提升;从教学质量、教学效率以及教学公平三方面创造教育价值,全方位提升教师、学校以及区域教育系统等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欧阳雪】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