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数字化时代,如何应对数据安全挑战

数字化时代,数据无疑是最基本的要素。同盾科技合伙人、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李晓林在近日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数据要素凭借边际成本低、规模效应大、流动性高、可复用性强等区别于传统生产要素的新特点,正在成为引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新引擎。

不过,李晓林发现,数据孤岛已经成为制约AI(人工智能)发展的严重障碍,数据相关产业的发展面临数据安全、数据确权、隐私保护等一系列问题。数字经济时代,如何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同时,确保数据可用并创造价值,是值得思考也亟待解决的问题。

李晓林建议,着力提升数字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突破AI等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商业应用落地,并重视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的交叉融合;其次,建立数字经济时代的监管和治理体系,加强对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的引导和规范,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行业标准。

提速数据产业

数据的价值正逐步凸显。2019年10月,中央明确将数据列为与劳动、资本、技术并列的生产要素。2020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的意见》强调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进入“十四五”开局之年,多地政府、企业都瞄准数字经济发展的巨大机会,加速政策出台和产业布局。

当下,中国的社会经济已全面进入数字生产力快速发展新阶段,数据要素凭借边际成本低、规模效应大、流动性高、可复用性强等区别于传统生产要素的新特点,正在成为引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新引擎。

李晓林表示,疫情倒逼各行各业加速数字化进程,也同样加速了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在国民经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应用,互联网医疗、直播电商、远程办公等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发展迅速。

“数据的深度应用,对促进金融、政务等领域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也是不断挖掘和利用数据的过程。”李晓林指出,不同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不同,数字化转型的节奏和步伐也不同。

“数据和技术密集型基础比较好的行业会率先转型,比如金融、医疗、政务等领域。一方面,这几个行业属于数据密集型行业,数字化转型就是把这些数据很好地利用起来;另一方面,他们对于用户的追求以及数据的挖掘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比如,金融行业的数字化服务就做得越来越好。”李晓林表示。

从全球看,李晓林认为,数字经济在中国发展有自身优势,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和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对较小,产业配套能力比较强,在5G产业及部分AI领域甚至处于领跑状态。此外,中国有14亿人口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应用层面很容易形成规模经济。在网络基础设施、移动互联网、互联网经济、信息化的广度和深度上,以及相关的人才储备都有坚实的基础。

平衡数据孤岛

面对发展数字经济的优势,李晓林也看到了其中的挑战。他指出,数字经济时代,如何平衡数据孤岛与数据安全问题颇受关注。当前,众多机构内部和子公司的部门之间存在很多数据壁垒,不同机构之间的壁垒问题更甚,数据孤岛已成为制约AI发展的严重障碍。

与此同时,数据确权、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也是当下面临的重要内容,如何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同时,确保数据可用并创造价值,是值得思考也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李晓林还提出,数字资产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于如何协同监管、行业从业者、企业等生态各方建立起一套数据安全管理机制,建立数据申请审核、安全风险熔断、违规行为追溯等制度,加强对数据应用伦理、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研判,重视大数据安全关键技术的研发,引导数据安全产业创新布局。

李晓林建议:“我们从技术创新、法律体系、行业规范和自律等角度协同推进,合理平衡数据安全与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需求和发展阶段,建立健全数据治理体系,推动数据相关产业健康、合规、可持续的发展。”

“我们要持续努力消除数据孤岛,实现数据资源的互通共享;通过数字技术创新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更好地实现数字产业化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提升对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服务能力,激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释放数字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倍增作用,从而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李晓林表示。

对于如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李晓林提议,要着力提升数字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突破AI等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商业应用落地,并重视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的交叉融合;其次,建立数字经济时代的监管和治理体系,加强对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的引导和规范,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行业标准。

构筑数据安全

那么,具体有何技术能解决数据确权、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难题?记者了解到,当前在数据安全技术层面,以隐私安全计算为整体解决方案的各类前沿科技正百花齐放。隐私计算涉及到安全多方计算、联邦学习、差分隐私、可信执行环境等多种技术,每个技术在各自领域独立发展的过程中,也慢慢呈现融合统一的趋势。

李晓林介绍,近年来,同盾科技持续加大在数据安全领域的技术创新,在行业内提出国际领先、国产原创的“知识联邦”理论框架体系,在信息层、模型层、认知层和知识层,基于知识联邦的算法逻辑,使得参与各方没有一方需要集中拥有所有的数据,也没有一方需要拥有所有的模型,通过安全的数据交换协议共用开放数据,而不享有数据,能最大化保护数据安全和数据隐私。

李晓林表示,知识联邦的提出,对基于数据驱动的科学研究及商业活动具有积极意义。它通过安全的数据交换实现知识共创和共享,是打破部门数据割裂,同时确保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关键,将极大地提升大数据的应用效率和安全性,在金融、保险、政务、医疗等行业,都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以智慧金融行业为例。很多地方政府为了盘活地方中小微经济,组织了不少面向产业链或者供应链的撮合平台,一方面撮合上下游产业供给,一方面对接银行资金。这类中小微融资扶持平台跨智慧金融和智慧政务场景,需要打通政务、税务、银行、企业及个人等安全和隐私要求差异较大的异构数据,采用知识联邦的方式对信息/流程进行安全串联。知识联邦可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平台和监管等安全和监管标准工具,满足复杂的多层次需求。

再以智慧政务为例,政务数据通常会分散在各个部门里面,每家机构的数据独立存储、独立维护,彼此间相互孤立。现在地方政府在打造大数据中心也是希望能够破解数据割裂的问题,但在实践过程中,横向数据共享交互仍存在困难,税务、民航、通信管理等垂管部门系统相对独立,数据无法接入地方共享平台。

李晓林指出,目前人工智能初步解决了数据驱动的模式识别和决策规则的认知能力,下一代人工智能将深度融合数据、知识和自学习,知识的表示、自学习、演绎、归纳、抽象融合、推理决策将成为突破的焦点。“知识联邦”作为一个统一的、层次化的框架体系,支持安全多方检索、安全多方计算、安全多方学习(联邦学习)、安全多方推理等技术方案,是打造数据安全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的基础,也是未来通向下一代人工智能的必由之路。

据悉,为了更好地发挥数据要素的倍增作用,同盾科技基于知识联邦技术打造安全可信AI开放操作系统,建设安全开放的数据要素市场,可有效解决智能分析与决策场景中的数据割裂、数据安全、系统孤岛等痛点问题,实现安全可信的知识提炼与共享,赋能其他产业发展,为下一代人工智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余继超

【责任编辑:欧阳雪】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