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芯片人才培养难题亟待化解

芯片是现代电子工业的心脏、信息技术的基石。自2014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发布以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连续保持每年20%左右的复合增长率。在当前新形势下,要保持产业的持续高质量快速发展,尚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我国芯片产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

从芯片产业链的构成来看,核心的三个环节为芯片设计、制造和封测,以及与之配套的材料、装备和应用。在《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根据构建‘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产业链的要求,加快培养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其装备、材料等方向的专业人才”。

芯片是基于数学、物理、化学、机械、信息和计算机等基础学科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内容覆盖广。2021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正式设置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属交叉学科门类。芯片高端人才的培养,必须走多学科交叉、产教融合之路。

首先,加快加强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建设。在国家统一布局之下,充分发挥各高校的学科优势,建设“一校一特色”的集成电路交叉学科,进而构建“特色化、差异化”交叉学科的高校集群,全面提升我国集成电路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

其次,以“新工科”教育理念为指导,开展本科新工程教育改革。在注重数学、物理和专业核心课等“看家课程”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式、挑战性课程体系的构建,加大实验实践环节的比例和深度,开展工程知识、工程能力、工程素养的综合训练,为学生成长为高端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建设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为芯片人才培养提供条件保障和支撑。集成电路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设计、工艺和测试等实验平台,传统的教学实验条件不能满足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本身也很难有足够的经费投入芯片专业实验室的建设。通过在产业聚集区域的优势高校建设国家和省部级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可以快速提升芯片人才培养的实验和研究条件,并为本区域高校提供支撑,集中力量办大事。

第四,加大产业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提高高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工程化水平。地方政府应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芯片产业引才聚才政策,鼓励有志于教书育人的高端人才以全职或兼职的方式到高校任教。高校应打破传统的人才引进机制,坚决“破五唯”,不拘一格,引进业界有丰富工程经验的资深工程师,让他们在教学科研一线将先进的工程理念和技术传授给学生,真正做到“名师出高徒”。

芯片人才培养面临哪些最迫切的问题?如何化解?

目前芯片人才培养面临的迫切问题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总量不足。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年版)》统计,我国集成电路芯片产业人才在供给总量上严重不足,预计到2022年,芯片专业人才缺口仍将近25万。以目前的统计数据,每年高校毕业的学生进入芯片产业的人数约3万人,仅靠高校培养,缺口巨大。

化解举措:扩大集成电路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招生规模,改革芯片人才培养模式。可参考医学的人才培养,探索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或加大集成电路专业的推免研究生比例,以避免考研等环节的间断,使学生得到持续连贯的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快盘活现有存量,通过职业培训,提升现有行业内在职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并吸引相关行业的工程师转化为集成电路工程师。

(2)领军人才缺乏。能负责产品规划和顶层架构制定的领军人才,如大项目建设的团队负责人、CPU、DSP系统架构师以及高端核心芯片的设计总师,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多次产品试错、技术迭代的经验积累,其成长过程至少需要十几年。我国芯片产业的快速发展相对较晚,加上有的企业来不及培养自己的技术领军人才,只有通过互挖人才的方式,恶性竞争,整体行业的领军人才严重缺乏。

化解举措:可通过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等组织,形成行业内规范,制约企业之间对领军人才的恶性竞争,使有条件的企业注重和加强自己的领军人才培养,为可能成为领军人才的苗子提供优质资源,促进其尽快成长;加大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地方政府应制定超常规的政策,吸引有志自主创新创业的人才,其自身作为领军人物,可以快速聚集技术骨干和工程师,形成产业和技术高地。

(3)专业结构不合理。国内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存在“跟风现象”,只是因为“集成电路很热”,匆匆设置集成电路专业,并未充分考虑自身的师资和办学条件,也未能面向产业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比如有的高校教师都没有流片经验,还开设集成电路设计专业,这就造成了一方面材料、工艺和封测等产业人才缺口扩大,另一方面因为毕业学生的产业适用性差,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

化解举措:加大专业审核和专业评估的力度,加强对高校设立集成电路相关专业的管理和指导,鼓励优势高校对兄弟高校进行对口帮扶,指导和帮助基础较差的高校的集成电路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

(4)层次结构不合理。高校对芯片产业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技术操作的人才培养不均衡。实际上产业链的设计业、制造业、封测业和材料业这几种主要业态对人才层次的要求是不同的。例如,以目前行业从业人员学历占比来看,设计业中研究生约占37%,本科生48%,大专生约占15%,而制造业中研究生约占20%,本科生32%,大专生约占48%。

化解举措:这种情况实际上跟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各个业态的薪酬水平和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有很大关系。不同的高校应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找准培养的定位,“不求我有,但求我优”;企业需要逐步改善薪酬增加吸引力,还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扶持和宏观引导。

(5)工程实用性差。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有脱节,学生毕业后不能直接满足企业的研发生产需求,一般需要工作2-3年才能真正胜任岗位的任务。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有些高校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愿意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导致企业认为高校培养的学生“不好用”;另一方面,企业又不愿意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之中,觉得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即使接纳了学生实习或者开设企业课程,最后学生毕业了也未必会到自己公司就业,可能给竞争对手培养了人,出现了所谓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的现象。

化解举措:高校应积极响应新工科教育改革,打破原有的传统教学方式,探索实践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企业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全环节,在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和项目研究等环节由校企共同完成,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无缝衔接,打通芯片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

如何应对培养人才“远水不解近渴”的问题?

高校是芯片产业人才的稳定源头,社会化培训是快速提升在职人员水平和规模的捷径,企业自主培养是人才成长的长远之计,只有上述三个环节相辅相成地联动,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整个芯片产业的发展。

要解决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首先,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环节,就要面向企业需求加大对企业定制培养的力度,通过联合培养、双师制等方式,将源自于企业的研发生产任务作为学生的研究课题,锻炼学生适应产业环境和岗位职责的能力,毕业就能上手;其次,在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指导下,头部高校和企业应各自发挥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的优势,肩负起对在职人员培训的任务,通过非学历教育,快速提升在职人员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打通相关行业工程人员的转轨通道;第三,企业应有计划地选派重点培养的技术骨干和领军苗子到优势高校和国家研究机构进行“访学交流”,修炼内功,提升其可持续成长的理论功底和对前沿领域的敏锐度。

如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芯片产业人才的培养,也应采取国内外双循环的策略,鼓励高校通过本科和研究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国外该领域的知名高校密切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加快高层次芯片人才的培养进程;鼓励高校探索创办国际校区,以全新的模式全面开展国际合作,以专业群、学科群建设为抓手,成建制的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芯片产业高端人才。 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曾勇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欧阳雪】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