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5G进入下半场,深入行业才能扬帆远航

5G融合应用正处于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期。今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等9部门印发《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为5G下一阶段发展提出了要求与目标。

目前,我国5G事业发展处于何种阶段?5G应用涉及千行百业,如何大力推进5G应用发展?如何推动5G应用标准的构建和推广?中小企业如何参与5G发展?

8月5日,2021贝壳财经夏季峰会“数字经济:通往未来之路”拉开帷幕。8月6日晚间,在“5G扬帆,谁将远航”的贝壳财经之夜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理事长邬贺铨,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工程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原司长闻库,华为无线5G产品线副总裁李欣,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朱岩在线上共聚一堂,畅谈5G新发展。

我国5G上半场打得不错,现在打下半场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原司长闻库表示,5G发展刚开始,90多万个站点刚铺设,相信不久就会迈上百万大关。在这种情况下,行业推动非常重要,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推出“扬帆计划”,意味着,我国5G上半场打得不错,现在开始打下半场。

“上半场是技术、网络、手机终端等等通信应用使用,一些网络的部署是一场硬仗。下半场要开始应用,牌照发放非常快速。除了手机,5G在一些其他行业的应用也非常重要,2018年开始了5G应用的升级。”闻库认为。

“扬帆计划”中明确提出,5G应用发展的7个主要指标,其中5G在大型工业企业渗透率到2023年要达到35%。对此,闻库表示,5G经过两三年发展,收集有近万例好的应用。几乎每个行业都在全力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部设立了一个大于1/3的基本目标,非常可行。另外,1/3一定要定位在大型工业企业,因为这些企业产业规模大,引入包括5G在内的新技术,对产业的影响力增加很多,所以这个指标比较科学,

但也比较艰难。

闻库认为,5G的推广与手机的推广不一样。“复制推广要形成行业模板,把大家的数据格式统一起来,打造一百个示范应用标杆。在应用上形成一些行业模板,有了模板可以规模化复制,5G的门槛才会降低,才能比较顺利推广。形成可复制的模板需要大家努力,前期要费很大的劲。”闻库提到。

5G赋能千行百业的过程,就是推动全社会数字化、壮大数字经济的过程。闻库表示,对垂直行业来说,5G是工具,解决生产当中的问题,重新优化生产流程。但垂直行业如何用5G,还在摸索阶段,这就是要推“扬帆计划”的原因。

闻库表示,ToB方面,5G网络也应该逐渐发生变化,把网络改造成能够面向企业使用。“5G发展过程是不断认知的过程,网络要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朝向垂直行业大企业靠拢。”

中小企业规模小、人才与资金有限,如何参与5G发展?闻库认为,中小企业参与5G发展的确比较难,所以需要造模型,每个行业都要有一些模型,可以让中小企业少走一些弯路。

“中小企业并不是说无路可走,中小企业前面也有光明的路。”闻库表示。

满足工业应用,5G标准还将演进

中国工程院院士、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理事长邬贺铨表示,5G应用还没有真正地在工业企业里面起到主流的作用。5G的标准还在演进。

随着5G的持续发展推进,5.5G的概念也被提出。那么,5.5G在之前的5G标准上又有什么新特点?5G会朝着哪些方向继续演进呢?

对此,邬贺铨表示,5G已经瞄准了工业应用,但一开始在标准的量化程度上并不那么准确,总是认为高带宽或者低时延、高可靠就可以了,而实际上,在带宽、时延、定位、可靠性等方面,现在5G的应用和工业的应用有一些不同。“新的标准要考虑到不仅仅是下行的高带宽,还要考虑上行的高带宽。”

在时延方面,邬贺铨表示,5G确实是低时延,但那是无线端的低时延,而工厂里面要求的是端到端的低时延,所以标准也要演进。高可靠在5G上是利用冗余的WiFi实现的,但是在车间里面,可能终端到基站的距离不太远,信道是多个同时性,达不到互补,达不到差异,所以还需要考虑分布天线等等技术。

另外,邬贺铨还强调,如果工业里面单基站坏了,怎么保证高可靠,而且能够免维护,这是工业和现有的公众网不同的地方。“所以5G的标准还在演进,有了R16、R17,将来的车联网可能还更进一步,因为它对时延的响应要求更高。在大量的工业应用方面,5G现在还是可以基本上满足的,只不过我们的产品形态还要变化。”

邬贺铨表示,5G本身又有终端又有基站,还有核心网,但是绝不能把现有的公众网上的这套产品直接搬到企业里面。“我认为将来要放在车间的基站应该是轻型的基站,因为不需要那么多能力,而且要适应上行大,落下来小的带宽,在可靠性方面也要有新的要求。所以要开发新兴的基站,集成核心网的能力,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要。”

邬贺铨强调,在5G的应用发展上,中小企业缺乏人才,也缺乏资金,靠其自身往这个方向发展还是比较难。中小企业要利用5G,并不需要单独建一个5G网络,运营商的网络就完全可以服务,可以通过云端的安全能力赋能和服务于更多的中小企业。

此外,邬贺铨表示,还有一些应用有待挖掘,包括把蛋糕做大,单靠企业自己的5G做得好,蛋糕很难做大,必须要延伸到产业链的上下游,创造需求。

要推进5G深入到企业生产的核心流程

在谈到如何推进5G深入到企业生产的核心流程,批量地复制到行业的方方面面时,华为无线5G产品线副总裁李欣表示,华为从前两年到现在已经和一些行业做了比较多的从0到1,现在是专注从1到N的复制。华为从企业的非核心业务先获得一些和企业的互动和沟通,然后逐步地再往企业更重要的业务迁移。

通过和一些头部企业合作,李欣强调,华为的5G应用正在给一些行业带来新变化。比如华为的5G技术在远程会诊、远程医疗中起到的作用。“当下,5G可以作为广义的数据采集网络,由行业的头部企业牵头,做一些应用创新。而在未来,我们可以基于它的需求做一些真正深入行业融合的产品。”

华为作为5G技术的设备供应商,同时也在自己的南方工厂用5G做尝试,帮助提升生产效率。李欣表示,华为也希望通过初期的磨合,看看一些工业控制是否能够通过5G来替代现有的集成工作。“但是这个对我们5G的能力也有一些要求,可能是一些定制化非常强的要求。”

面对5G新技术的应用,不可避免地一些企业会存在疑虑,李欣解释道,企业的核心业务尝试新技术的准备工作很长,关心服务商怎么样在确保企业一些核心问题得以解决的同时,自己的质量和操作流程还能够保证。

谈及中小企业在5G应用中的特点,李欣表示,中小企业的办公或者制造,可能本身对可靠性或安全性要求没有那么高,主要是数据不出园,使得他们用一些通用的5G模组就可以达到效果。此外,中小企业希望运维能够自动化,比如整个5G网络买回来之后就地安装就可以使用。“这要求我们面向这样的中小企业可以提供通用的,简单的低成本的5G方案,这样可以方便我们更广泛地复制,他直接下单,直接简易安装就可以用起来。”

5G to B,大企业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朱岩表示,5G to B市场的推广需要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并重,同时大企业要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小企业勇于找到新的盈利增长点,做到这些5G to B端的扬帆起航就能够真正实现。

“5G to B不是炒一个概念,如果对大企业他们还能接受一些概念,对中小微企业来说,炒概念真的没有必要,你必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朱岩认为企业利用5G创造价值要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信息化,即技术创新、技术革命;另一方面是数字化,即模式创新。他表示,“技术创新不是中小微企业的痛点,真正能吸引中小微企业的是模式创新。”

模式创新是指寻找新的盈利点,找到一个新的发展方式。朱岩称,“对中小微企业来说,关键是要解决钱的问题。”他认为,比起5G to B,更重要的是B to 5G,激活B端通过5G实现中小微企业的大量动产的穿透,将动产转化成金融工具,进而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一切的前提是需要大量的模式型的创新。

朱岩认为,大企业可能会因为技术创新带来的降本增效,分到蛋糕中更大的一块,但是更有潜力的是把蛋糕做大。他表示,“大企业的责任和担当在5G+时代里面绝对不是自身的信息化,自身5G方面的应用,更应当带动产业生态走向数字化,带动数据要素的开发。”

朱岩以汽车为例做了进一步的阐释,“5G不只是激活传统IT的工具,也是激活数字要素的工具。比如汽车产业不仅仅靠卖汽车赚钱,还可以围绕汽车做一系列的数字化服务,在汽车里面增加数据要素。”朱岩认为,数据要素的开发,一个企业做没有多大的价值,必须是一群企业做才有价值。所以在5G+应用方面应该让大型企业先动起来,去承担5G时代更为重要的社会责任,更为重要的中国发展责任,这样才可以带动中国实体产业界的5G应用。(记者 陈维城 孙文轩 宋美璐 许诺)


【责任编辑:欧阳雪】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