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工程机械喜出“往外”

近日,随着浑厚高亢的汽笛声响起,一艘承载着近千台徐工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等工程机械产品的中国巨轮从江苏连云港港口扬帆起航,发往南美。这是近5年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单批次出口的最大订单,奏响了一曲中国制造海外崛起的嘹亮凯歌。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吕莹向记者表示,今年以来,工程机械海外出口持续超预期,未来在逐步优化的销售及融资渠道布局下,国内工程机械龙头企业有望在海外市场步入收获期。

出口贸易额创历史新高

今年以来,国内工程机械厂商异常忙碌,从生产车间到销售渠道,经常处于满负荷状态,来自国内外的订单,填满了工期表。

在三一物流公司的可视化大屏上,一根根闪亮的“在途订单”线条,密集地将中国与世界各地串联起来。三一物流公司国际业务部负责人黄栋介绍道,整个6月份,已经交付了3000多台设备,“忙得不可开交”。

繁忙的订单交付背后,是“相当好看”的海外事业。

今年上半年,三一集团国际销售收入同比大幅增长80%,在大部分主要市场的销售收入实现增长,其中增幅超过100%的国家和地区有50个,既包含法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也有印度、印尼、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发展质量高。

同为工程机械龙头的徐工出口成绩也十分亮眼。“上半年,徐工出口同比提升超过70%。”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党委副书记陆川介绍,目前,徐工产品已遍布全球187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一带一路”沿线97%的国家,其中在30个国家出口占有率位居第一。

据海关数据整理,2021年1月至6月我国工程机械出口金额为150.71亿美元,同比增长54.9%。6月当月出口额31.56亿美元,同比增长94.8%。

“上半年出口总额一举突破150亿美元,增幅也超过50%,相对于历史最高的2019年上半年增长了46.2%。”吕莹表示,其中二季度增长明显高于一季度,二季度增幅61.9%,高于一季度增幅15个百分点。尤其是6月份当月出口额首次站上30亿美元台阶,创月度历史最高纪录,与去年同期相比接近翻番。

从数量来看,工程机械各品类产品都在增长,从企业层面看,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出口增长都很快,大企业如三一、徐工增长明显,小的配套件企业也都在增长。

对于全面增长的原因,吕莹分析说,是多种因素交汇形成了超预期的出口高点。一方面,相对来讲,全球工程机械行业产业链比较长,疫情打破了正常的供应链条,而我国产业链比较完整,企业在海外的营销和服务体系也越来越完善得力。另一方面,受国际市场疫情后经济恢复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工程机械需求旺盛。加上钢材、煤炭等大宗商品涨价带动开采,进一步拉动工程机械需求。此外,疫情背景下的纾困政策,对企业也有帮助。

走国际市场要打出“组合拳”

工程机械出口大增的背后,是扎扎实实的产品可靠性,更是稳扎稳打的国际市场“组合拳”。

徐工坚定不移地推进海外重点区域本土化战略,深耕非洲、东南亚、西亚、中亚等主战场,发挥欧洲研发中心、巴西制造基地对高端市场的辐射作用,在技术创新、人才培育、市场开拓方面搭建了高效的全球协同体系。

陆川直言,未来,徐工将继续坚决推进国际化主战略,但国际化市场拓展不是靠企业的单打独斗,而是靠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

三一也通过丰富渠道模式,以及扶持国内代理商出海等创新举措,今年以来在服务能力建设、代理商体系建设、服务配件体系建设以及数字化工作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吕莹表示,随着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国产品牌与国际品牌已经不存在绝对的能力差距。但由于国际市场长期以来形成的品牌定位,国产品牌要从中国龙头走向全球龙头,依然面临不小的挑战。

从区域来看,出口的第一大市场是亚洲,占出口量的一半,第二大市场是欧洲,出口量在缓慢增加。非洲和南美洲的市场规模有限,而国际品牌进入的历史悠久,其优势更为明显。

可以说,目前,我国工程机械在海外市场还处于探索期。吕莹认为,在积累经验、培养队伍、树立品牌、理清思路、转变观念方面,国内工程机械企业哪一个都没有绝对到位,哪一个也没有说一步没动,但是整体来看参差不齐。

他表示,国内企业已经开始多路线探索,比如搞本地品牌、国外建厂、本地化经营等,不管用什么方式去探索,也不论最终结果如何,只要把精力用到了,一定会有一个进展,这个进展就是“火种”。

此外,吕莹还指出,如能推动海外金融平台、租赁平台以及二手机械交易平台的搭建,将会极大地助力中国工程机械企业“走出去”。

景气周期中面临增速考验

火热的销售形势固然喜人,但这样的趋势能否延续下去呢?

工程机械行业自2016年下半年复苏至今,如按照行业原有5年左右的周期计算,2021年或2022年行业将进入调整周期。

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认为,工程机械行业还是有一些周期性的。经过几年高速增长,我国挖掘机销量去年就创了历史新高,超过了33万台,今年又有增长。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就是中国挖掘机的销量,已经接近中国之外所有其他国家销量的总和。

“下半年我认为增速肯定会下滑。”向文波预计,全年应该可以持平或者小幅增长,这个增速的调整,从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规律来看,是合理的。

在吕莹看来,出口增长的趋势现在还看不到尾,因为大宗商品的价格没有下来,进入冬季后又有取暖需求,煤炭消费会增加。如果没有别的变化因素的影响,今年工程机械出口大概率会取得一个非常明显的增幅。

“如果讲周期,就要重新定位。”吕莹说,市场就这么大,不可能一直是高速增长,下半年一定有多个月份的增速是下降的。目前来看,国际出口量与国内的市场规模还不在一个数量级上,难以说能弥补国内增速放缓的空缺,但可以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

对于市场的担心,吕莹也给出了一颗定心丸。“今年行业不会出现断崖式下跌。”他表示,经历了上一个周期的工程机械企业对行业周期有思想准备和戒心,不会再像上一轮时那样莽撞投入。只要有准备,冲击就是有限的。(记者 刘 瑾)


【责任编辑:欧阳雪】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