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中国超10亿用户接入互联网 网络中国汇聚磅礴伟力

10.11亿!这是中国的网民规模。根据日前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截至2021年6月,中国超10亿用户接入互联网,通过电子交互通联,构建起全球最蔚为壮观的数字社会。他们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网民一起,组成了五彩斑斓、生机勃勃的虚拟世界,赋予“地球村”更丰富的内涵。

1986年8月25日,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从北京发往瑞士日内瓦,拉开了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序幕。1994年,中国开通64K国际网络专线,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经过27年发展,中国已经成长为数字世界网民人数最多、联网区域最广的经济体,虚拟空间的“网络中国”迸发出磅礴的现实伟力,推动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新基建发力

全球最大信息通信网络建成

世界第一网民大国背后是实实在在的、高水平的网络软硬件支撑。中国多年来着力加强信息通信网络建设,开展城乡信息网络服务提升工程,特别是最近两年,推进5G基站、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全球最大、性能显著提升的信息通信网络系统。

《报告》显示,中国网络服务质量和普及程度提升至新水平。截至2021年4月,中国光纤宽带用户占比提升至94%,固定宽带端到端用户体验速度达到51.2Mbps。根据国际测速机构统计,中国固定宽带速率在全球176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8 位,移动网络速率在全球13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4位。中国5G商用水平继续保持全球领先。截至2021年5月,中国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数量占比超过38%,位列全球首位;5G应用创新案例已超过9000个,5G正快速融入千行百业。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基本形成了“综合性+特色性+专业性”的平台体系,建成具有一定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00家,连接设备数超过了7000万台(套),工业APP超过59万个,“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已超过1500个,覆盖20多个国民经济重要行业。

根据《报告》,截至2021年6月,中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97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9.2%,较2020年12月提升3.3%,城乡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缩小。这一局面归功于数字乡村建设持续推进。近年来,农村地区通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与城市实现了“同网同速”。建制村通光纤和4G的比例均超过了99%,今年底有望实现未通宽带建制村动态“清零”。随着数字化应用日趋完善,广袤的下沉市场逐步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和实惠。截至2021年6月,农产品网络零售规模达2088.2亿元,全国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达到98%,有效打通了农村消费升级和农产品上行的末梢循环。

创新活力四射

信息技术多领域成就可喜

作为信息产业发展大国,中国继续保持信息技术创新活力,在诸多前沿领域取得可喜成就。《报告》显示,中国科学家今年在多方面获得突破性进展。

正当5G在多领域中的应用如火如荼展开之时,6G通信技术研发已经取得丰硕成果。目前,中国已成为6G专利申请的主要来源国,在6G通信技术领域全球专利超3.8万项申请量中,中国专利申请为1.3万余项,约合1.58万件,占比达35%,位居全球首位。

在量子技术领域,清华大学首次在实验中完成了两个DLCZ 量子中继模块之间的高效纠缠连接,是实现实用化的量子中继器的一个关键步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在光量子存储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将光存储时间提升至1小 时,大幅度刷新了2013年德国团队光存储1分钟的世界纪录,向实现量子U盘迈出重要一步,同时该团队首次实现多模式量子中继,实现两个吸收型量子存储器之间的可预报量子纠缠,为量子中继的发展研究开创了可行的方向,为实用化高速量子网络的构建打下基础。

卫星互联网是利用地球低轨道卫星构建的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具有低时延、易于实现全球覆盖等特点。近年来,中国有关方面致力于建设名为“虹云工程”的卫星互联网系统。根据计划,将发射156颗卫星,在距离地面1000公里的轨道上组网运行,构建一个星载宽带全球移动互联网络,实现网络无差别的全球覆盖。今年5月13日,中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生产的首颗卫星下线,标志着中国拥有了卫星批量化生产能力,为“虹云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几乎与此同时,一系列低轨卫星星座体制技术试验取得突破,实现低轨卫星网络与地面5G网络深度融合,迈出中国天地网络通用技术攻关的关键一步。

数字化转型

三次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速

“互联网+”“智能+”继续向纵深推进,不仅大大提升了传统行业的劳动生产率,而且进一步创新和丰富了业态,产生众多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和劳动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全面、持续、深入地促进农业、工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产业面貌焕然一新。

智慧农业应用水平显著提升。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加速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无人拖拉机、无人抛秧机、“5G+智能大棚”等智能设备推动了农业生产养殖过程的精准感知和智能决策,助力农业发展从信息化走向标准化和智能化。

数字技术与制造业产业融合提速。《报告》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6月,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53.7%和 73.7%,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准备度持续得到提升。电子设备生产、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利用数字化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构建出协同研发设计、远程设备操控、柔性生产制造、无人机巡检等“5G+工业互联网”数字化应用场景,推动产业数字化不断升级。

数字化服务市场加速发展。截至2021年6 月,我国网上外卖、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分别达4.69亿和3.67亿,分别占网民整体的46.4%和 36.3%;在线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用户规模分别达3.81亿、3.25亿、2.39亿,分别占网民整体的37.7%、32.1%和23.7%。从餐饮、旅游到办公、教育、医疗等各类传统服务市场因数字化赋能实现了线上线下共融,进一步带动服务业的繁荣发 展。与此同时,数字化也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进一步提升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如智慧供应链系统不断优化企业基础运营,大数据与机器学习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驱动管理,大数据平台指导企业完善运营规则和策略等。

链接一

规范在线教育发展

根据日前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6月,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25亿,较2020年12月减少1678万,占网民整体的32.1%。

2021年上半年,国家相关部门密集出台对中小学基础教育的监管政策,整顿校外培训班,深化校外教育培训改革,相关领域管理进一步规范,头部企业加速向成人教育、智能硬件领域渗透。2021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要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2021年6月,教育部宣布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主要承担面向中小学生(含幼儿园儿童)的校外教育培训管理工作。

在政策日趋规范的环境下,中小学在线教育头部企业通过深挖细分领域新机会、探索跨界融合新模式等方式加速转型。在校园智能设备领域,课堂智慧大屏、交互智能平板等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也逐步走入校园。

(文  心)

链接二

加强反垄断与数据安全立法

近日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21年上半年,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数字平台和数据保护领域的治理。2021年2月,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印发并实施《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对数字平台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等提出明确规范要求,为监管提供方向指引。有关部门先后对互联网领域多起涉嫌违法违规问题开展调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依法对平台“二选一”垄断行为作出行政处罚。202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颁布;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审议通过,标志着我国信息安全法律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门持续开展专项整治,检查76万款APP,通报748款违规APP,下架245款拒不整改的APP。钱思婧 文  心

【责任编辑:欧阳雪】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