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武汉轻工大学国硒中心:科创托举“硒”望 擦亮“世界硒都”

中经联播9月11日武汉讯(记者胡毅 通讯员聂铭静 熊源 孙涛)9月9日,武汉轻工大学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以下简称国硒中心)在东湖建立的科研成果展示及推广中心正式开馆,这是国硒中心今年的又一重大布局。此次国硒中心东湖馆旨在将东湖作为硒文化和硒产品对外宣传的新窗口,让游客感受硒文化,普及硒知识,推动硒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将国硒中心东湖馆打造成武汉硒产业的科创中心、科普中心和体验中心。

 1.png

▲武汉轻工大学是最早培养粮食行业专门人才的学校,是全国第一个以硒学科独立招收研究生的本科高校。

据了解,国硒中心在成立之初即拥有包括曹福亮院士在内的28名硒研究领域的教授专家团队组成的学术委员会,以及以程水源教授为负责人的专职研发团队。国硒中心旨在构建研发与产业化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助力健全硒产业标准化体系,加快富硒农产品的高值利用,培育引领硒产业提档升级,成为硒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支撑。三年来,围绕着这些目标,国硒中心做了大量的、开创性的、基础性的工作。

 2.png

▲2018年,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由农业农村部发文批准成立并授牌。

建设全国第一个教育部授权的硒学科交叉学科硕士点

2020年8月,国硒中心申报的“硒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得到教育部授权,这也是全国首个硒相关硕士点学科。“硒科学与工程”以食品科学与工程、药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工商管理等学科力量为主体,以研究硒资源分布、硒化学及生物学基础、硒功能特征、硒产品开发、硒产业发展、硒文化挖掘等为主要内容,融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深度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服务于硒产业和大健康产业的生力军。目前,“硒科学与工程”专业已招收学术型硕士两届,各类涉硒课程也在不断扩充。

 3.png

▲武汉轻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国硒中心主任程水源教授在实验室做硒课题研究。

成立硒学科基金,发布富硒产业发展蓝皮书

武汉轻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国硒中心主任程水源教授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指出,基于硒人才培养、硒学科建设和硒平台打造的需求,国硒中心专门成立了硒学科基金,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硒学科的系列教材,计划的12本教材正在编写和出版中。除了各类涉硒课程的教材外,国硒中心还撰写完成了《硒之科普》、《中国富硒功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18)》等书籍。《硒之科普》以便携浅显的小册子形式向大众普及硒相关的基本知识。《中国富硒功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18)》被称为“中国富硒产业发展蓝皮书”,它全面剖析了全国硒产业的行业发展和富硒功能农业的产业实践,并为未来硒产业指出了发展路径。

 4.png

▲程水源教授在富硒微生物培养实验室指导研究生。

组建国内最大的硒产业发展联盟,参与建设我国首个功能农业国家联盟

国硒中心致力于全方位、全产业链、全平台、全纬度推进硒产业发展,在学科建设之外,国硒中心在2020年1月发起成立了硒产业技术与健康中国创新平台联盟。国硒中心任理事长单位,程水源主任担任硒健康创新联盟理事长。硒健康创新联盟(硒产业联盟)由全国40家硒领域研究重要平台组成,旨在把“硒+X”全产业链的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以及重点企业组织起来,平台共建、信息共享,加强人才交流,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合力推进我国“硒+X”全产业链跨越式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推进中国硒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

同年8月,以打造功能农业“政产学研用”融合创新与推广平台,提升我国功能农业产业整体水平为目标的国家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在南京成立,这是我国首个功能农业国家联盟。联盟顾问委员会由10余位院士和国际知名专家组成,程水源教授担任常务副理事长,国硒中心作为第一副理事长单位参与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建设

建设具有国家级资质的独立检测认证第三方评价办公室

硒产业发展形势大好,但不可否认也存在炒作概念、夸大宣传和假冒伪劣的市场乱象,质量认证和标准规程也存在缺失缺位,严重影响和阻碍硒产业的健康发展。鉴于此,国硒中心在做好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科普宣传的基础上,于2019年8月成立了国硒中心第三方评价办公室。国硒中心第三方评价办公室服务于从事富硒农业和食品行业的实体企业,按照高于国家富硒标准或国硒中心制定的系列标准,对评估单位的产品及相关技术进行规范指导和客观的综合评价,符合标准条件后颁发证书。未来,办公室还将在产业规划制定、科技项目评审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咨询和服务,持续引领硒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国硒中心第三方评价办公室是硒产业领域全国唯一一家兼具国家级研发资质、国家级检测资质和国家级认证资质的实体单位。

启动制定省级及以上硒产业团体标准20余项

武汉轻工大学硒科学与工程现代产业学院副院长、国硒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祝振洲教授告诉记者,硒产业体系的多维度构建和健康发展,依赖于标准化体系的打造。标准的规范化引导和宣贯是硒产业保持创新性、创造性和长远性的基石。国硒中心在牵头硒发展规范,将标准化落地方面,责无旁贷。目前,国硒中心牵头并参与了1个国家级团体标准,1个省级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和12个省级团体标准的制定与发布,内容涵盖高有机硒食品原料的标准体系建立、富有机硒食品硒含量要求、富硒农产品种养殖技术规程和硒元素科普规范用语指南等方面。2021年,国硒中心积极作为,已启动的省级及以上团体标准制定有20余项,在硒产品的质量管理和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发挥标准引领作用。

 5.png

▲国硒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祝振洲教授(中)指导学生实验。

赋能硒产业,推进“硒+X”全产业链战略落地

在全方位打造硒产业超级矩阵的同时,国硒中心利用自身优势的平台资源、强大的科研实力和踏实的科研作风,将每一部分的工作都扎实地落到细处,来解决产业链中突出的痛点问题。国硒中心组织完成了“植物源富硒可食用因子加工与利用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科技成果。该项科研成果发展了基于植物聚硒机理的富硒植物种植资源培育及强化体系,为建立稻谷、茶叶、西兰花、甘蓝和叶用银杏等标准化的富硒栽培技术规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建立了植物源富硒可食用因子高效绿色制备技术及其硒形态高效定性定量检测的标准方法,为植物源富硒因子的精深加工与高附加值食品创制提供技术支撑;开发了植物源富硒可食用因子异源复配关键技术并创制了系列加工核心设备,使得增强免疫及辅助肿瘤恢复的高硒营养补充剂,富硒植物原饮,富硒藤茶饮品等系列富硒产品实现产业化。该项目共制定14项规程标准,授权21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1项),发表硒科学领域高水平学术论文43篇,出版12部专(编)著。项目成果在“世界硒都”恩施和省内外多家企业得到广泛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6.png

▲国硒中心富有机硒稻米示范基地。

程水源教授在挂职担任世界硒都 ——湖北恩施州副州长时,曾基于富硒产业发展首次系统性提出的“硒+X”理念,即以硒元素为主体,其他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旅游、金融等为载体和附加,将硒元素作为构成产品价格的核心要素。“硒+X” 以富硒农业为基础,串联了功能农业、种植业、畜牧业等方方面面,并以富硒食品精深加工、富硒生物医药为支撑,以富硒健康养生旅游业为延伸,推进硒资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责任编辑:欧阳雪】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