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5G创新点亮数字化未来

在日前召开的2021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5G创新带来的数字化未来看得见摸得着——外表呆萌的5G机器人能来回巡检还能送外卖,戴上VR(虚拟现实)头盔在模拟雪车上沉浸式体验风驰电掣的速度,借助AR(增强现实)设备用虚拟分身试穿心仪的衣服……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介绍,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建成5G基站超过100万个,占全球的70%以上,5G终端连接数超过4亿。同时,5G应用也呈现百花齐放局面,文体娱乐、赛事直播、居住服务等消费领域5G应用加快探索,制造、矿山、医疗、港口等垂直行业5G应用模式日渐清晰,在实体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消费应用加快探索

2021年是5G加速普及、数字化加速推进的一年。当前,随着5G行业应用不断拓展、数字化融合持续深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

这个问题在通信展上可以找到答案。记者在展区看到,中国电信展区依托5G技术创造了有“声”有“色”的红色通信沉浸式体验。戴上VR眼镜,瞬间就能从人潮涌动的展会现场进入中共一大、二大、四大会址及上海电信博物馆等历史场景;戴上耳机,打开的则是中国电信与喜马拉雅合作搭建的有声图书馆,可以聆听红色故事,重温红色历史。此外,互动项目“5G时间折叠”吸引了大批观众排队“穿越”到未来城市、外星热带丛林,亲身感受5G的高宽带、低时延特性。

在中国联通展区冬奥互动沙盘前,通过VR眼镜,观众可以窥见座座“冰山”和周围的5G基站,亲临“冰丝带”、鸟巢、冰立方、“雪如意”等场馆。任意视角切换、自由缩放、随时暂停、定格旋转……借由5G自由视角直播系统,能呈现出现场物体360度环绕视角的立体感效果。

华为展示了智慧家庭场景下的影音娱乐、智慧厨房、智慧办公等解决方案,基于鸿蒙操作系统的分布式软总线技术,可以连接家庭里每个智能设备,变身一个“超级终端”。

华为无线网络产品线总裁杨超斌介绍说,目前,全球5G用户数达4.9亿人,5G基站数量达150万个。从产业发展速度看,5G在过去两年时间走完了4G用5年所走的路。从目前中国5G网络建设情况来看,5G网络速度跟4G相比,用户体验提升10倍的目标已经达成。

不过,德勤中国科技、传媒和电信行业领导合伙人林国恩坦言,德勤对5G消费端的调查显示,5G消费者相比以往有些下滑,可能是因为目前5G在消费端的应用场景没有很大新突破。

5G到底能不能提供“杀手级”的业务?杨超斌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已经有所变化。这一点在视频使用上体现明显,一是高清视频占比提升,二是视频缓冲时间从3秒缩短至0.5秒,这是网络能力变化带来的结果。我国5G用户与4G用户相比,每个月在视频上消耗的流量已经由原来不到10G上升到现在的14.4G,提升了近50%。

行业应用日渐明晰

在通信展上,记者发现5G在行业端应用的展示要多于消费端。这也契合了杨超斌所言:“中国5G在行业端上的应用,比消费端在全球更领先一些,目前已经形成1万多个创新应用案例,批量服务于20多个行业。”

多家企业都展示了自己的5G行业应用案例。在水泥行业,中国移动打造了一个5G智慧水泥综合解决方案,能够打破水泥企业各业务系统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一屏知全厂”;并在水泥生产的矿区和厂区打造了“5G高清360度VR远程参观”“5G大规模数采”“5G视觉质检”“5G视频安防”四个5G典型应用场景,促进水泥行业从数字化向数智化转变。

在电力行业,中国电信将5G应用于输电线巡检、电厂数据监控、配网纵差保护、配网动态感知和用电信息采集等场景;在化工行业中国电信落地5G定制网,帮助企业实现高能耗设备数字化管理、污染排放全流程监控、实时获取节能减排数据、将安全管控关口前移等。

在钢铁、家电、航空制造等行业,中国联通展示了自己的5G工业智脑,各种远程操作尽显黑科技,可远程查看设备的工作状态、远程控制维护及数据监控。工作人员介绍说,目前,5G工业智脑已在多个行业进行了验证部署,实现制造新业态、新模式。

“目前,制造、能源、医疗、文旅、农业等领域都已经有了5G应用,应用模式比较成熟的有矿山和港口。”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认为,5G的主要应用前景是垂直行业,是工业互联网,是融入实体经济。5G的三大应用场景——大带宽、低时延、海量连接都对网络提出新的要求,亟待确定新的网络服务能力,需要新的网络架构才能支持这些新的应用场景。

我国“5G﹢工业互联网”建设进程明显加快,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5G﹢工业互联网”累计在建项目超过1500个。同时,工业互联网赋能数字化转型应用范围逐步扩大至40个国民经济重点行业,“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覆盖20余个国民经济重要行业。

适度超前布局5G

“要进一步拓展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数字化生产生活和社会公共治理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加快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社区建设,提升交通、教育、科研、医疗健康、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化水平,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辛国斌说。

5G应用的进一步创新和丰富建立在5G网络加快普及的基础之上。从全球范围看,我国的5G建设和发展已走在前列。统计显示,我国5G应用创新案例已超过1万个,5G终端连接数占全球比重超过80%,均居全球首位。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副司长梁斌介绍,截至8月底,我国5G基站建设覆盖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全国5G基站数占4G基站比例达到18%。

“目前,全国县级行政区已开通5G网络超过2900个,占比超过97%,已有29个省份实现了县县通5G网络。全国乡镇已有1.4万个开通5G网络,占比超过40%。东部地区累计建设开通5G基站超过51万个,乡镇5G覆盖比例达到76%,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续合元介绍说。

当前,5G发展已进入商用部署关键阶段。工信部持续推进5G高质量精品网络的打造,坚持“适度超前”的建设原则,持续完善热点区域网络深度覆盖,提升乡镇5G网络覆盖比例,优化5G网络质量。同时,各地政府积极为5G建设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从加强5G基站站址统筹协调、加大5G基站建设资金支持、降低5G网络用电成本、推进公共资源开放共享和建立联合工作机制等方面支持5G网络建设。截至今年8月底,所有省级政府均已出台支持5G发展的相关政策,全国省、区、市共出台5G政策近570个。

“我国坚持适度超前推进5G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将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承载底座,对抢占5G产业生态发展先机、加快产业数字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梁斌说。(记者 黄 鑫)



【责任编辑:欧阳雪】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