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网瘾群体”现老龄化趋势 背后折射出哪些隐忧?

在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金盆岭街道夏家冲社区,老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自拍。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摄

正视银发族沉迷网络问题,助力老年群体融入信息时代

让老年人数字生活更健康

提到沉迷网络,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青少年,然而近年来“网瘾群体”出现了“老龄化”趋势,“银发低头族”在增多。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和网络群组,刷手机昼夜颠倒、茶饭不思,已成为一些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状态。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其中60岁以上网民占比达12.2%,约1.23亿人。而艾媒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老年群体触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51%的中老年日均上网时长超过4小时。

老年“网瘾群体”增加的原因何在?背后折射出哪些隐忧?应该如何引导老年人养成更健康的上网习惯?

触网上“瘾”源自孤独感

家住北京的杨爷爷年轻时当过兵,复员后进了农药厂,一直是单位的“文艺骨干”。照老伴的话说:“玩篮球、拉二胡、打扑克,只要是娱乐项目,他一沾马上就无师自通。”几年前,女儿为他买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本为方便联络,谁知却带来一系列麻烦。

拿到设备没几天,杨爷爷就“爱上”了这些小玩意儿,每天抱着不撒手,不是在线“斗地主”,就是追剧,吃饭匆匆扒拉几口,原本固定的饭后散步健身变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连晚上睡觉有时候也要偷偷爬起来玩上两把游戏。

杨爷爷老伴说:“年轻时候他脾气很好,我性子急,他都让着我,这一辈子都没怎么吵过架。谁知道越老反而越像小孩,为个破手机和我吹胡子瞪眼,像变个人似的。”孩子们更是心疼:“天天这么没日没夜地玩手机,别说是老年人,就是年轻人身体也吃不消。”

劝他少上网,话说了一箩筐,可杨爷爷就是不为所动,甚至觉得是家人故意与自己作对,说得烦了还大发脾气。趁人不注意,杨爷爷气鼓鼓地向记者小声抱怨:“他们都不喜欢我,不让我玩。”

“老年人网络成瘾背后的最重要原因是心理上的孤独感。”中国人民大学智慧养老研究所所长左美云教授指出,“身体活动能力受限,加之疫情以来尽可能减少聚集的防疫要求,老年人社交和娱乐活动少,而在线打牌、刷短视频等网上娱乐,拓展了老人的社会关系、增加了老人的娱乐方式。”

另外,从生理因素来说,随着身体机能的老化,人体脑结构也会发生变化,人的情绪控制和自我控制能力变差,更容易性情偏执,老人上网往往自己注意不到时间的流逝,等发现时已经过去很长时间。

何阿姨的女儿刘女士也有类似的困扰。身为大学工科教授的何阿姨属于不折不扣的“高知群体”,最近沉迷于网络上各种不知真假的“养生知识”,还热衷于转发给家人。

“每天除了工作和吃饭,我妈就坐在那里刷手机。”刘女士苦笑,“万幸的是她还只是停留在转发阶段,没把这些养生谣言挨个儿试一遍。”

左美云表示,老年人的信息素养相对较低,对于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远不如年轻人,在大数据的围堵下,精准推送的“算法”让他们更易陷入“信息茧房”,变得执拗而不自知。

2016年以来,中国60岁以上网民规模增长了3倍多。60岁以上中老年群体在网民中的占比也大幅提高。数据来源:第38至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有”度“触网能保持精神活力

其实,“银发低头族”现象绝非偶然。身处信息化时代,老年人上网问题受到更多关注,本质上是因为中老年网民群体大幅增长,这一问题不应被简单归咎于老人自身,更不能因噎废食、否认老年人接触网络新事物的意义。

理性看待互联网对银发族的影响,关键在于把握上网的“度”。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靳永爱表示,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助于突破传统空间限制,为实现积极老龄化、提升老年人福祉创造新的机遇和平台。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张奶奶接触智能手机已有四五年了,最开始是女儿手把手教她如何上网。起初,她用得也不熟练,只勉强会收发微信。如今随着不断学习,她俨然已是熟手——从看新闻到刷短视频,再到手机购物和生活缴费,无一不精。

更令张奶奶高兴的是,互联网拉近了与亲朋好友的距离。微信通讯录里除家人外,有不少当年的老同学、老同事,逢年过节相互问候,婚丧嫁娶也会通知,张奶奶并不感到寂寞。每每学到新本领,张奶奶都很开心。

或许在年轻人看来,这样的“探索”简单得有些幼稚,但对于一位非“互联网原住民”而言,不断探索到的新内容能让她在精神上保持活力。

如今,张奶奶早晚接送外孙女上下学,白天坚持锻炼身体,抽空研究和探索互联网这片“新天地”,每天的生活充实而快乐。

“与从不使用互联网的中老年人相比,触网老年人社会适应能力更强,与家人、朋友的交流频率明显增加。但如果过度使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则会抵消掉正面影响,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不利。”靳永爱说。

左美云认为,适当接触网络有助于培养老年人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可以减轻他们对于“被时代抛下”的恐惧与无助。同时,互联网扩展了老年人的社交圈,能够缓解孤独感,让老人们找到快乐。而使用智能手机必需的划动屏幕操作、老年人喜爱的在线棋牌等益智类游戏,让老年网民们积极动手动脑,客观上有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此外,蓬勃发展的VR、AI等新技术,在将来甚至可以模拟策马奔腾、攀爬珠峰等场景,通过高新数字化设备让老人们感受到“第二青春”。

多方护航老年人融入智能时代

近年来网络和电子产品“适老化”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不要让老人被智能时代抛弃”成为很多人真切的呼声。

2021年1月起工信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首批将完成与老年人等群体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115个公共服务类网站和43个手机APP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让老年人可以用到更多界面简单、操作便捷的服务产品。

“字大了、功能简单了,用得更直接、更舒服。”家住湖南的潘奶奶说,在许多应用适老化改造后,确实方便多了,但随着易用性增长的还有她每天的上网时间。“不管是买东西还是看视频,都不断有我感兴趣的新东西刷出来,其实有时候也不想一直玩了,但就是有点管不住自己。”

一些APP的适老化大多局限于放大字体、图标,提高对比度,兼容读屏软件等方式,在算法上并没有太多考虑到老年人的使用特点。

正如某购物APP上线的“长辈模式”,其中依然不乏与大品牌相似度极高的劣质产品推荐、夸大实际功效的广告,不改变电商营销的算法,所谓的“老年模式”不仅无法为老人提供便利,还可能成为无良商家诱骗老人购买劣质产品的帮凶。

“企业应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改进自身算法,在识别到用户为老人时避免单纯的相似性推荐,尽可能避免老年网民陷入‘信息茧房’、进而上瘾。”左美云说。

“帮助老年人更好、更正确地使用互联网,离不开国家、社会、企业和家庭各方共同的努力。”靳永爱指出,企业还可以在自己的应用内加入时间提示功能,老年人使用到一定时间后,自动提示“已使用时间”“请注意”等信息,提醒老人自我调节。同时,政府部门也可以鼓励社区结合反诈防骗工作,组织老年人安全用网等“干货”培训,帮助老年人更好地使用互联网,充分发挥老年人用网的正面效应。

左美云强调,相关部门要做好老年大学的资源投放,通过经济补贴、荣誉鼓励等方式,促进老年人积极主动融入社会,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和不安感。此外,社区应多组织户外活动、才艺表演,增强其他文娱方式的吸引力,并加快社会设施的适老化、无障碍化建设,为老年人出门提供便利,让老年人愿意出门、出得来门。(记者  黄敬惟  谭涵文 谭涵文制图)


【责任编辑:欧阳雪】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